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理论学习

全国农民绘画展秀洲研讨会纪要

发布时间: 2010-07-18

 

农民画时代 时代画农民

全国农民绘画展秀洲研讨会纪要

 

  农民画时代 时代画农民

  全国农民绘画展秀洲研讨会纪要

  

  时间:2010年7月6日上午

  地点:浙江美术馆

  

  

  吴长江(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不同地域的农民画作者也代表了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从今天中国当代美术发展来看,有些感受是共通的,美术活动非常多,但好的作品并不太多,而且很多作品反映出了制作特征和样式化的窠臼。反观农民画家的创作,对我们专业美术家的创作,肯定是有启发意义的。

  像此次这样反映农民画的全国性展览,中国美协希望将其打造成为一个系列展览,周期性地开展下去。因为农民画家也代表了中国广大的农民,他们的思想、思考在农民画家的创作中都有着充分的体现,将这样一个平台做好是有意义的。包括对农民画发展的调研,对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事情,应该坚持下去。在这个前提下,应该做到长效,将每一届办得更有特色、更有深度。

  

  许江(中国美协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此次农民画展由中国美协发起,我们浙江拿到任务之后大概也就半年多的时间。在这个并不算长的时间内,各方面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力求将这个展览做到最好。

  这其中,农民画与土地之间的关系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所以我们组织了一批专家进行调研,因而有了来自“画乡的报告”。他们到全国各地对这些画乡进行系统的考察,对这些农民画集群独特的历史、生态、个案,进行一系列整体的研究。

  围绕着农民相关的主题,也一直是中国画家乐于表现的主题,于是我们将近现代艺术家们画农村,表现农村人们的形象,表现农村题材的作品,在此次活动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展示,这就是“时代画农民”的部分。

  今天在观看展览的时候,有一位农民画作者过来跟我说:你是院长,你是画向日葵的,你还写文章。听了这些,我真是呆住了,他对我是这般的了解,而我们呢?我们真正多大程度上了解当代的农民,了解他们的情怀,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农民画最关键的是什么?关键就在于到底是不是农民自己在说话。陕西户县的农民画我们都非常了解,上世纪50年代户县农民画画大跃进,虽然也有宣传的意思,但技术、手法、表现方法都很朴实,有农民画的特色,到了“文革”慢慢培养成知识青年坐在炕上听老贫农忆苦思甜、喊口号、批林批孔、女青年拿着枪、老爷爷指向前方这一类的被辅导过的带着“文革”痕迹的农民画,这种千人一面的农民画是在指导之下画出来的,而其中到底有多少农民自己在说话?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户县农民画又努力地回来了,再回最原始的民间重新开始,就有了像《杨虎城》这样的作品,画羊和老虎站在一个城头上。我估计,这里面有很多文化干部的心血,于是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新的户县,这个发展的过程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思考。昨天媒体朋友问我们:农民画到底城市里的人看了会不会喜欢?我觉得这要做好宣传,我们学界要做好宣传,要做好解释,把真正农民的心胸、农民的情怀展示出来,同时也让农民作者们、农村画的组织者们,有机会来说话。

  

  梁江(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这个展览的意义首先在于是一个来自于生活一线的展览。农村题材是美术界表现的重要题材,农民也是创作的主体,这个在美术界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我觉得倒是可以设一个奖项,用于鼓励艺术家对于农民题材作品的创作。

  农民画是我们割舍不了的历史和过去,解放后我们有农民画,“文革”的时候也有农民画,现在也有农民画,农民画几个不同历史时期,是有区别的,我想现在的农民画,是否可以在前面加一个“新”字,以表示对过去的发展,表示对拓展创新元素的肯定。农民画不是从天而降,是有传承,有发展,有拓展,也有创新,我也在考虑从中国美术馆的角度,怎样支持农民兄弟的创作。我们要发掘、要重视,下一步中国美术馆将向文化部提出提案,把中国的新农民画、中国的乡土艺术列到新农村建设系列里去,很可能邀请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入中国美术馆,进入艺术的最高殿堂里面去。今天,国家越来越重视当代乡土艺术,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一个大的氛围当中,推进农民画、推进中国乡土艺术,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做。

  

  李一(《美术观察》主编、研讨会主持):

  今天举行“农民画时代 时代画农民”这样一个全国性研讨会,应该说这是学术界的一件大事。平时我们讲美在民间,所谓民间在中国是以农民作为主体的,应该说美在农村、美在农民。大家看这个展览,无论从农民画时代,还是时代来反映农民,还是文献展,都能看到中国美术的基础是在民间。

  农民画是我们新中国美术的奇葩。新中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翻了身,发家致富,这些大的变化不仅是专业艺术家乐于反映的题材,很多农村画家也将这些作为自我绘画的付诸对象。我看过很多农民画,画面的美是很多艺术家所达不到的。看了评选,我们一致的感受就是感动。今天的农民画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农民画的探讨虽然未成系列,但一直都有,今天组织这个研讨会探讨农民画几十年来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新课题。

  

  王鲁湘(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

  人类历史上什么时候开始有农民画,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农民画,这是一个历史概念,我们现在看到的农民和农业题材的绘画,到底会上升到什么时代呢?在中国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最早与农民相关的绘画是江苏的岩画,那个岩画的主题就是庄稼,这是有记录并经专家认可的我们中国最早的农民画。现在我们看到的齐家文化中,以农民和农民耕作为题材的作品,大约是3500—4000年前,这大概就是我们现在可能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真正的农民文化,也就是农民艺术的概念在历史时空内是可以大大向前延伸的,也就是说这样一个现象,这样一个行为,实际上在我们人类历史上占据的空间是非常大的。

  这一次体现农民画创作的展览非常好,令人振奋,主题定得也非常精彩,三个关键词,一个是农民,一个是时代,一个是画。农民画时代,时代画农民,这是非常宏大的概念,中国有8亿农民,数量庞大,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成为艺术创作的主体,成为艺术关照的课题,这本身带有人类学和世界性的问题,我想再也没有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了。

  

  殷双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研究》副主编):

  展览全面展现农民画与农民题材画这样一个艺术现状,给我们了一个研究的客观对象,这对农民画在今天的发展无疑有着标杆性的意义。

  我有几个小的建议:第一是展览要坚持,成为连续性的。在巡展时,可以多在几个省份展示,这样将会直观带动农民画家间的交流。第二,农民画的价值要重新看。我认为农民画家画得非常好,画的价值比某些专业画家的作品还要高,其中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农民画家大部分来自乡间,他们不浪漫,但是他们一旦画起来,却在注重真实的基础上带有了某些浪漫的成分,这种在主观与主体上恢复自然的方式去观察、去创作,对于地貌、人文、历史、地理等信息的保存意义重大,为后来人去考证研究一些问题提供了考据。

  农民画的发展,迈不过去的就是文化产业的问题,对待这个问题,可能现在还是有一些认识上的差异,希望农民不仅能画出好画,精神愉快,而且能够通过农民画销售、出口,增加收入。但大家也担心市场化以后,会使他们的作品仅仅是在数量、速度方面有提升,作品质量变味,变成一种貌似农民画的产品,真诚反映生活的真实变成了一种套路。这些必须经过调研,慢慢解决,在调研基础上提出比较有价值、可参考的发展思路。

  

  尚辉(《美术》杂志执行主编):

  本次展览从历史的角度,尤其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画发展的现状,来揭示中国农民画发展的纵深感。从他人的角度、自我的角度和历史的角度,构成了同样关注和一个聚焦的视点,让我们更加清晰地来看待今天中国农民画的发展问题。

  观看展览,我认为有两点非常值得深入思考,第一个是农民的身份问题。今天的农民在城市化进程这样一个大的浪潮中,原本的农民身份已经渐渐解体,在来到城市后,实际上“农民”的概念已经模糊了,他们具有了新城市的一种身份、一种层次,这是值得进行思考和界定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农民画存在的状态,即生态问题。刚才我们讲从新中国成立到当代,农民画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而且三个时期下的艺术语言有着明显的区别,这种艺术语言的区别和变化来自于时代思潮的影响,也受到专业美术家美学思想的影响,很显然并不是单单因为风俗、民俗习惯等,或许和原来的土地构成某种联系,但同时也与专业美术紧密相联,这种农民画的生态发展是需要我们去考量的。很多专家也谈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画受到专家的指导和扶持非常明显,在这样的状态下,农民画还存在多少自身的价值,这也是今天我们需要去思考的。当代农民画的生态与以往不同之处,就是也代表了农民画家自身自觉、自主意识的觉醒和鲜明化,可能带有一定的农民身份,但是农民身份已经不突出,虽然他们可能从民间、从土地、从民俗中自觉地得到一些养分,却又不自觉地吸纳了多元化时代下很多的艺术成分,我觉得这是今天农民画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缪惠新(农民画家代表):

  今天是我最难忘的一天,感谢之外还是感谢。作为农民画作者,我想说中国农民画没有受过正规美术教育,但却是热爱艺术的人们在做的一件事,这是一群在中国的乡村里永远长不大的“乡村孩子”,是他们对自己热爱的家园和熟悉的乡村真心真意的创作。农民画家在用最善良的心、最纯朴的技术描绘之外,也是一种真诚的表白,用七彩写成一首生命的赞歌,大地、天空、草木、空气、河流、水、牛、马、羊、猪狗、鱼儿、鸟儿、虫,这些天地间的精灵在农民画里出现。从1983年—2010年中国农民画走过了28个年头,今天中国美协终于将它收录在自己博大而又温暖的怀抱中,这让我们所有的农民画作者倍感荣幸。作为农民画作者,我想我们一定要努力创作,用属于我们的颜色画我们真诚的心,用我们的图案描绘自己的家园和乡村。真心希望中国美协能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照顾农民画这一天真的孩子,让农民画从此停靠在中国美术界的港湾,农民画一定会回报这个美丽的世界。

  

  池沙鸿(浙江画院副院长):

  农民画从人类有农业社会开始就有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民画有了更大规模的发展,在每个县建立了文化馆,从那个时候开始,农民画的活动有组织、有规模起来了。1955年,全国陆续建立了群众艺术馆,而且在地市一级又建立了分区的群众艺术馆。在1977年左右开始,全国在乡镇一级建立文化站,这是一个庞大的国家文化体系,这个体系是农民画重大的推动剂。另外一个起点是1983年文化部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首届中国农民画展。这个展览之后,自上而下,全国各地都开始重点抓文化活动,并且作为一个大的活动抓,这一时期是农民画活动发展的一个高潮。

  新中国早期的农民绘画活动,基本上是文化馆带着美术院校教育的方式去指导,基本上把院校美术教学的方法,作为一个政府规定的美术教学方法,去辅导农民画,把正规的美术模式推广到非正规的美术群体当中去。这其中,实际存在了一定的问题,即忽略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包括它的审美技术、传承等,因为农民画早期很多的作者都是脱胎于民间艺人。新时期下的农民画虽然吸收了中国传统民间的审美意识,发挥了当代农民的个性,描绘了当代农村的生活景象,但这其实是立足于客观艺术之上,而并不是农民画家本人的主观意识。

  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社会很多方面发生了变化,这也包括农民画。很多地方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且以文化的概念对其进行引导,这是不矛盾的,应该继续坚持,强调文化的概念,让更多的人参与,从而拓宽艺术创造领域。现在的农民画必须让农民继续画当代、画自己的内心,这是农民画的命脉,也和任何艺术的创造都是一模一样的。现在农民画的艺术语言受城市化影响过重,因而,在农民画艺术语言的突破上,必须要培养大批有文化的农民画家,因为有两个认识是最基本的:其一普及永远是提高的基础;其二人才永远是作品的前提。

  

  马锋辉(浙江美术馆馆长):

  此次展览通过丰富性的结构、不同的艺术形态和学术语言,来反映农民、农村的时代发展,体现农民在新中国建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生产生活状况,凸显农村、农民在社会历史变迁的一种风貌,并且呈现新中国以来农民题材绘画的一个丰富成果。展览作品可以说是一次关于中国农民精神的美的教育,可以从中让人经历历史的感受,让人感觉农民、农村多彩的精神风貌和如火如荼的的生活情景,也同时领略到名家名作创造风采。

  展览同时也带出了另外一个课题,有待于我们思考。刚才多位专家提出如何保留农民画的本土性,坚持原生态的品格,这个非常要重视,尤其是在提出一种产业化的背景之下,如何坚持农民画的发展方向。本次对农民画的收藏,也是浙江美术馆建馆以来最大的一次,以后可能都不会有这么大批量的收藏了,将来肯定是有选择性的。在提倡产业化的情形之下,农民画如何发展,如何保持本土,如何坚持原生态的品质,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骆献跃(浙江美术家协会秘书长):

  非常感谢各位专家参加今天的研讨会。这个展览从筹备开始,从中国文联、中国美协接受任务将近半年多的时间,我们一直带着非常感动的心态,筹划本次活动。农民画让我们由衷的感动,在调研过程中,在最后的评选过程中,我们领略了中国农民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杰出作者和作品,他们是了不起的艺术家!他们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他们通过农民画的形式,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来进行创作,同样精彩。我有一个习惯,习惯在每天晚上睡觉前做一点功课,看一些艺术家的作品,把我们农民画家的作品放在床头每天晚上翻阅,通过观看他们对创作的态度和方式,我想对我个人的绘画创作,将有很大的帮助。

 

  陈永怡(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系讲师):

  今天的研讨会是针对目前农民画发展所做出判断和指引,也是本次展览的总结。活动在前期准备中,我配合中国美协、浙江美协做了一系列调研。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意识到农民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产业化趋势存在的困惑。面对这些问题,我想实际上需要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是农民画家,一是专家,还是就是政府的引导,这最为关键。

  对待农民画的发展,我认为用“呵护”这个词最为合适。呵护什么?当今天农民的身份逐渐模糊,民俗的环境慢慢消亡的时候,什么东西可以继续留存?所以,我觉得活跃在民间的艺术创思、艺术的思维是现阶段最需要呵护的。农民画的发展,需要进一步的辅导,这有赖于协会,也有赖于专家。

  

  毛老虎(农民画家代表):

  作为一名农民画家,我想谈谈农民画人才的继承问题,这是我亲身体验的。我所在的地区,很多农民画家都像我一样年纪很大了,年轻的也都三四十岁了,很多专家担心农民画的传承问题,我想农民画的创作队伍是不会断的。我在下面了解了很多情况,我想很多同行可能也注意到这一点,贫困地区或许经济上困难一点,但很多孩子都不自觉跟着长辈们画,有的是读书空下来的时候学画画。我画这次展览上获奖的那幅作品的时候,我的孙子还很小,他似乎对我的这张画很有兴趣,说实话,我不太相信他能看懂并喜欢那幅画,但小孩子从小看着我们画画,下意识地会喜欢画画,这是一种感觉。我想以后有了政府、专家对农民绘画的进一步支持,农民画的社会影响会大起来。

  

  马新林(中国美协会员工作部主任):

  此次展览,吴长江书记和许江主席一直都是重要的策展者和决策者,我作为具体的负责人从开始调研,到组织作品,到美术馆展出,到收藏一条龙,参与了整个过程,今天的研讨会,我很有感触也很感动。因为此次活动,虽然反映的是农民画,但美术界的领导,还有专家,大家共同的文化态度就是让农民唱主角,共同关心农民为主题的文化现象,并为此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和真情的阐述。这些思考,通过研讨会可能会带来美术理论界乃至整个美术界的一些影响和深层的思考,还会对农民画的发展问题作更加清晰的梳理和答复。这次活动只是一个开端,希望中国文联、中国美协、我们的专业院校、我们的专业杂志、我们的各个媒体以及我们的理论家、农民画作者,大家共同关心农民画的发展,共同打造农民画这一支重要的美术创作队伍。 

 

  时间:2010年7月7日上午

  地点:浙江嘉兴秀洲农民画艺术中心

  

  

  夏潮(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

  农民画创作是传统群众活动的一种,中国文联和中国美协将眼光投向农民画,体现了中央领导同志希望我们专业的美术家、我们的艺术家们关注和关心农民画,关注和关心农民画的作者,关注和关心该项事业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文联支持中国美术家协会用一年多的时间对全国农民画开展比较好的地区进行了普查和调研,推出了调研集。进一步就有了农民画的展览,有了今天的研讨会。这样做是基于以下几个目的:一、对60年来农民画的发展进行梳理,这是我们的一笔财富。二、让专业的美术家组织、艺术家来关注农民画。通过跟农民画作者的接触,通过和农民画家交流交往,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丰富自己的创作灵感,激发自己的创作热情。三、包括中国美协在内的专业艺术家协会也应该为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农民画事业既是社会主义美术事业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我们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内容之一,是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迈向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农民画非常有特色、有希望,我们一定要把这个事业共同做好。

  

  王国华(中共嘉兴市秀洲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这次全国研讨会在浙江嘉兴秀洲举办,是对我们秀洲20多年来坚持打造农民画画乡的充分肯定,也是对秀洲走农民画持续发展思路的肯定,对我们秀洲农民画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秀洲农民画兴起于1983年,20多年来的画乡建设,着力打造了“人文秀洲、魅力画乡”的品牌。在20多年的发展中,秀洲农民画取得了辉煌成绩,拿回了5块国字号的招牌,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20多年的做法中,秀洲区高度重视农民画发展,坚持不懈地走行政推动之路,坚持不懈地夯实画乡建设基础,重点建好三个基地,使农民画作品展示有场所。28年来,秀洲农民画辅导老师的接力棒已传三代。在他们的引导下,优秀作者、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培育农民画家个性化创作。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画自己最熟悉的东西,创作风格百花齐放。20多年的坚持不懈,我们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打造了文化交流金名片;二是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三是挖掘了民俗文化内涵。下一步我们将在推进农民画可持续发展中着重抓好以下几点:一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理念指导农民画发展;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画创作水平;三是加强理论研究,深化农民画绘画成果;四是要探讨产业发展之路,拓展农民画市场。

  让我们画家欣慰的是,这次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对农民画发展高度重视,并在我省隆重举办全国农民画绘画展览,在我区举办农民画研讨会,让我们看到了农民画发展的空间,也将激励着我们继续不断地坚持和探索农民画的可持续发展。

  

  

  杨慧红(广东龙门县委宣传部部长):

  龙门农民画是作为一种单纯的艺术作品问世的。从诞生一直到今天,大致经历了艰难探索从无到有、反复实践大力创新、树立品牌拓展市场三个阶段。进入21世纪,龙门县委县政府对农民画的投入比例比以前大幅增加,逐步形成了开放的农民画市场,农民画逐步成为全县文化发展的亮点和文化产业的龙头。一方面加大了宣传力度,参加了全国各地举办的画展,并获得多个全国奖项;另一方面为适应文化市场的需要,大力开发农民画的延伸产品。

  龙门文化是客家文化和瑶族文化的交汇,特殊的人文环境给农民画的艺术发展带来了敏感和指示。在发展过程中,龙门农民画逐渐形成独特的形式语言和民俗风情的艺术风貌。到了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以来,农民画家的身份发生了改变,由于画家们生活在岭南乡村之中和乡下的体验,奠定了农民画继续坚持以乡土艺术的特色。由于深深植根于民俗风情的土壤之中,使得农民画具有特殊的乡土气息。由于农村画家贴近时代,与时俱进,使得龙门的农民画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命,成为富有岭南风情的品牌。龙门农民画从单纯的农民画画步入了艺术殿堂,以其特有的艺术表现,赢得了海内外同行的肯定和赞誉。

  

  徐锋(舟山市群艺馆):

  舟山渔民画的创作活动,开始于1983年。舟山渔民画以艺术手段上的不真实和生活细节的真实,以造型上夸张随意和制作上的精致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形成了对比中的和谐。

  舟山渔民画是舟山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品牌,20多年来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重视渔民画创作与队伍建设,特别是近年来真正把舟山渔民画视为舟山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舟山渔民画近年来在创作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从画乡长期健康的发展和作为一个特有的画种存在并得以延续等方面来看,却出现了几个不好的倾向,比如题材上挖掘不够深,形式上存在着概念化、创新不够,作品存在复制现象等问题。舟山渔民画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重视,现在政府有关部门非常重视,对文化重视,对文化产业更加重视,也希望舟山渔民形成产业化,让渔农村空闲人员都来画渔民画,组织部门把渔民画当做渔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鉴于舟山渔民画如今的现状,我认为应当成立舟山渔民画创作研究中心,提高艺术质量,保持渔民画纯朴大气的原生态风格,在形式上要创新,题材上要拓展,同时还需要理顺画家与产业化的关系,继续培养作者队伍。

  

  阮章云(上海市金山农民画院):

  众所周知,传统的民间美术在现代社会要真正有效地传承和发展,一方面必须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和现代审美需求,另一方面必须要寻求新的突破,以新的形式和更丰富的内涵实现超越。纵然先人给我们留下了众多民间美术,但无一不是在不断转化、嬗变中重新焕发了生机。这既是民间美术发展的规律,也是民间美术再生的要义。

  诞生于新中国的农民画,不是自发性的民间美术,而是以政府为主导,在文化部门的组织下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两点是值得总结,其一是中国农民画产生的文化和社会价值;其二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创新传承发展机制,有效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效应的整体提升。

  中国农民画历经了40年磨砺却盛名不减,本身就体现出了其绘画传承生存的方式和魅力,不仅是将民俗民风的心理遗存及地域特色的生活传承转为民间手绘图像复制的可行性。同时,这种传统民间艺术在新时期的演变转化和活态延续,反过来也达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

  

  丁济堂(陕西省农民画家协会主席):

  我认为农民画为基层服务的方向不能丢。文化馆的宗旨就是开展基层文化活动,为基层服务,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因而,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的美术群众当然不能例外。从1957年秋,户县举办第一个群众美术创作训练班起,就一直坚持着这个方向。在村队建立美术组,连片举办训练班,办黑板报、墙报、夏收画报等,开展基层活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在这些活动中不断发现、培训作者,扩大队伍。从1958年秋开始,到1961年年底,举办了近10个美术训练班,都是坚持为基层服务、普及第一的方向,作者队伍发展到500多人。为基层服务,是目的也是手段。作者都生长在农村,那时的集体经济模式,作者的美术活动不为基层服务就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就难以开展。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作者没有了集体护养,全靠自己的劳动来谋生,爱好画画的人就难以实现自己的愿望。加上电视文化和手机传媒、多种娱乐方式的活跃,开展农民画活动遇到了困难,但是20世纪60年代办过三次展览,这样一来又需要画画。办一次展览,就是一次很好的训练,作者得到锻炼提高,又可发现很多创作题材,经过加工提炼,成为好的作品。

  

  相学东(吉林东丰县文化馆馆长):

  东丰农民画从萌芽时期发展到现阶段,一代又一代农民画作者笔耕不辍,追求不止,付出了艰辛和努力。东丰农民画以其朴素、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农民艺术创作的风格,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引起了世人的广泛注目。近些年来,为进一步推动东丰农民画的发展,我们在组织辅导工作中,坚持博学多采,紧密结合关东文化和西方文化撞击的结合点,正确引导农民画作者立足于农民生产、生活内容的创作方向,在不丢失本体元素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为进一步解决农民画作者的知识结构、后继乏人等问题,我们在全县中小学第二课堂开辟农民画创作班,从小培养后继人才,充实农民画创作队伍。实践表明,进一步发展农民画艺术,对于研究地域传统文化,包括审美观念、审美意识、内在感情、内在精神、艺术规律;对于发展民族新文化,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推进民族大家庭的和谐进步及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王宏兴(重庆綦江县文广新闻出版局):

  綦江农民版画的发展,主要有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期是在1983年左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根据农民作画的习惯和把握能力,逐渐实现了从水印版画到粉刷版画的过渡。在中国美协以及各部门的支持下,我们农民版画和少儿版画先后在20多个国家进行展出,有千余幅作品被美术馆收藏。綦江农民版画发展的第二个高潮期是21世纪后,綦江县委、县政府提出要把綦江农民版画打造成为綦江甚至重庆的文化名片。在这个时期,我们成立了綦江农民版画院,设立了专门的版画院这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投资组建綦江农民版画产业有限公司,在基层扶持了一些农民创作室,在全县中小学开设了文化教学课程,政府也出台了扶持版画发展的专门政策。

  綦江在农民版画受到的关注比较多,一些农民画家开始努力地改变自己的风格,逐渐走向装饰画的道路。现在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视农民画的产业化问题,忽视教育、人才的培养,这也是农民画发展中出现的危险信号。

  

  左汉中(湖南美术出版社编审):

  农民画大家都知道,是由政治需求转向市场需求。中国农民画经过了三次高潮,第一次是1957年大跃进农村壁画,第二次是美术界的样板戏,第三次高潮是以金山农民画为代表的51个画家兴起的文化高潮。这三个高潮的兴起,应该说都与政治运动密不可分,特别是大跃进和“文革”的两次,它是由政府的号召,地方的支持,辅导员的指导下的农民画运动所产生的农民画创作运动。参加这几次农民画运动创作的作者大多数是新中国的第一代农民,他们有着朴素的政治热情和阶级情感,有着原始的审美素质与创作心态,他们没有思想包袱,他们也不为经济所累,所以他们的作品植根于生活,发乎于内心,有一种原始的气息和原生的力量感。可以说这批作品达到了农民画发展历史难以逾越的发展高度。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中国农民画主要原因是由政治需要转向了市场需要,这使得一些老画乡走向消沉。说到农民画也不得不提到农民画辅导员,甚至可以说,没有农民画辅导员,就没有中国如此规模的农民画。我特别怀念一批优秀的辅导员,他们的经验是成功的,他们的事迹是可歌可泣的,但是近10年来,农民画乡的辅导员逐步在退化。农民画在近些年的发展中,感觉经典作品少了,明星作者少了。比如安塞农民画第一代作者,大多是一批剪纸名家,都是大师级的剪纸高手,他们创作的农民画在全国众多画乡中独领风骚。新世纪以来,安塞、洛川原生态的泥土气息已经减弱,那种热辣和张力似乎难以找到。很多作品,一直在我心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影响。总的我认为,中国有一定数量和品质的农民画作品,但是还缺少农民画研究,新世纪新一轮的农民画研究刚刚拉开序幕,希望今后的研讨会时间长一点,等待着我们在座的各位共同去关注和研究。

交流热线:87200059/87164622
团委微博:http://t.qq.com/y11caa

微信号:caa87200059

友情链接: 中国青年报 | 共青团浙江省委网站 | 中国美术学院网 | 中国美院学工网 | 浙江大学团委 | 中国共青团中央 | 美术报 | 中国文化报 | 东方早报 | 团委网站登录 | 浙江省教育厅 | 中央美术学院 | 广州美术学院 | 西安美术学院 | 四川美术学院 | 鲁迅美术学院 | 湖北美术学院 |

中国美术学院版权所有,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来浏览本网站 你是第 位访问者
Copyright ◎2010 China Academy Of art 浙ICP备050145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