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在中国美术学院专家楼会议室召开了中国高等美术教材教育研讨会,会议由安滨主持。
王赞(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
基础教育体现了一所名校学术脉络和艺术精神
认识一所名校的学术脉络和艺术精神,首先应从它的基础教育进入,基础教育的设置与架构方式是以学术思想的要求来建设的。中国美术学院经历81年的不断发展和探索,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高峰意识,又将西方优秀文化的科学精神与艺术特色逐渐融入国美经验之中,两条并行不悖的艺术精神之路有经验性地、全方位地勾连起基础教育与专业学习之间的联系。大学教育的生命质量在基础教育铺路的行进中逐渐地成为一流品质的观测要素,显然,基础教育承担起了大学生命延续的基石作用。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是2007年9月将原来分属于三个校区的基础部(造型基础部、设计基础部、象山基础教育中心)的三部合而为一,形成了整体的专业大基础与各专业院系工作室群的两段式教学结构。教学部成立三年来,不断进行教学课程模块建设与教学大纲的修订,在课程建设与教师教案建设上均取得一定的成绩。“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教学成果”,展出了三年来基础教学部在两段式教学与当代艺术与设计人才培养方式探索与实践中的成果。基础教育横向上我们以多元的专业知识架构训练经验,纵向上我们以独立之判断精神全方位地熏习与体验审美的价值。专业基础教学部在教学课程中注重扎实的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研究方法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宽厚基础和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随着高等教学研究和探索的推进,我们将在国际视野下构筑中国当代自己的教育方式、思想方法和创造途经。
安滨(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主任):
基础部以能力与素养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研究方法和思维能力
我们举行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三年教学成果展暨高等美术基础教育研讨会,想请各个院校来的领导和专家以我们基础教学三年回顾展作为今天讨论的议题展开,探讨中国高等美术基础教育方面的相关问题,寻求更好的教学理念与方法。
中国美术学院基础部以能力与素养这两块最为核心的学习内容,以思维能力与方法论的掌握为培养目的,对三个分部的课程进行了调整。比如,在设计分部的造型基础教学有比较多的讨论,教学往哪个方面走?什么是设计类?学生在设计领域里面应该具备和驾驭的基础造型能力。那就是不仅要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感受,形式美的发现,材料丰富性的运用,同时离不开绘形的控制能力,包括审美高度、理解和判断力。加强装饰背后文化内涵的理解与认识。如何做研究,如何做比较,如何做归纳,如何把生活中人的居住场所、样式的设计与自然息息相关的东西及地域文化背景的内在因素找出来,并能在这样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提出有自身文化背景和上下文关系的设计方案,真正学到和掌握设计的基础方法论。
在图像媒体分部这块我们也做了课程整合,如摄影广告班,家具班等,课程内容比较分散,我们考虑一个是抓住共性基础。所以从素描与形式语言、色彩与形式语言作为图像媒体分部造型基础的训练内容,另外设定一个教学内容是图媒创意基础,这里面体现的是一个构思能力,创意能力,绘制与制作能力,包括主题的构思,连续画面的构思以及最后独立完整的画面和初步掌握在电脑上用三维软件的成像技术。
最后就是国学、传统书画基础及电脑课覆盖整个基础部的全体学生。今年入学的学生,回到大类招生,我们针对学生的造型身份,设计身份,图像媒体身份而不是过去具体专业身份,对教学课程定位、课程的难度内容都做了适度调整。把各个课程的教学要求落实到周,有明确的方向和针对性,便于老师在教学中操作。我们完成了针对大类招生设定的要求而修订后的课程内容,编写了一个完整的三个分部教学大纲和详细教学进程,发给每位教师,以这个为指导性文件,规范教学进程与要求。
曹立伟(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副主任):
我们这个展览是一个三年成绩汇报展,有别我们每一个学期的年度汇报展,好、中、差都有呈现,我们都是同行,在这样一个场合下,可以放开来谈问题,是这次成绩汇报展的目的之一。希望听到各位来自不同学院的同仁,包括我们德高望重的老先生给我们把把脉、解决问题。
任志忠(中国美院专业基础教学部造型分部主任):
图像和媒体时代,我们的造型艺术如何往前走
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基础部是9个专业方向。整体来讲,还是以前的传统学科为主,我只是想讲一个问题。现在的时代已经不再是以前我们所认为的造型艺术一统天下的时代,是图像和媒体时代,造型艺术如何往前走,我们从成立到现在,一直有质疑。造型艺术更新能力到底怎么样,更新点在哪里?造型的教学情况,通过作业可以看的出来,基本上面貌没有大的变化,和以前相比,形式语言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程在进行,而且我们有意识地想把形式语言作为贯穿素描和色彩主题进行。
张越(中国美院专业基础教学部设计分部主任):
有比较闪亮的一面,也有我们很痛苦挣扎的东西
2002年成立,构建了一个新时期各个专业所共需的基础构架,应该说在全国范围有引领的框架,目前,整个设计分部的教学模块,教学框架的雏形已经基本形成。在2007年的时候,做了两个比较重要的展览,一是设计基础部成果汇报展,二是2007年举办了全国有代表性的各个学院的基础教育的提名展,在全国范围内也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反过来对我们整个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和促进。今天所看到,是我们这三年合并以来,有比较闪亮的一面,也有我们很痛苦挣扎的东西。我们现在整个课程里面相对比较成熟的是我们的二维、三维设计基础,两个课程是在去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在我们设计分部全部老师非常投入下兢兢业业做出来了,这看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还有很多的课程。像下乡考察,我们更关注学生研究方法的训练,而不是简单地下去画两笔东西,培养他们思考的能力,这是在他们进学院之初就要建立的,这点也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隐形的,但是日后开花结果以后是非常庞大的力量。
王晓明(中国美院专业基础教学图媒分部主任):
以连续性的动态或者是结构的关系去训练,短期为主
2007年合并以后,设立了图像媒体分部,我们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从素描的教学上来说是强调快速表现和对人物形体结构的理解。我们素描的训练强调的是研究性,对于人物头像各个角度,连续性的动态或者是结构的关系去训练,以短期为主,短期的训练能够快速地去表达。我们有一个训练系统,就是从人物的头像到全身都是研究性的,整个系统都要求以快写的方式,从慢写到快写的过程,着重是训练学生快速表现的能力。还有场景的训练,有室内外的景物,有建筑的训练,还有创意表现。我们强调学生要有很强的造型能力,还要有创意思维的表现,突出一些创意的构思表现。我们还把平时的形式语言结合到课程里面,以及画面的处理,色彩我们是强调画面的形式感还有色彩的归纳理解和表达,与原来的造型训练的塑造表现和光影的效果慢慢地拉开。图媒创意基础课程,这是我们与专业院系相结合的课程,强调的是学生造型能力的综合运用,把前面的形式语言、素描、色彩这种能力综合起来,能够主观表达画面的构成构思,有主题性的,或者说有命题的,这样整个课程能够从素描色彩、形式语言,图媒创意基础,使学生有整体的大的基础概念和能够丰富表达的能力。
张杰(湖北美术学院基础部主任):
材料工具再模糊一点,学生的自主空间再大一点
看到中国美术学院基础部的成果,我们还是很震惊。非常全面,没想到这么完整,已经很丰满了。我们学院去年在扩招1800名的情况下,取消设计基础和绘画基础的划分了。我们培养学生一年以后是要到各个专业部门去,专业的界限是越来越模糊了,这是我们遇到非常大的问题。因为高等美术基础教育可以跟基础部的教育画等号的话,可能很多苦恼就没有了,本身也是说的通的事情了。我们基础部也做了一些工作,取消了材料的界限,不管你用什么材料,不管你什么专业,不是国画就画白描,我们把材料抛开以后就出现另外一个问题,什么材料都可以吗?是铅笔,还是水墨,还是什么,这个打开以后,国画学生可能就画油画,水彩的学生可能画其他的东西。
现在基础部的教学进行通识教学以后,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我们课外的作业项目,也是学生各个学校的经验,我们也有相当多的课题给学生做,反映出来的现象,学生慢慢地对课程越来越陌生,面对静物,他完全没有在寝室里或者是食堂里面看到这么一个场景让他有冲动。在整个基础教学,材料工具再模糊一点,学生的自主空间再大一点,这是我们走到现在是非常矛盾的阶段。
关注现在的学生,很多老师是忽略这个问题了。本来是很对的事情,但变的没趣了。老师和学生距离越来越远,你越说他越不听。学生接受不到你的要求,接受不到你真心传授的知识。
赵宪辛(天津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
基础部所教的,离它的专业越远,可能办得越有活力
全国美术学院自从成立基础部以来,大家都面临很多共同的困惑,困惑是什么?说得简单,就是教专业课的老师不满意基础课老师教的东西,他觉得你基础课教的东西不如他们专业教学。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不要很专业化,也不要与专业衔接,不要考虑和专业衔接,要考虑能力的衔接,各个专业共同需要的能力,基础部要教的东西,离它的专业越远,可能基础部办得越有活力,你越是听各个专业给你提的意见,脖子上就多了一个绳索。我说几大方面,一个是造型能力,第二个审美能力,这个每个专业都需要的,第三个就是形式语言的能力,无论是你搞哪个专业都需要,这其实就是创意和形式规律的传授。我看我们中国美院与艺术规律最接近的,只有符合形式语言规律的才是艺术。第四需要的是国学能力,因为你在中国办大学,你要懂中国的东西,西方的东西不用说,反正我冥思苦索,这四大能力和规律,我认为是高度抽象概括出来了。
周至禹(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基础部主任):
在这个传统基础上一步一步稳健往前发展
中国美院现在三部合成一个综合的基础部,以这样一个目的来看我会有些思考,艺术、设计相互之间在内容和教学上有一个贯穿融合的接口,艺术和设计在实际中融合,同时还要尊重他不同的个性。设计不是艺术家,它有自己的个性,在某一方面又是有区别的,完全强调共性是有矛盾的,不强调共性也会造成专业之间的差距,包括我们中央美院,行政上扩大很快,越快越局部,刚开始小块是融合性,反而被专业特点消磨特色,我们既强调融合也要强调他们自己的区别,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的教学,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一面。
设计与艺术还是有区别,包括对基础的认识还是有区别的,我们认为,艺术与设计它都要有造型能力,有形式语言能力,审美能力,还有非常重要的思辨能力,我们的学生跟西方的教育跟中国的教育最大的区别,我们要有技术,而西方更有思辨能力,我们学校有思辨课程,我们在上造型课都贯穿了审美和思辨的启发,是相互融通的效果,在造型、形式语言、审美思辨贯穿最多是创造性,这是我谈的广泛的一点。
再讲基础,造型跟设计的基础有联系也有区别的,首先艺术家和设计师很不同,艺术家是要向社会表明声音,而设计师是一个职业,他的声音是隐藏的,简单的讲艺术是生活的方式,设计是生存的方式。西方说喜欢的人学艺术,想活的很好的人学设计,所以很多是处于喜欢学艺术,毕业以后爱干什么干什么,但设计不行,它是一门职业。我们国家也是这样的,现在医学院都有设计专业,每个学院都在办,说明设计社会需求是很广泛的,所以造成阶梯式的人才架构。
仇永波(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基础部主任):
传授规律,不教风格
中国美术学院这次给我的印象很深,能在这几年之内把工作做的这么细,我挺感动,尤其是看了一些我们楼上每个教师的教案,能把每个课程的计划划分到周,这个做的应该是很到位,这是给我一个很大的借鉴。
关于基础这部分,鲁迅美术学院从去年开始,就非常重视基础教学这块,针对这些年出现的问题,应该怎么样去做,召开了很多次会议。我们是这样的,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无论专业是什么,专业细致的划分都不谈,艺术传授的东西首先应该是教授学生艺术规律上的认识,不应该是教风格。首先这点是要明确的,传授规律,不教风格,风格是不能教授的。中国的美术教育这几年发生了这么多事情,能不能找到一个共同的规律,使这种规律适合各个专业来用。比如说色彩这部分,我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在色彩上传授色彩规律上的知识,我们取消肖像和静物,把这种色彩的规律传授给他,然后在这里面设定一些命题给他做,这方面我们也是在探索。我想毕竟你教给学生的这些东西,吃了以后能够应对各种色彩上的问题,或者是素描上的问题,这个是不是能够避免多一个专业再设置一种基础教育的方式,这个供大家参考。
杨弢(中国美院专业基础教学部图媒教研室主任):
审美能力是根本的
我想补充一点我个人的观点,所谓造型我个人认为是概念,不仅仅是指具象造型,其他也有造型,这是我们需要老师观念的拓展,造型不是画个像不是这样的概念,抽象画也有概念的。有形式语言课的能力,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学生吗,还不一定,审美能力是根本的,同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个人认为也是根本的,所以中国美院基础部专门有一个国学基础,反过来因为国情不同,我们国家人很多,你14亿人口凭什么我要少招人,招的多是很正常的问题,这是国情问题。
金一德(中国美院教授):
最使我感动的是建立一种自信
我退休已经有15年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基础部三年以来的冰山一角,这后面的工作是非常巨大的。开始是两个基础部,一个是绘画的,一个是设计类,设计类的基础部相对来讲,不太有磁性,但设计基础找到自己的,不跟你绘画类去比的另外一个基础,建立这三个基础部,这个展览应该说是很成功的。看了也很完整。这三个拉开,拉开最使我感动的是建立一种自信,你既然叫我基础部,我就把基础交给你,至于你满不满意是另外一个事情,现在三个基础部都有一个自信,设计明显跟绘画类不一样,不一样就好,我主张这个东西要拉开,不要弄的很统一。我很感动,我觉得大家都在思考基础教学的问题,从我们国家来讲,我们国家对基础教学开过两次素描座谈会,一次是在北京中央美院,第二次是在我们学校,在我们学校我还有一个发言,介绍罗马尼亚的素描,这次就像第三次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研究,这个机会非常好,我觉得大家坐下来能够很认真地探讨一下,这对我们国家的美术教育将会有很深远的影响,会有这样一个效果。
俞启慧(中国美院教授):
在基础部都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培训,这样的学生将来毕业以后会成为更好的人才
虽然我退休已经多年了,在我的印象当中,从1960年毕业以后,每年都在谈教学改革,每次教学改革解决的重点问题就是基础和创作。现在学校建立了基础部,而且还有专业教学,与二年以上的教学分开了。当前的形势,这样做是一个最好的解决办法,为什么呢?现在的学生素质没有像以前那样高,相对来讲,这些学生有些是美术培训班培训过来,而美术培训班老师讲的,都是应试的东西。像这样的学生,招进来以后直接进各个专业确实差距是比较远的。今天看了整个水平确实是很高,好的学生,有些素描相对于过去国美三年级的学生水平。整体画面的控制,像设计专业,整个画前后空间整个层次,在基础部都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培训,这样的学生将来毕业以后会成为更好的人才,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我在外面教时确实有这样的情况,甚至有些教设计的老师不要基础,直接设计,素描画不画没关系,反正以后用电脑。实际上我们一些重要的院校强就强在基础上,基础扎实了,所以我觉得像基础部的设置绝对是一个非常好的措施。
曹丹(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我们谈问题的时候还是被笼罩在专业学者的圈子里
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中国当代美术教学面临的基础问题,所有的外围情况,世界当代艺术的一些基础发展的状态和国内相对转变过程当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互碰撞之下形成了文化汇流的过程,为什么要设立基础部,走到今天哪些地方是成熟的,哪些地方是不成熟的,严格地讲,大家好像似乎都有各种根据使自己对美术基础教育的内容都很有理由,关键是看你站在什么角度来讨论问题。但大部分的时候还是被笼罩在专业学者下谈问题,我们自觉不自觉被我们过去所教给我们的内容,以及对学者束缚的地方制约了创造性的思维。其实在我个人看来,基础,不论是专业基础,国画和油画、版画有什么样素描基础,这曾经是在过去,他们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随着国际交流,要有一个平等待遇的时候,比如说媒体部分,新兴的计算机部分,不让它进门,为什么,因为一进门就搞乱了。记得过去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时候,我不理解三大构成,我教着教着就明白了,造型不仅仅是一个我们在纸面平面上的步骤,因为我们过去20世纪很早的时候,引进来的东西是最先进的思想,最先进的方法,后来我们有了这一套以后,正在滋生发展壮大的东西,比起其他的教育方式来讲,我觉得可以打破这种东西。实际上战略层面我认为是专业学识的问题,目前的方式方法上,更宽松一点,艺术家不是说这一届要出多少个人才,培养多少个艺术家。当一个教师指导学生的时候,要先去了解这个学生,要讲明这个道理。二年级三年级到四年级,基础部改善的不是结构的东西,是一个观念的东西,我们基础部老在动,你们专业系一点不动。
蒋跃(《美术报》副社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这种学术精神就是一种宽容性
我想讲两个问题。第一,谈谈对中国美术学院基础部今天展示成果的一个认识,第二,谈谈我本人对基础教育在学术理念上的认识。
这个展览,我觉得十分成功,一二三楼层,教学特点明确,展品充分展示了三年来基础部非常优势的一面。这个优势正是中国美术学院造型基础部有这么好的团队,有很强的管理能力,通过展示台上很多教师的教案,教学上的每一个环节能够严格认真地把关,其实作为一个基础教学能够规范到这样的程度是非常不容易的。其次,整个基础部教学的思路非常清晰明了,它能够形成一种基础方法论的教学体系,形成了他们三个部门不同的教学理念。当我们冷静地来考察基础部所有成果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起中国美术学院其实自成立以来,从林风眠到潘天寿这种教学理念就是今天讲的“宽口径,高层次,多元互动,和而不同”。它是中国美术学院在整个教学发展当中是学术理念的延续。看今天的造型基础部,现在两段制的教学也是当年我们中国美术学院成立之初包括像蔡元培先生的精神,这种学术精神就是一种宽容性——兼容并蓄,这些特点形成了今天我们中国美术学院基础部教学的面貌,也可以讲是一种成就。
学生从高中考进入到美院,从中学到大学的层面,有一个大飞跃。基础部起了桥梁作用,所以我认为要有一个非常清楚的主线,这个主线就是审美认识。我觉得对学生的引导是一种研究方法的开拓,是不是可以几个人讨论,甚至于有一些不完整的作品,但有很强的闪光点。我到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考察,他们摆油画作业甚至摆一个星期,全体老师学生共同参与了,有时候会把模特台刷成白色等等,实际上它的整个摆放的过程当中已经完成了对这个设计的理念,把创造意识融入到课堂的写作当中去。我觉得创造精神,审美精神,组织画面的引领应该在基础教学当中作为非常重要的课题。同时我觉得很重要的是跟同学讲清楚,东西方文化带来的差异,比如说观察方法,中国人对事物的观察是行进式的,躺在床上可以游世界,而西方人是不动的,不能说中国画不科学,说西方摆模特式很科学。在国学基础里面应该把中国人的审美精神放进去,我觉得这种差异性可能要贯穿于始终,在形式语言的探讨上,可能要更深入一些。形式语言可能每一个学过绘画的人都可以感觉到它,都可以在画面里面不约而同地体现出来,能不能上升到学生的自觉行为和深入的认识我认为有待挖掘。
周晓帆:(中国美院专业基础教学部设计分部副主任)
作为中国的设计普及教育工作者,应该有责任意识
我觉得我们国民的素质里面,设计意识非常糟糕,跟日本比差距很大。在这样一种大的背景下,同样是亚洲人,为什么两国对传统的认识、对做法,对时尚的认识差距会这么大。不光是我们的专业教育,设计教育,我觉得跟整个国民的基础文化教育都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实际是需要大量应用型的人才。我们学生需要的是很多,实际能够做这个行业设计,做那个行业设计具体的人才,大学本科阶段我们目前急需要明确的事情。把设计教育摆在具体的应用型人才具体的层次,至少在十年之间,中国缺少的是能很好地把细节做得非常好的人才。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基础?第一,是眼界的提高,要以高贵的眼界来看它的功能等等。第二,基础能力要有,现在有些新生很多常识性东西都不知道,要培养学生综合的能力,把一个事情各个角度,理学的角度,工学的角度,甚至是艺术的角度去琢磨去看,我觉得这个能力我们需要。第三,审美的修养。这个当然是我们的头号己任。我们有时候到社会上做调查,有的包装设计非常恶劣,但非常好销。再一个是要有品格,做东西有品格的,不是随便其他东西可以替代的。再一个对新生本身的独特气质的培养,这也是可以通过老师的教课、指导,老师的言行来影响的,从这四个方面:眼界、基础能力、综合能力审美的修养,品德品格来提高。
郑金岩(天津美术学院基础部主任):
中国美院是一个做事的地方
2005年开过一次基础教育会议,中国美院是一个做事的地方,这主要是跟他们基础部老师也好,跟领导管理也好,跟梳理的内容有很大的关系。我不是说客套话,中国美院跟我理想的美院还是画等号的,它管理也好,教育内容也好,还是有传统的东西在,所以我感觉,中国美院这种模式不能说绝对接近完整,但已经是最接近于好的标准了。在现阶段来讲,对那么多实体专业是比较好的。刚才各位老师讲了,只要把基础的东西给学生了,是很好的,这个展览从作品反映的面貌来讲是很成功的。人们觉得基础部应该怎么样,可能各院校对二三年级不太关注,总是把压力抛给基础部,所以我觉得中国美院做到这一步真的是很好了。
章德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
这样完整的一个体系,确实使我很感动
今天给我最大的感受,我特别敬佩中国美院基础部所有的老师,那么的敬业,跟整个基础部的团队和整个基础部的教学人员,现在确实整个中国的艺术教育,所有的院校都碰到这样的一个问题,今天看到中国美院确实我感觉很敬佩,那么完整系统地整理出那么有条理教学的所有东西,所有设置的改变在思考。我觉得像今天这样中国美院基础部做的这样一个教育,这样完整的一个体系,确实使我很感动。
袁元(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基础部副主任):
在造型基础中间,也可以受到一些设计方面的训练
我本身是画画的,但是对设计还挺感兴趣的,看到特别难看的设计还是很气愤,其实对中国人的视觉都是污染。我倒觉得对中国国民的素质也好,对国家的发展也好,设计可能是最优先发展的学科。现在学美术的人很多,但是社会将来需要这么多学画画的人吗,他们毕业后面临转行,所以我觉得在造型这块基础部中间,也可以让他们受到一些设计方面的训练,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将来有可能转行,直接去设计一个铅笔,至少具备一定审美规律。我看东西比较简单,就是一个形好不好,颜色是不是很到位,还有质量,这种形和色质量的训练,其实是在造型绘画的基础训练中间都已经是接触到了。基础部包括了具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利用的内涵,也许学造型的学生中间也可以设置一点设计理论的一些思想。另外关于基础部和上面各系的结合,这个问题已经谈了很多次了,我倒觉得潘公凯院长有一次谈话挺好,中心意思基础部不需要和各系对接的,如果把这个原则确定下来的话,可能很多讨论就变的没有什么必要的。
高天雄(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基础部主任):
现在我们各个学校已经在逐渐地自我定位
我的体会有三点。一是大家充分感到中国美术学院这样发展空间从结构到教学上向前迈进了一步,是一种积极的态势。我们在不同的位置上要有责任意识,要有一种决心。没有这两者结合不会有今天的面貌,要进行交流,包括前段时间做的展览,有很多可以借鉴的,我们还没有一个长效机制。谈发展现代美术教育,首先从我们的眼光,从我们的领导者和教育眼光看很自然地拓展开来领导学生。
第二,要切实感到中国这几年发展中基础教育的还是处于扩大规范学科扩展中间,一种被撞击的不稳定,但是今天,五六年以后,大家背后都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这都能反映我们这几年以来基础教育的发展,虽然那时候大家都很有想法,我们能不能把它经常交流、推动和发展,大家互相地支持。有这样的活动,我们就会连在一起。而且我们基础教育范围也在发展扩大。我们还是在不断地前进,历史是不断调整的。
第三,现在呈现的一个面貌,我们的高等教育在扩招,现在各个院校基本上完成了我们扩大规模和学科扩展工作,2005年还在寻找是不是有一个唯一的特别好的东西,现在由于我们各个学校已经在逐渐地自我定位,地区经济,地区问题的特点,无形中大家都在调整。是一个多样化,能更好地适应我们中国改革发展空间的地区的文化,地区的发展,我们在重塑自己的形象,我在想最终会办成特色吗?好东西最后都一样,我们就很关切。其实已经很自然地在实现了,不是说谁好谁坏,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个自己的特点,在自己这个特点的标准下,它将来要发展高质量这类人才的培养,反而是基础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