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理论学习

艺术家的天职与本分

发布时间: 2010-10-22

 

艺术家的天职与本分

──从第四届北京国际双年展生态与家园主题谈起 □林木

 

  对现实对社会的关注,是艺术家当然的责任,但是提出和解决社会问题不是艺术家的专长与本分,艺术家的这种关注,只能以艺术观照和表达的艺术方式去完成。艺术家对现实的关注,和政治家、经济学家、科学家对现实的关注方式不同。这就要求回到艺术的原点。

  不知从何时开始,凡是“当代艺术”和双年展似乎都是以解决问题为要务。这些问题又都是些国际上重大的问题:全球化、金融危机、人权问题、民族问题、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环境与生态问题…… 从问题出发,解决问题,固然是人类走向美好的开始,但问题却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许多问题的极端复杂性绝非艺术家们所能想象。

  以今天的气候变暖为例。这里既有发达国家积累下的高能源消耗引致环境污染的巨大“存量”,又有当前发展中国家因发展带来环境污染的“增量”;既有经济发展带来的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又有因此而来的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这就造成了世界政治上的大麻烦,造成了京都议定书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各国政治家都难以协调的深刻矛盾。再者,气候与环境中的科学问题也远非我们能想象的复杂。例如今天的气候变热,都说是碳排放导致的温室效应,所以低碳成为时髦,碳排放变成了生态的“问题”。但竟然有科学家说,影响气候的原因很多,例如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温室效应,而二氧化碳增多又会促使植物繁盛而抵消其负面影响;况且地球上碳的总量是固定的,改变的只是碳的存在形式和位置;又有科学家的统计学研究干脆质疑人类的碳排放影响气候。还有气象史家则称人类文明的繁荣与地球气候的温暖期同步,例如在中国的仰韶文化、青铜文化、春秋战国秦汉及隋唐时期,气温都比今天高──那么,我们倒底该高兴或是担忧?

  面对如此复杂的地质学、气象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的“问题”,艺术家们非但不能“解决问题”,甚至不能“提出问题”!艺术家应该回到艺术的本分上,去关照、去体验、去感悟、去表达。“生态”是人类的生态,“家园”也是大家的家园,我们当然应该关注与关照。但艺术家只该做艺术家该做的事。多年来,在艺术界 “问题思维”模式下,一个个本该感性表达的艺术家们却都充当起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乃至科学家们的角色,他们不自量力地试图介入与干预世界!然而由于对“问题”的缺乏了解,“问题”艺术家又往往是按照大同小异的流行“问题”模式去处理和解决“问题”。显然,我们与其去做外行的“问题”“解决”者,不如去做艺术感悟的真正的艺术家。观照世界本来就有多种角度,有政治的、经济的、科学的,当然也有艺术的,这些角度都是独特的不能互相取代的。

  提出和解决社会问题不是艺术家的专长与本分,而对现实的体验,对未来的幻想,对人生的思索,对历史的遐思,对生活的玩味,对爱情的追求,对美的向往,对形式的敏锐的感悟,当然,也可以有对社会生活中的丑陋与邪恶的愤慨与鞭挞,或许,这些都应该是艺术永恒的主题。而且,这些似乎普世的主题当然也有不同时段、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艺术家个体的不同解读、不同的精神感悟与表达。艺术生态的多样与丰富不也就在其中么?这就要求当代艺术回到艺术的原点。

  刚刚结束的北京国际双年展,以构建和谐世界作为展览最基本的理念,其生态与家园的主题本身,给了各国艺术家一个展现丰富个性的极为宽阔的平台,而以绘画和雕塑作为展览的主要艺术样式,既是对人类视觉经验的尊重,又是展览自信与自我个性的标志。“当代艺术”更多关注的则是共性,是国际性所统领的共性。这是为什么在当今众多的双年展中,我们很难凭直觉去发现参展艺术家的地域与民族身份及其艺术特色的原因。艺术家在面对这种展览的时候,考虑更多的不是自我的感受与传达习惯,而是策展人的需要,是展览主题的规范与要求。在这种展览中,策展人是棋手,艺术家仅仅是棋盘中的棋子。在北京国际双年展中,主题只给所有参展艺术家一个大致的倾向,表达则是艺术家的自由。在这个世界上,谁没有一个自己的、自然的、人文的生态环境?谁没有一个自己的家园?谁对身边的一切没有感受没有看法?而从东半球到西半球,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不同的地理与气候类型,不同的文化传统的承传,还有不同的社会制度的差异,我们人类的生态和家园又该是何等的千差万别!生态与家园的主题,给各国艺术家一个展现丰富个性的极为宽阔的平台。

  千万年来,绘画和雕塑这两个伴随着人类的诞生和成长的艺术样式,也有着极为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的特色。绘画和雕塑通过题材、工具和材料,表现手法和风格类型的区别,不仅可以呈现出艺术家个体的个性区别,亦可呈现出地域与民族的鲜明个性。第四届北京囯际双年展从一开始就注意到参展艺术的个性问题。展览章程宣布:“就广义来说,‘生态’不仅包括自然生态,也包括人文生态;‘家园’不仅代表物质环境,也寓意精神家园。本届北京双年展的主题有广泛的包容性,艺术家们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形式,表现这一主题。”策展人王镛对此说到: “北京双年展不能变成一种政治概念、生态环保意识的图解,所以我们特别强调要以艺术的形式来表现这种生态环境意识……该主题只是一个大的范围,艺术家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的,不一定是揭发和批判破环环境的,这样就太直观、太简单了,还是要尊重艺术家个人创作的个性,发挥艺术家擅长表现主题的艺术手段。”

  主题的广泛性与包容性为艺术家个性的发挥奠定了基础。而展览在艺术样式上的包容性也为艺术的多样性作出了保证。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的艺术家们,把他们对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气候,当然还有不同人文生态背景中各自家园的感受传达于艺术,无疑会给这个包容的主题带来丰富而鲜活的表现。北京国际双年展呈现出国际艺术生态上的丰富与多样。

  北京国际双年展已经办了四届了,以绘画和雕塑作为展览的主要艺术样式模式,已可以使它在国际双年展系统中独树一帜。几十年来,在国际双年展领域一直排斥绘画与雕塑,装置、影像等等多种 “当代艺术”样式充斥于各国双年展展场中。这给艺术界,例如中国美术界一个强烈而深刻的印象:即全世界的美术都已经是装置、影像的天下了,绘画、雕塑早已过时,已经被彻底地取代了!但如果我们真去了美国或欧洲各国,又可以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装置、影像这些当代艺术样式,又只有在如此双年展展场中出现,或者在相关的展览馆中陈列,但往往少有人看。“当代艺术”门庭冷落,与同一博物馆陈列着历代著名绘画雕塑的展厅那种门庭若市热闹场面,形成极为鲜明的对照。同时,我们在美囯欧洲的各画廊,在各公众场合,在他们的家庭里,能看到的仍然还是绘画和雕塑。这种奇特而普遍的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绘画和雕塑,因其符合人类的视觉经验和视觉习惯,不管今天的策展人是如何地拒绝和排斥它们,人们也还是需要它们,欣赏它们,全世界绝大多数的艺术家们还是在创作它们,这就是绘画与雕塑生命力和存在价值之所在。一如一位参展的瑞典艺术家所说:“在欧美的当代艺术展上绝大多数作品都是视像、装置,在中国能看到如此众多来自不同国度的绘画、雕塑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传统媒体不应由于新的媒体出现而衰落。中国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支点,倾斜于美国的全球当代艺术将渐渐由于中国的介入而趋于平衡。这是北京双年展与众不同之处。”

  中国古代先哲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即有智慧的人追求在矛盾与区别中构建和谐,常人则往往追求一味的相似与相同,却反而达不到真正的和谐。这是中国人辩证思维的智慧。世界文化本是多样的,世界文化也正因为地域与民族文化的多样而生动与丰富。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也正是当今世界文化的潮流。北京国际双年展以构建和谐世界作为展览最基本的理念,维护人类文化生态的平衡与健康发展,更是展览的灵魂。我们深信,在世界各囯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的积极参与下,北京国际双年展一定会成为当今世界“和而不同” 的文化生态的典范,成为构建和谐世界的来自艺术的国际力量。

  此之谓以“和而不同”的艺术生态,去应和和谐发展的国际生态,这就又回到了艺术家更高层次的天职与本分。

交流热线:87200059/87164622
团委微博:http://t.qq.com/y11caa

微信号:caa87200059

友情链接: 中国青年报 | 共青团浙江省委网站 | 中国美术学院网 | 中国美院学工网 | 浙江大学团委 | 中国共青团中央 | 美术报 | 中国文化报 | 东方早报 | 团委网站登录 | 浙江省教育厅 | 中央美术学院 | 广州美术学院 | 西安美术学院 | 四川美术学院 | 鲁迅美术学院 | 湖北美术学院 |

中国美术学院版权所有,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来浏览本网站 你是第 位访问者
Copyright ◎2010 China Academy Of art 浙ICP备050145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