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电子海报

“建造诗学:建构理论的翻译与扩展讨论”国际研讨会

发布时间: 2011-11-07

  

  主持: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王澍 教授

  讲座1 11月8日13:00-14:30
  题目:工具与诗学
  主讲人:Annette Spiro
   1957年生于瑞士图西斯。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建筑系建筑与技术教授,负责一年级构造课程。1991年与Stephan Gantenbein于苏黎世共同创立“安妮特•斯皮罗与斯蒂芬•甘腾宾建筑师事务所”。2001-2010,瑞士乌斯特市委会成员。圣加伦吉特维尔科基金会董事会成员。担任众多评委会评委,学院招聘委员会委员。出版专著《保罗•门德斯•达•洛查,作品与工程》等,在专业书刊中发表多篇论文。
  讲座摘要:
  记忆、工具、拼装及尺度是其主题发言的核心话题。
  建筑是人类的记忆,而构造是建造的法则。工匠才是历史要素,而非那些作为永恒纪念物的建筑。
  这一核心话题的精髓已蕴含在建筑师的工具之中。它们绝不仅仅是设计过程中简单的辅助之物。施工图在此作为示例以探讨建筑学的辅助工具的潜力。
  由此引出“手艺人”不同于工程师的观点以及在建筑专业中两种截然不同的使用工具的方式之间的差异。
  最后,以尺度为主题回顾工具的诗学,并对“建造诗学”加以总结。

  讲座2 11月8日 14:45-16:15
  题目: 粗野建构:当代建筑中的悖论
  主讲人:Gevork Hartoonian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取得建筑史学博士学位。他曾以建筑师身份在美国实践,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哈图尼安于2010年6月移居澳大利亚,在悉尼大学任教三年之后,赴堪培拉大学担任副教授,从事建筑理论与历史、设计课程的教学。在他的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中,审视与思考的角度来源于瓦尔特•本雅明避免传统陷入被同化趋势的主张。在当下的技艺与话语的范畴下重新思考建构学构成了他对建筑学历史批判性认识的最重要部分。他曾受邀在美国与澳大利亚的大学中讲座,出席国际会议并发表学术论文。哈图尼安也是数本著作的作者,曾出版《建筑历史学家的精神生活》(2011)、《瓦尔特•本雅明与建筑》(2010)以及《建造的本体》(1994,2010年出版了韩文译本),最新著作《建筑与奇观:一个评论》将于2012年由Ashgate出版社出版。
 
  讲座摘要
  报告通过重拾1950年代的新粗野主义,尤其是粗野主义与图像、材料性的特殊关联,来检视当代建筑师的部分作品,藉以说明建构思考在当下境况中存在的悖论。我们会想起Gottfried Semper有关戏剧化建构的理论,还有“饰面”面临着从建造形式转变成为文化范畴时所具备的批判性。然而,如果现在建筑批评所面临的紧迫议题恰是奇观的审美对当下文化的渗透,情况又会如何?隐含的悖论突出了“粗野建构学”中对“切割”这个专属于切石术与电影术的概念的寓言式借鉴。对于由切石术以及数字机器中生产出来的、承载图像的图纸而言,几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独有偶,也有一部分当代建筑师的工作是致力于将几何加入到雕塑式建构之中。现在对整石切割般的建筑的取向中其实有着更深远的意味;整石切割般建筑的建构切割具备简化后现代交流方式的潜力。其次,当形式自治成为一种趋势,以及用奇观图像来装饰数字化的复制形式成为流行的新潮,整石切割般的建筑中内含的匿名性(它的不可接近性)至关重要。


  主办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时代建筑》杂志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协办单位: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
        德国GMP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同济大学出版社

 

 

交流热线:87200059/87164622
团委微博:http://t.qq.com/y11caa

微信号:caa87200059

友情链接: 中国青年报 | 共青团浙江省委网站 | 中国美术学院网 | 中国美院学工网 | 浙江大学团委 | 中国共青团中央 | 美术报 | 中国文化报 | 东方早报 | 团委网站登录 | 浙江省教育厅 | 中央美术学院 | 广州美术学院 | 西安美术学院 | 四川美术学院 | 鲁迅美术学院 | 湖北美术学院 |

中国美术学院版权所有,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来浏览本网站 你是第 位访问者
Copyright ◎2010 China Academy Of art 浙ICP备050145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