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理论学习

1958年:艺术中的生活(一)

发布时间: 2012-11-19

  ■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1958年的中国艺术是奇特的,它记载了一个时代的狂热和生活中的激情。艺术将生活中的一些新生事物集中到一起,成为一个时代的写照,成为一段历史的记录。关山月的《山村跃进图》,江苏国画院的《人民公社吃饭不要钱》,北京画院的《首都之春》,以及陈半丁的《力争上游图》,形象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态和社会生活——人民公社和人民公社的超高产,大跃进和大跃进中的大炼钢铁,与之相关的诸多细节构成了1958年的历史。在20世纪的全部作品中,能够有不同地区、不同画家分别创作反映一个年度内政治事件和生活变化的作品,而且图像结构之复杂,叙事内容之丰富,表现形式之精到,刻画形象之谨严,只有1958年。而这个时期中20世纪的大师云集,有杰出表现的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文人画家,他们和他们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中新中国对传统文人画家和传统中国画改造的成果。

  江苏国画院的《人民公社吃饭不要钱》

  关于1958年,有很多值得回味和反思的记忆,其中有很多事情都和“吃”相关。因为1958年有遍布全国的人民公社食堂,这是1958年特有的一段历史。人民公社食堂标志着经受过穷困和饥饿的中国人民所崇敬的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这就是人民公社能够吃饭不要钱,能够有“三菜一汤”这种共产主义的理想生活。因此,在以“吃”为主题的一些相关的政治生活的影响下,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今天谈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有些生活像关山月《山村跃进图》中所体验的湖北,是前沿所见,而1958年的诸多高产是很多人没有见到的,是通过媒体想象出来的。所以,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艺术家有时候是凭耳听眼见,有时候是道听途说。江苏国画院集体创作的《人民公社吃饭不要钱》基本上是以眼中所见为主体,可是不免有艺术加工和整合。在这件作品上,傅抱石作了这样一段题跋,“吃饭不要钱,老少齐开颜,劳动更积极,幸福万万年。”江苏国画院集体创作的这件作品虽然凝聚了众多的名家之笔,但是,傅抱石并没有在这张画上动笔,他只是在这上面作了一段题跋。

  画面中公社食堂的门楣是重要的标识。有干部模样的人开始进入公社食堂。《山村跃进图》中的欢迎干部下乡这一段,一边是公社社员打着标语“欢迎干部下乡”,一边是从车上下来了很多的干部,气氛热烈。干部下乡也是1958年政治生活中一个特殊的事件,所以这里面就有表现干部下乡的内容。公社食堂的外面有两辆车,同样表现的是在1958年出现在人民公社中的新生事物,一是办“老人院”,又叫“幸福院”,把老人集中起来奉养,这完全改变了过去个体经济生活中的每家每户养老的传统。每家每户除了养老之外还有养小,过去每家每户的孩子都是自己家里的人看着,这里我们看到了人民公社的托儿所。在人民公社,老人和孩子不用到食堂来吃饭,有专人用车把饭菜送到老人院和托儿所。通过这两个细节来说明人民公社的状况,人民公社还有幸福院和托儿所,歌颂了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的优越性。

  画面中有这样的细节,小孩拉着长辈要去吃饭,但是,他们为什么不进去呢?原来是在看菜牌子(见图)。一个巨大的菜牌子上有一个“通知”,告诉大家“今天三菜一汤外加猪肉半斤”,这是这幅画的点睛之处。在20世纪50年代,全中国的餐桌上能有三菜一汤,外加猪肉半斤,这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村,是一个共产主义生活的指标,是人们所期盼的,梦想的。

  关于这张画,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为江苏国画院所藏,曾经借到关山月美术馆参加了几年前关山月美术馆主办的“建设新中国”这一专题展览。还有一个版本是原来南京饭店收藏的,在10多年前曾经在嘉德公司“新中国专场”中拍卖过。两个版本的主体几乎没有变化,画得都差不多。我曾经在10几年前采访过参加这张画创作的除了傅抱石、余彤甫、钱松喦之外的其他画家,每一个人都谈了当时创作这一张画的情况。他们都告诉我这么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这张画当初完成之后,要经过江苏省委的审查,因为过去这种上级安排的主题创作在画完以后要都经过上一级的党委来审查,而这张画是由中央下达给江苏省的创作任务,一共有两张画,一张是《人民公社吃饭不要钱》,一张是《工人不要计件工资》。所以,江苏省委宣传部要审查这张画。关于《工人不要计件工资》,确实有合作创作,但是,至今下落不明,也没有这张画的图像。《人民公社吃饭不要钱》这张画画完之后,江苏省委的宣传部长说这张画什么都好,唯一有问题的是人民公社不仅要吃饱,而且要吃得好。在一个画面上要表现吃得饱,相对比较容易,只要往饭桌上画一桌菜和大盆的米饭,足以说明吃饱。吃好怎么画?吃好非常难画,是没法画的。后来,领导指示了,说你弄一个菜牌子放在那儿,在上面写上“三菜一汤,外加猪肉半斤”,这就解决了“吃好”的问题。另外,这张画里非常巧妙地在饭桌上画了几个戴红领巾的孩子,这是新中国学生的标准装束,这就表明了人民公社有自己的学校、有自己的教育。所以,这张画的复杂和深刻之处,是用了无数微小的细节,把人民公社中若干的影响到人民公社全体成员的那些问题都表现出来了。

  《人民公社吃饭不要钱》是江苏国画院画家集体创作的,其中年龄最小的是徐天敏,都是从旧中国过来的。1958年的徐天敏当时才30岁,他主要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说都和旧社会有一定的联系,也和旧的教育联系在一起。像余彤甫、钱松喦、魏紫熙、宋文治、吴俊发等等这一批旧社会过来的画家,除了亚明是新四军出身的画家,其他的画家无一没有经历过旧社会,为什么他们仅仅经过了不到10年的时间,就能够画出如此能够迎合当时社会政治的一件重要的作品,而且这件作品后来还参加了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参加这个展览的作品都是反映新中国、新生活的一些主题创作。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经历了新中国以来的对于旧社会过来的国画家的改造,到了1958年已经出现了阶段性的成果。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过去的画家都是个体作业,各人画各人的画,而到了新中国,到了1958年,出现了集体创作。可能很多人很难理解“集体创作”如何画的,是今天张三来画,明天李四来画;还是今天张三画人物,李四画配景等等,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集体创作”概念的出现是新中国美术创作中的一个特别的产物,而到了1958年,蔚为大观。到1958年把“集体创作”这个概念放大了,所以,1958年产生的很多重要作品都是和一些像画院这样的国家单位联系在一起,往往是一些创作单位中画家的共同努力,这和社会上批判个人成名成家的思想也有关系。所以说1958年的特殊性也表现在“集体创作”这一方面。

  关山月的《山村跃进图》

  关山月的《山村跃进图》是另一幅这一年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画面中有干部下乡,公社的托儿所,公社的池塘。其中起始部分“高山低头,河水让路”中正在挖一个水库,这是冬天兴修水利的时节。全画实际上是用传统中国画横卷中四序山水图的结构方式,从冬天农闲时期的开山劈路、兴修水利开始,到了春天、夏天,进而到了秋天的丰收,这就是关山月的《山村跃进图》的整体布局。《山村跃进图》中有许多丰富的细节,这些细节是关山月当初在湖北亲眼所见农村人民公社的一些具体的场景,反映了社会生活中重大事件中的变化,在这个变化中出现很多新鲜事物,对此可以做一些个案研究。这张画原来没有题跋,不知何故。现在前面的题跋是1980年关山月在广州补题的,他在题跋中说得很清楚,1957年所见,1958年所画。这张画为什么当时没有题跋,这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而这个题跋的位置也不合常规,关山月为什么题在这个位置上,通常这个题跋应该是题在一个横卷的最后,他却补题在横卷的前面。

  画面中让“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工地上,“高山低头”是要把这些山上的石头给运下来,画面中有缆绳,也呈现出最原始的搬运方法,当然还有为了让“高山低头”的爆破。“岭南画派”中的高剑父画《东战场的烈焰》,就开始画爆炸,而过去中国水墨画中没有画这种火药爆炸的场景。关山月非常真实地表现了爆炸的这一瞬间和与爆炸相关的场景,所谓的“高山低头”就是用这样的手段把这个山头整平了。让“高山低头”的原因就是要把水引到水库里来。此处可以看到中国绘画特有的一种空间关系,下面的指挥和上面的人有一种呼应关系。而山石上的“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标语则点明了这一段的主题。接下来是修水库。因为中国人自古深受水害,所以,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高度关注水利建设,因此,在上世纪50年代出现了大量表现建设水库的图像,现存的这类作品也非常多。在关山月的这个横卷中表现了一个宏大的建设水库的场景,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和生活的关系,在一个很大的工地上基本上都是原始的劳动方式,还可以看到驴车,是最简单的一些原始的搬运,包括夯土,基本上是人海战术,但气氛热烈。

  画面中表现人民公社托儿所的局部,是新生活的写照。家家户户把自己的小孩送到托儿所来集中管理与教育,画面中还有下工之后的妈妈们把孩子们领回家,最重要的是这张画的前面有一间房子,大门紧闭,说明这户人家的成人外出劳动,孩子去了后面的托儿所,家里没有人。关山月在处理画面中每一个细节的时候,都把这些细节所附带的关于这一段所要表现的内容巧妙地呈现出来,将故事性的情节隐含其中,但可以叙述。

  实际上从整体上来看,《山村跃进图》是人民公社最有代表性的生产生活场景,到处都有标语,明确地点明了这幅画的主题。1958年有一些重要而特殊的社会政治内容,这些重要的政治内容在这幅画上都有表现,因为全面“大跃进”,而画的题目就是《山村跃进图》。什么叫“跃进”?“跃进”就是三年的事情一年就干完,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所以,出现了许多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奇迹”。这幅画面里的标语写着“三年计划一年完成”,虽然在这一标语的周围没有热烈的生产劳动场景,可是,在公社社员生活居住区内墙上的标语,却反映了与之相关的宣传工作。关山月在这幅画里面所表现的大跃进的场景,是用方方面面的手段来实现他所要表达的主题。这是典型的湖北山村的场景,在一个自然流水的水渠边上,有洗东西的媳妇,甚至猪还到处在跑,一种典型农业文明中的自然生态,这是主题之外的生活细节,是呼应主题的细节表现,是表现生活现实的具体内容。

  到了下面一个段落中的养羊和前面的养鸡、养鸭、养鱼是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出了在构思构图方面的多样性的变化,也将各个段落有机地联系到一起。这边有放羊、放鸭,那边有丰收,有现代化的收割机,这是一种对比的手法,表明了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也是当时中国人所敬仰的苏联老大哥的工业化,因此,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不少表现拖拉机的作品。《山村跃进图》中所出现的大型联合收割机,可能是关山月的理想和创造。可以肯定地说,当时湖北的山村里不可能出现这一种大型的联合收割机,这种大型的收割机都在北方,在平原,即使几十年后中国社会已经非常现代化的今天,也只有在北方有这种大型的农业机械,湖北山村里面不可能有。这也就是说关山月所画的并非全部都是亲眼所见,他也综合了各个方面的资料,表现出了为了主题需要的“创作”的特点,这或许也是当时创作方法中的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可以说,这是50年代很多艺术家普遍的作为,他既画眼中所见,也画报纸上所说。报纸上说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要实现中国的工业化,这些都会影响到关山月的判断,可能他也看到了一些大型联合收割机工作场景的图片,从实际情况来看,在1958年全国能够出现这样一种大型的联合收割机的可能也是微乎其微,当然更不可能出现在湖北这样的一个小山村里面。

  《山村跃进图》中有很多精彩的局部,从研究的意义出发,我们可以从画面里面切割出许多有意义局部,由此入手可以研究关山月上世纪50年代的创作,可以发现他所画的多数竖构图,都能够从画面中切割出来的竖幅局部图找到其中的关联,即使像画面中反映人民公社生产中的积肥,这些局部就是一张完整的创作,如果把它独立出来无疑可以找到与关山月50年代所创作的作品有很多的相似形和关联性。关山月在1954年创作了他在新中国的成名作《新开发的公路》,表现了在过去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中新开通的公路,汽车在盘山公路上飞奔,歌颂了新中国的建设成就。而在传统中国山水画中出现公路、汽车等新生事物,也表明了新中国改造传统中国画的成果。《山村跃进图》中的这一段就是《新开发的公路》中的一景。《新开发的公路》上面还有半截,旁边还有树,树上有几个猴子,但两张画主体都是“新开发的公路”,都有汽车飞奔。关山月在这一创作中把他已有的创作和已有的生活集中反映到一幅画中,出现了综合性的特点。

交流热线:87200059/87164622
团委微博:http://t.qq.com/y11caa

微信号:caa87200059

友情链接: 中国青年报 | 共青团浙江省委网站 | 中国美术学院网 | 中国美院学工网 | 浙江大学团委 | 中国共青团中央 | 美术报 | 中国文化报 | 东方早报 | 团委网站登录 | 浙江省教育厅 | 中央美术学院 | 广州美术学院 | 西安美术学院 | 四川美术学院 | 鲁迅美术学院 | 湖北美术学院 |

中国美术学院版权所有,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来浏览本网站 你是第 位访问者
Copyright ◎2010 China Academy Of art 浙ICP备050145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