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理论学习

艺术策展人的困境

发布时间: 2012-04-23

  赵孝萱

  策展人,从“curator”一词翻译而来,又称“展览策划人”,原是指在美术馆等艺术机构里,负责展览策划的专职人员,后来衍生成所有组织策划艺术展览的人。策展人是个受过艺术训练的学者,能够写文章,还得筹集资金;平衡人际关系,还要有推广的能力。所以既要读书又要思考,既要写作还要筹钱,还要会跟商人、媒体打交道,真不是件容易的差事。

  在国外,“独立策展人” “independent curator”的独立有三重涵义:一,不隶属于任何机构组织,二,能以前沿、独立的问题意识策划展览的人,有独特的学术眼光。三,策展人是个知识分子,所谓的“独立性”,是能独立于商业之外,保持态度的中立。

  在中国的策展人有几种:一,在美术馆专职的展览策划人。二,业余策展人。可能是美术杂志的编辑、美院的学者或是艺术家兼作策展。三,把策划作为职业,作为谋生手段的人。策展人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策展费与稿费,但目前策展制度不完善,资金来源狭隘。精心策划规模较大的展览,忙了几个月,平均也就拿个两三万元。很多策展人,甚至多数时间必须“无偿”劳动,再加上收入不稳定,所以还得为三餐温饱而忧。但因为要生存,有时必须妥协,这就影响了策展的水平和质量。但这形成了个悖论,“独立策展人”虽然身份独立,却不表示他就比体制内的策展人更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独立策展人”反而变成个痛苦的职业,因为没有机构可以领取资金,所以必须一年到头为策划展览找钱。在机构中的策展人,虽然身份不能独立,附属于体制,可能在某些议题上不能充分表达,但可能反而有比较大的发挥空间。

  策展人与市场关系三阶段

  2005年前:纯粹期

  这是美术馆专职策展人,与兼职策展人为主的时代。那时市场没出现,尚无太多商业干扰,策展人反而能安心做些纯学术与推进艺术的展览,不太会去涉及能不能卖的问题。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新的观点,策展人以敏锐的判断推介了这些作品,很多重要的大展因此产生深远的影响。

  此时还没出现能孕育独立策展人的土壤,中国的美术馆本来不多,而且大多数展览有专职策划人,所以没有独立策展人的空间;况且双年展、三年展也不是常有的事,还没有足够的展览能养活独立策展人。

  2005-2009年:火热期

  但当2005年艺术市场火热了以后,新画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因此出现了大量的策展需求,每一个画廊都需要学术的头衔灌顶加持一下。所以原有的美术编辑、美术史学者、批评家们倾巢而出,全摇身一变为策展人。那几年在北京798艺术区随便一走,就能遇到好几个身挂学术主持与艺术主持的独立策展人。那几年是策展人泛滥时代,从老到少,好像艺术圈是个人物就是个策展人。

  此时,策展人们利用专业优势,通过学术眼光的引导,把优秀的作品推向市场,供市场选择,的确推动了艺术市场的全面繁荣。但是如此却等于是所有的人都去关注交易和销售领域的事情,策展人变成一个只是写广告词的角色。如果把艺术品比作商品的话,那策展人就是找货来卖的人。

  但是,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因为策展人并不在艺术产业链里面;产业链里面的是“经纪人”,而不是“策展人”。市场火了,与这些策展人无关,策展人拿了点微薄的策展费与稿费,白花花的银子都落进了画廊老板的口袋里。而且镁光灯聚焦在艺术家身上,少有人会想起这些幕后推手。而且,独立策展人必须受制于出钱画廊老板的品位与意见,拿人钱财的手短,独立精神此时更成为一种妄想。所以当时有些有良知的策展人处于一方面荷包充实,一方面又精神痛苦的状态。

  这时有其他两种不同的选择,第一,例如著名策展人栗宪庭此时很少参与策展,自外于市场,开始从事其他艺术文化事业。第二,开始有些策展人说我不干了,去找了合作资本,转身为画廊老板或经纪人,自己进行实质的商业操作。我不会以什么职业道德和道德准则这类假清高的话语去谴责这些经营画廊的策展人。他们要选择以什么角色出现在艺术圈的生态链中,这不过是他们自己的人生选择。良好优质的艺术经纪人是艺术市场的重要环节,画廊是营利机构当然得挣钱。最怕的是明明做了画廊,还要刻意去强调学术定位的独立清高,这就让人无法接受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原来有学术身份的画廊老板,在选择艺术家上的确较有学术眼光,这也未尝不是一股良性的市场力量。

  2009年之后:沉寂期

  2008年金融风暴以后,买家收手,市场忽然一片沉寂,画廊消失一大半。画廊连存活都有问题了,何况是养活策展人,一下展览全没了。再加上金融风暴以后,拍卖市场艺术家的价格越来两极化,当年各种大小策展人力捧的一些艺术明星竟然变成票房毒药,价格每况愈下,有些画廊老板仓库里还没卖出去的画不值钱了。画廊一方面是请不起策展人,一方面是觉得真不必请策展人了。因为经过几年市场的历练洗礼,已经习惯了艺术市场的操作规律,再加上闲置资本大量进来,大家都不再耻谈商业,不再需要挡着一块学术的面纱了。此时,艺术圈进入了以画廊、经纪人和藏家为核心的时代。重要画廊已拥有自己的学术眼光与藏家群体,策展人的力量明显在被削弱与边缘化,扮演主角的时代仿佛过去了。目前,学术的力量越来越弱,学术在与商业的互动关系中呈现明显的失衡,这是艺术发展未来的隐患。

  困境与解决

  在这资金泛滥时代,策展人该何去何从?我觉得应该桥归桥,路归路,也就是市场与学术还是得划分清楚。策展人得办出超越市场理解的前沿性展览,推进当代艺术的发展。例如实验艺术具有探索性、批判性和不成熟性,可能是对现有秩序的不满,但不断的实验终究能推动艺术的发展。策展人应选择符合学术评价的艺术家,树立学术权威,给未来市场提供准确的判断标准。市场需要策展人找出有未来性的潜力艺术家,但不是让策展人去为画廊找出好卖的作品。那是拍卖公司的事。策展人一定要与市场保持一定的距离,才有独立可言。

  但是,与市场保持距离,那怎么解决独立策展人的温饱问题呢?在西方,策展人的学术后盾是美术馆,而经济后盾是基金会。艺术策划有一套完善成熟的机制,各种艺术形式都有专门的展览基金会,只要申请得到通过即可得到相应资金支持。但目前国内并没有学术体制与基金会资助策展,只有寄望未来中国各项基金会事业能更加蓬勃,能成为艺术赞助的主要力量。

  另外,在西方,企业的资金资助也对推进艺术发展大有助益,而中国大部分的赞助方都只是想通过展览获得广告效应,或者赚钱,但很多艺术展览很难做到,所以也不容易拿到企业赞助。目前只能希望大环境条件随着国家各方面的逐渐成熟而更趋于完善,从而改善整个策展的环境。

  (作者系艺术投资公司学术研究部人员)

交流热线:87200059/87164622
团委微博:http://t.qq.com/y11caa

微信号:caa87200059

友情链接: 中国青年报 | 共青团浙江省委网站 | 中国美术学院网 | 中国美院学工网 | 浙江大学团委 | 中国共青团中央 | 美术报 | 中国文化报 | 东方早报 | 团委网站登录 | 浙江省教育厅 | 中央美术学院 | 广州美术学院 | 西安美术学院 | 四川美术学院 | 鲁迅美术学院 | 湖北美术学院 |

中国美术学院版权所有,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来浏览本网站 你是第 位访问者
Copyright ◎2010 China Academy Of art 浙ICP备050145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