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理论学习

马克思主义真理永放光芒——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

发布时间: 2010-05-24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完整而系统的阐述,它的问世标志着无产阶级的独立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形成。正如列宁所说:“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今天,《共产党宣言》问世160周年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出的灿烂硕果,让我们倍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巨大力量。历史在前进,社会在进步,客观实际也超越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历史时代,但是,《共产党宣言》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我们今天的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真理永放光芒。

  《共产党宣言》在分析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出了未来社会的走向和目标,为我们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

  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如何分析社会现象,如何看待人类社会发展,人们并没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方法。对于社会是如何发展的,要么归结为现象,要么停留在意识领域,而没有看到社会意识、社会现象背后的物质原因。《共产党宣言》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揭示了整个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生产力是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是社会进步的标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根本目标。《共产党宣言》认为,由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人类历史上任何社会形态的产生和消亡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因此都具有暂时的性质,其根源就在于物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现代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壮大直至最后取得统治地位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同样,资产阶级的灭亡和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胜利也是由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生产力作为最活跃的因素,它总要为自己开辟道路,由此引起生产关系的革新以至上层建筑的改变,推动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由此可见,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以生产力作为社会解放和进步的起点,是人类社会动态发展的顺理成章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相对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先进的、进步的,它创造了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的文明,为实现人的解放创造了许多方面的物质条件。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又造成了社会畸形发展和人的异化,造成了人和自然的对立。“劳动资料不断地夺走工人手中的生活资料,工人自己的产品变成了奴役工人的工具。”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要实现生产力的客观要求,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是最大障碍。生产资料公有制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起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中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虽然当代资本主义在发展中不断对其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企图缓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尖锐矛盾,但这种调节毕竟是有限的,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也是有限的,它无论如何也不能取代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却是不可抗拒的,生产力本身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革除生产方式无能驾驭这种生产力的矛盾,当生产力“达到了同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削者就要被剥夺了”。

  《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基于对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中国共产党自觉地把自己的历史使命同推动生产力的进步紧密联系起来,并且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作为自己的追求,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内容,这是对《共产党宣言》的科学继承和发展。

  《共产党宣言》在阐明人类社会整体统一性的同时,为我们提供了全球化视野和开放性思维

  人类社会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的有机结构,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同区域的社会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随着需求的增加、市场的扩大,世界市场的形成、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话虽然已经过去了160年,但是与我们今天所处的现实仍非常契合。这充分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带来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长期的、内在的逻辑,它发展的时间越久,这种趋势就越明显。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的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面貌由此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对亚洲和世界的未来也产生着难以估量的影响。

  当然,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完成。邓小平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而且马克思、恩格斯时代与当今时代相去甚远,因此,对今天的经济全球化我们应该清醒、辩证地看待。

  《共产党宣言》表明了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教条,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共产党宣言》中的基本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的教条,而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它必然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发展,它的实际运用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要求与各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这不仅是正确对待《共产党宣言》的态度,也是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在怎样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这个重大的基本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教条主义态度只注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具体结论,而忽视了引出结论的具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他们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许多观点是根据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而来的,生搬硬套地将它用到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国家,看起来很尊重马克思主义,但实际上偏离了马克思主义。与之相对,对待马克思主义唯一正确的态度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是我们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深刻结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条件和时代特点下形成的具体理论形态,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思想体系。

  共产党人只有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任务。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劳动人民的利益,《共产党宣言》认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显然,共产党人没有同无产阶级群众相对立的利益,而是其利益的代表者和执行者。无产阶级运动的成功与否,除了领导者的远见卓识外,还必须有一大批参与者作为力量之源。共产党人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必须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江西省社科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交流热线:87200059/87164622
团委微博:http://t.qq.com/y11caa

微信号:caa87200059

友情链接: 中国青年报 | 共青团浙江省委网站 | 中国美术学院网 | 中国美院学工网 | 浙江大学团委 | 中国共青团中央 | 美术报 | 中国文化报 | 东方早报 | 团委网站登录 | 浙江省教育厅 | 中央美术学院 | 广州美术学院 | 西安美术学院 | 四川美术学院 | 鲁迅美术学院 | 湖北美术学院 |

中国美术学院版权所有,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来浏览本网站 你是第 位访问者
Copyright ◎2010 China Academy Of art 浙ICP备050145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