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滨
今天的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我们已经不陌生世界各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我们需要做的是要有明辨的头脑和清醒的选择,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和跟随。当然,具体谈这些会是个很大的话题。无论怎样,在有限的大学教育时间里,就应该分清层次,做好各个阶段和不同层面的事情,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在我们高等基础教学中,需要解决基本的认识与方法论的掌握,建构起思辨的能力,很好地解决一些绘画的技术性问题及逐步发现个人的审美趣味。专业创作教学则应该更加注重人对事物和生活的个人态度的建立,独特感受方式、主题、兴趣的发现以及个人独特语言的锤炼。
过去在基础教学中,为了打造学生很强的表现能力,我国很多院校通过课堂长短期写生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训练学生深入表现和高度概括的能力,这为创作收集素材、短时间捕捉生活对象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也是训练学生观察力和敏感性的有效方法,应该说这是中国高等美术基础教学服务于创作教学一个很好的应对方式。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试图更有效地使基础服从专业创作需求,在基础教学上强调“专业特点”。如有些院校的教师主张把专业的特点和要求下移到基础,使得基础与画种、专业挂钩,因此出现了“版画素描”、“设计素描”、“油画素描”、“雕塑素描”、“摄影素描”等等模式,以此来理解基础绘画与专业的关系,在国内一个时期一定范围也是常见的现象。这样一种简单对应关系的思考方法和认识逻辑,相应也产生了一些弊端和争论:什么样式的素描和色彩才是更好的,更本质的?这种语言、风格之争带来各专业基础互不认同的割裂式认识方法,其弊端是基础绘画或创作中样式先行,使得学生缺乏真正的观察和感受,从而在创作上竖起壁垒,形成了固定的样式,僵化了思维。显而易见,这样来认识和理解基础与创作是十分机械和不可取的。
在西方艺术史和艺术教育史上,罕见以“油画家”、“雕塑家”等艺术家的身份或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来确立他们的基础样式训练去对应专业创作。像米开朗基罗既是雕塑家也是壁画家,罗丹大家都十分熟悉他的雕塑,他的水彩画也画得很漂亮。劳申伯格既是油画家,版画家,也是装置艺术家,但是他们却没有什么对应“那个”媒材创作去专门搞个对应的特殊基础训练。支撑这些艺术家的基础是真正的绘画造型能力,是表达能力,是熟悉媒介性质去创作的能力。所以,我们需要找一些根本性的问题,绘画基础训练是把握造型对象比例尺度、空间层次、质感和结构,画面的视觉中心与特殊氛围及意境的营造,审美眼光、理解力、控制力是最根本的。
国内高等教育的变化与国际总体发展趋势有很大关联。当代高等基础教育强调跨学科知识的掌握,这也是社会需求改变教学人才培养方式的定位。
从东西方教育历史上看,古代的智者多是通才,他们对各方面知识都有高度了解和掌握,那时的门类没有细分,所以他们必须驾驭多种知识,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在某一件事情上完整地解读。近代,社会的发展门类越来越细化,学科逐步分化,社会开始需要专门的人才,产生了大批专才。二十世纪40年代以后,呈现了学科综合化的趋势,跨学科的知识和人才需求日益增强。时至今天,“通才教育”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学科专业领域又出现了学科高度交叉叠合,需要很多知识背景来支撑某一个领域。当代高等教育强调跨学科知识的打造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现代的通才是博才。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正是在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及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创新理念,教育应体现对人的完整塑造。所以如何定位和设计当代高等美术基础教学的内容和专业创作与设计人才的培养方式,是我们所有从教者要应对的挑战。
许江院长一篇名为《击鼓传花——从具象表现绘画谈当代绘画艺术发展的策略》的论文中,大概有这么几句话:“中国的绘画艺术基础教育如何站立于当代,面向现实生活,既不停留在习惯的定势中,又不盲目地追随西方主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对新的一代青年人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基础方法论,是中国绘画创作发展和绘画艺术教育发展的关键。”我觉得说得很对。我们到国外一些知名的高等美术类院校去学习或访问,就会有这样的感受,他们今天其实也同样在思考高等艺术教育的种种方式和手段。当他们看到我们一年级的本科生有这样优秀的基础和能力时,他们也非常惊叹。
所以今天的高等教育,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外国的模式如何如何,也不能简单地沾沾自喜。我们在基础与专业教学中对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要有鉴别、有比较、有借鉴,更要有自己的主张。在基础教学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会思辨的头脑和坚实的基础知识与能力。具有个性化的艺术生命是慢慢生长的。
(作者系专业基础教学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