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从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全面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深刻阐述了文化建设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明确了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必须抓好的四项重点工作。这个讲话,是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新特点,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根据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新实践,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作出的最系统、最全面、最权威、最前沿的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发展新概括。这个新发展新概括特别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关于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党的十六大提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党的十七大提出“三个越来越”的判断:“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这次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强调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实现科学发展。提出了“三个关系——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生活幸福安康,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也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特别是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我们党对文化地位作用作出的新判断。 关于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讲话科学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强调“综合观察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文化建设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从国际上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围绕综合国力的全方位竞争更趋激烈,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明显,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尖锐复杂,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任务十分紧迫。从国内看,主要是存在“四个还不完全适应”,我们的文化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快速发展的现代传播手段,与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形势相比,还不完全适应。 关于文化发展的目的和方向 在文化发展的目的上,讲话强调要始终突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个主题,创作生产出更多无愧于人民的文化精品,最大限度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文化发展方向上,讲话既重申了我们以往的方针原则,强调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又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关于文化体制改革 这是讲话论述最丰富、最系统的重点部分。讲话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讲话进一步明确了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改革的方向,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讲话还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的四项工作——“三个加快一个加强”: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取得进展。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推动已转制的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培育自主经营、富有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打造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讲话还强调,文化体制改革责任重大,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要坚持求真务实,把长远目标和阶段性任务结合起来,把原则要求和具体措施结合起来。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在2007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会议认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这次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进一步强调,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保障,要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调整资源配置,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动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还要求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继续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公益事业,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社会化。 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200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提出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10年过去了,我国的文化产业有了飞速的发展,我们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讲话强调,当今世界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讲话突出强调了“支柱产业”和“重要抓手”,反映了我们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认识。讲话要求我们认真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精心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传统文化产业提升改造,积极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繁荣城乡文化市场,培育各类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完善现代流通体制,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加快培育大众性文化消费市场,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拓展对外文化贸易和网络,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关于文化发展的领导和动力 讲话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要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新期待,深入研究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提高推动文化科学发展能力。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文化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努力做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加强文化战线领导班子建设,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组织保证和人才保障。在文化发展的动力上,讲话强调,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人民群众是文化产品的创造者和享有者,文化精品来源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最终应该由人民群众来评判。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从群众需要出发,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中国文化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