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雍 |
左手生存,右手理想
纯艺类毕业生想用身上的“传统血脉”做点事——
找到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
■美术报记者 马黎
每天吃过午饭,从杭州市区驱车半小时,穿过人车喧嚣,便进入了静谧的西湖景区。丛丛绿茵,幽静院庙,缓缓落入眼前。经过灵隐寺的后门,看门的师傅老远看见了我们的车,便自动放行。“他们一看到我的车,就知道是来画壁画的。”陈雍笑着把车停好,像个导游似地穿过几个大殿,说着那些远去的古老传说,不一会儿,便来到了济公殿——他现在工作的地方。
一年前,这个从中国美院花鸟专业毕业两年的男生,跟着老师林海钟,接下了为灵隐寺济公殿画壁画的活儿。一年多的时间,他几乎每天都呆在济公殿旁的蓝色简易房里,学习传统古建筑的地仗工艺,为后期的水墨绘制,打好扎实的基底。他大三便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卖过同学的画,也做过设计,陈雍和他身边许多纯艺类毕业生一样,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又得在现实中奔走,为生存而奋斗。他们没有太高的目标,却愿意走过很长的磨合期,在这个快速更迭的时代,让身上的“传统血脉”发挥一点作用。
【传统VS现代】
学画画究竟有什么用?
陈雍毕业论文的题目是《中国画的非主流运用》,整篇论文都在讨论一个问题:这个时代,学画画究竟有什么用。“传统经典里,那些古画中留存下来的纹饰、服装、音乐、建筑,如何运用到现代艺术?其实现在许多古建筑修复的工作中,这些东西都可以用得到。”
在济公殿壁画的工作中,陈雍主要负责地仗工艺。按古建筑传统的工程做法,油饰彩绘前,在木构造表面分层刮涂砖灰做为底层,便称为地仗。陈雍说,一般的墙没有纸的感觉,在壁画绘制之前,需要涂6至8道底层,每一层用的材料都不同。“由于江南气候潮湿,木材受潮容易变形、剥落,所以古建筑中的壁画保存不如北方完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陈雍跑去敦煌艺术院壁画研究所,记录下北方壁画的保存工艺。由于日本和中国江南气候条件相近,且保留了大量古建筑壁画艺术,他又飞去日本京都、奈良,考察建筑古迹,学习传统的制作方法,用了近一年时间,选择适合江南壁画生存的泥料和木材。而今济公殿壁画地仗所用的泥料,就是从敦煌护城河上千年的淤泥中筛选而来。木材选的是传统榫卯结构的老木材,水用的则是米汤。面对这些繁琐而又细密的准备工作,陈雍乐此不疲。他说,自己能做的,只为更接近传统手法,让壁画保存时间更久,绘制时更有层次感。
“我以前做设计,虽然许多软件都不会,但我能很快理解客户的要求。”大三时,陈雍参与了杭州河坊街二期建设的业态策划。刚开始,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业态”,什么是商业布局,可他却把河坊街内部刊物的平面设计做得有模有样。“如果没有学过中国画,有些事情你就做不来,审美品位和意境感悟,也会跟不上。”
眼前已经绘制完成的6幅壁画,从济公父母求子、济公出身、读书,到家道中落、济公出家,每一幅画,就是一个故事,水墨流转,古朴而生动。“现在的寺庙壁画大都以人物为主,简单的彩绘,材料和画法都不讲究,只是为了装饰。”正在一旁专心绘画的李纲,是中国美院山水专业的学生,比陈雍大一届。为了还原济公所处的时代,光是《济公传》,他就找到了好几个版本。在画“火烧大悲楼”的故事时,他试图让水的画法更为灵动,便翻阅了各种早前的文字记载,把传统的“蚂蟥描”技法回归于画卷之上。
【理想VS生存】
别人吃肉,你喝点汤也行
采访过半,一个正埋头认真翻看《西域绘画》的文静女生,默默出现在了工作室一角。叶雅是温州姑娘,2009年从广州美院山水专业毕业后来到了杭州。如今,每个星期她都在西泠印社教育培训中心教小朋友书法。虽然自己并不参与这次壁画工作,但每个礼拜教完课,她都会来这里看一看,听听林老师的评点。“潜移默化吧,以前我画画常常觉得无从下手,但在这里看多了,自己的胆子也变大了。”有一个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又不耽误自己的专业进步,叶雅说,这样的平衡和兼顾,才会让生活获得一些真正的价值。
“同样是接活,但有些工作意义不同,在这里画画也是为了学习,比4年本科学到的东西都多。”中国美院版画专业毕业的宋德澄,一毕业就参与了这次壁画的绘制工作。之前,他也在山西等地找过工作,接过一些设计项目,但整日埋头于重复的机械动作,让他觉得“活儿”也有区别,得找到适合自己的才行。“美院出来的人,手上有‘本钱’,关键是如何运用。有些人画画功夫一般,但他能跑,擅于与人沟通。有些人跟人打交道不行,但他画画和艺术感悟能力强。”宋德澄每天早上9点到灵隐,画到晚上6点回家,时而觉得灵感和手感都比较顺,他干脆就搭个床,睡在工作室里。“同样是画画,但我还是喜欢更纯粹一点的活儿。”
“大家走的路都不一样,有的画画,有的考研,有的搞设计。但最终理想,不过是能够安逸地画画。”安逸与画画,或许便是这些纯艺类毕业生心中,对于生存和艺术的真实注解。大三下半学期,陈雍和许多同学一样,开始卖画赚点钱。但他不卖自己的画,而是卖同学的画。“我一天只能画一张画,那还不如花一天时间,帮别人卖10张画。”他想过在新的楼盘里放上卖画的广告,他甚至想把杭州大学所有电梯里的广告也一并“包下”,把考研、留学、旅游等等一些和学生生活消费有关的信息放在里面。为了这个想法,他欠着一半学费,注册了自己的公司。
“我没有考研能力,甚至担心自己拿不出毕业证,怕找不到工作,所以干脆自己干,也算是给自己‘找个台阶下’。”到今年10月,济公殿的18块壁画将全部绘制完成,而后续工作还要延续很久。“虽然我们在做的事情不大,但至少能学到很多东西。别人吃肉,你喝点汤也行。”陈雍说,他愿意用两年,甚至更久的时间,为自己,也为公司搭建一个深厚的根基。
林海钟:
他们在做的,是为唤起当代人对传统艺术的关注
采访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林海钟正好来工作室“巡视业务”。这一年多,只要是没课的时候,他便来济公殿,带着4个学生完成壁画的绘制工作。林海钟说,这不是工程,也不浩大,但却在细小和慢工中,延续了传统文化在中国的脉络。他笑着说,陈雍是放弃了自己画画的理想,来这儿做慢活来了。陈雍腼腆一笑,没有放弃,都是理想!小小的工作室,因为这些年轻的脸庞,瞬间变得热闹起来。大家围着一个临时搭建的茶几,放下画笔,喝着茶师亲自泡的茶——这个茶师也是“80后”,却已有8年茶师资格。林海钟爽朗地笑开了:我们都是奔着一个目标来,那就是美。
如今社会对传统艺术空间的关注越来越少,传统艺术如何在社会上有一个适合它生长的土壤,这些学生在做的事,就是对传统的重新拾起。寺庙是保持传统的土壤,把这些学传统绘画的毕业生组织起来,通过壁画的尝试、实验,希望唤起当代人对于传统艺术的关注。现在许多人都找不到中国人自身传承和延续的脉络,西方有益的文化自然要拿来,但这并非要压制传统,这样下去会有“断根”的危险。壁画的尝试,就是完全传统脉络的延续,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愿望。壁画艺术对于寺庙文化的建设是最合适的,而能够从事这个工作的,必须有中国画的深厚修养。中国人物画十八描、地道的山水笔墨是他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这些纯艺类毕业生,本身对传统文化非常热爱,真的会用一辈子去热爱。他们刚开始,只在一边看,慢慢适应,一方面在摸索,一方面又在学习,壁画的工作使他们对中国画的认识又提高了。
咖啡虽不错,但我们更需要地道的看家本领,那就是茶。地道又是什么,我们都在不自觉地研究我们的看家本领。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传统,学绘画的人,应该从这方面去摸索和延续。中国画传统,纸、绢是一种,壁画也是一种。咖啡喝了一圈,当你再喝到地道的茶时,那一刹那,你才会心领神会。
中国画是他们的专业,久而久之,他们就沉淀了人文情怀的关照,这是难能可贵的。设计、建筑,什么才是最适合自身的对照?美,究竟来源于什么?其实就是生命,符合生命的状态,那就是美。比如杭州的城市定位,就是南宋生活品质最高的朝代,而拥有传统人文情怀的人,就能理解这分对照的意味。美术学院出来的学生,应该把他们所参悟到的美传递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