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其他

且行且想——访挪威、英国杂记

发布时间: 2011-04-05
 
 


钱晓芳

 

巧遇奥斯陆第一场雪


    北京时间2010年10月21日,我们中国美术学院访问英国、挪威代表团一行六人,从上海浦东机场乘座英国航空公司BA168航班,途经伦敦,转机BA770航班首站到达挪威的奥斯陆。到达奥斯陆机场已是当地时间22:20,在飞机上,透过窗,我们看到了纷纷扬扬的雪花,这里已开始下雪了!在没来挪威之前,我们都知道挪威天气很冷,如果怕冷,最好在9月份之前去,当然,如果想看雪,那就另当别论了;如果想体验极夜,那又得另当别论了。我是属于怕冷一族的,在开始计划出访日子时,就希望能在9月之前成行,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直到10月下旬才成行。但看到了雪,我们还是有些兴奋,有些激动。虽然在杭州,有时也能看到雪,但在挪威,在异国他乡,尤其是在杭州还是初秋的季节里,我们看到了密密麻麻、飘飘潇潇的雪花,能不兴奋、能不激动吗?当前来接站的导游告诉我们这是今年挪威的第一场雪时,我们更是兴奋。因为,在挪威,下雪是常事,不下雪是不正常的。世界各国的游客如果想看雪,可能很多人都会选择去挪威,去见识那里满天飞舞的雪花,铺天盖地的白。穿着厚厚的冬衣,与朋友一起,在雪地上打个滚,然后拍去身上的雪,捏一团雪,扔得远远地。这也是一种享受。
        因为是第一场雪,所以在奥斯陆市区,能看到的积雪不多,只是在偏北、偏阴的地方能见到薄薄的积雪,雪下的花草也隐约能见。这也是因为奥斯陆气温偏低的原因,一旦下雪,就不容易融化。在挪威的三天时间,从下飞机时看到天空中飘扬的雪后再也没有看到下雪。可当我们去峡湾的路上,充分感受到了北国的雪。我们的目的地是佛拉姆小镇。从奥斯陆到那里有300公里左右的路程,越往海湾的深处走,我们见到的雪越多越厚。到达小镇的时间算不上晚,约当地时间四点不到一点,可小镇人烟稀少,所有的商店都已关门,按原计划我们是要从佛拉姆小镇坐观光火车前往米达尔(是全世界普通货车轨道坡度最为陡峭的火车旅程,也是挪威著名的第一旅游名胜)的,可因为前几天的一场雪,火车停开了,我们只能在宾馆闲聊。因为这闲聊,我们当中几位管理人员好好地向几位专业老师请教了一些专业的问题,收获倒也不小;因为这闲聊,我见识到了中国人与外国人特别是欧洲人的不同,我们一行围坐在酒店楼上的休闲区聊天,边上一群来自德国(事后了解到的)的年轻人,在那里一边举着啤酒瓶一边大声谈笑,即便是拍照,他们做得动作也很夸张,人从楼梯的扶栏上挂下来,有点蜘蛛侠的味道。
        第二天一早,火车恢复通行了,我们如愿坐上了前往米达尔的火车。火车一路上都在山谷中爬行,两边有许许多多的景色,这景色几乎都与雪融在一起。到了大的景观点,火车会停下来让大家拍照,印象较深的是两个地方,一是火车广播和视频介绍的瀑布。火车停了,可我们下车后怎么也找不到瀑布,竖起耳朵也听不到瀑布的水声。正在我们疑惑时,列车员用手中的小旗指向一边,顺着他所指的方向,我们才看到:原来有90米落差的瀑布已结成了冰!这简直难以以想象,我们听到过也看到过因为长时间的干旱而导致瀑布干涸的,但从来没有听到过因为天气的寒冷而造成瀑布冻结的,更不要说看到了,我们大为震惊。这是何等难得的机会!我们纷纷与这冻结的瀑布合影。还有一处是米达尔车站的积雪,如果说山下的雪是初雪,是第一场雪的话,在这里讲只是下了一场雪的话,简直让人无法想象,当时那雪该是何等的大啊!因为我们坐的是早晨的第一班火车,松软的积雪还未被打扰,厚厚的积雪足有尺把深,纯得让人心生爱恋,白得让人感到惊讶!火车靠站了,我站在车厢门口,有些犹豫,不忍心踩在这厚厚的积雪上,破坏这罕见的纯和罕见的白。极目望去,白皑皑一片,除了房子,除了架电线的铁架,只有雪!只有白!下了火车,我顾不得寒冷,将双膝跪在雪地上,用双手捧起雪,爱不释手。在那里,我们不停地按快门,留下了这难得的一刻。
        虽然这在奥斯陆来讲仅仅是第一场雪,这之后,挪威将沉浸在冰雪世界里好久好久。对许多国家特别是终年看不到雪的国家的人们来说,会羡慕挪威,会特地赶去挪威看那雪,但挪威人也有自己的苦恼,因为这个有雪的季节,也使他们将长时间生活在不分黑夜和白昼的日子里。


在奥斯陆国立艺术学院

        奥斯陆是挪威的首都,我们此行的目的主要是访问与我院建有校际交流关系的奥斯陆国立艺术学院。这是挪威最大的艺术学院,它创办于1818年,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北欧知名的艺术院校。自2006年我院与之签订校际交流协议以来,两校之间的交流从未间断,我院先后共派出9位研究生前往那里的版画系工作室学习。同时该院也先后有7位学生至我院版画系学习。
        学院的大门不但并不起眼,而且显得有些太过简陋,简简单单的两根白色门柱,是我们六十年代最常见的那种工厂大门。当通过一条左拐右拐的小马路,这大门出现在我眼前时,我有些不敢相信:这就是著名的奥斯陆艺术学院?
        车子进入校园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平台,左右两幢红砖楼房,中间通过台阶往下走,奥斯陆市境内唯一的一条河从校园中穿过,可以听到潺潺的水流声和哗哗的瀑布声。走过小桥,是一片大大的起伏如低丘缓坡的草坪和树林,满地树叶,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令人赏心悦目。树林的后面,分布着一幢幢小楼,基本上是一个系一幢。站在小桥上,艺术学院的负责人向我们介绍了学院的基本情况。
        走进教学楼参观,到处可以看到穿着各种制服的工人在安装各种设备。原来,艺术学院是刚从市中心的一幢百年老楼乔迁过来,此处原是一家大型纺织工厂。我们到达时,他们刚刚搬入,一切都还在整理过程中。从老师们的言谈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他们对老校舍的留恋,对新校舍条件改善后的爱恋。有位老师向我们提议,如果与中国美术学院联合培养硕士生、博士生,或许我们的老校舍政府会继续留给学校。同时,到过我们学校的老师也很羡慕我们,不仅改造了老校舍,还新建了新校区。在新校舍,许多老师特别是技工们,都在根据场地亲手制作设施。在这里,既有磨得锃亮且功能不减当年的设备,这些设备不仅是学校历史的象征,更是具有历史价值的艺术品,特别是版画系的许多设备,进博物馆已不为过,当然学校也有许多现代化的设施。校舍和场地得到了充分利用,一个过厅,一个宽宽的走道,都被做成了学生动手的场地。因为学生数较少,人均使用的空间自然比我们国家的学生大得多,总的感觉,他们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里,我们几乎看不到在我们这里的所谓标准教室,他们都在工作室、实验室上课,比较注重的是个性化的指点,针对你的作品,与你面对面地分析、讲解。在版画系的实验室里,我们看到了中国美术学院派往那里学习的两位版画系的研究生,她们说,我们的设备与这里差不多,只是感觉在国内学习压力更大,在奥斯陆要轻松得多。对中国留学生,学院争取到了政府的支持,不仅免学费,还提供国际机票和住宿。这么好的环境,这么优越的条件,真是艺术学子学习交流的好去处!
        中午,艺术学院的院长请我们一行在教工休息中心用餐。边吃边交流,院长对我们中国美术学院了解很多,对学校近年来的发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提出继续合作的意愿。午餐虽然简单,但友好的氛围、真诚的意愿,使双方的距离更近,合作的前景也将更为广阔。


在伯明翰艺术学院


        伯明翰是英国老工业基地。虽然我们到达时已是晚上,但到处可见其往日的风采。老火车站、老码头、老厂房,旧工业遗址很多。我们下塌的宾馆就是利用老厂房改造的,一边是老码头,一边是老火车站。经过改造,都成了城市中的风景。现在的伯明翰,老工业差不多都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据说,珠宝首饰成了当地闻名的一个产业。而这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伯明翰艺术学院,这个学院的珠宝首饰设计制作人才培养起了关键作用。也正因为如此,这个学院的这个专业闻名遐迩,在欧洲有较大的影响。
        我们中国美术学院几年前新设了珠宝首饰设计专业,在国内算是较早的了,但与国外相比,我们才起步,有很多地方需要向国外的院校学习。此行到达伯明翰后,伯明翰艺术学院是我们最想去的学校。此行真没有白来!学院负责人一听我们是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访问团,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询问我们的需求,在半天的参观中,可以说是毫无保留。整整一幢楼,一层一层,一间一间。珠宝首饰系的主任带着我们逐一参观。在这幢楼里,我们看到的几乎都是车间式的工作室、实验室,从设计到制作到成品,整个过程都可以在这里完成。每一个工作室、每一个实验室,老师、学生满满的,学生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工作台子,老师则在边上放置的一张桌子前,分别与一个个学生分析作品,交流设计理念,探讨制作办法。在这里,空间都不大,但利用率极高,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也许,我们可以说,他们的教学我们很难学,他们的理念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会不同,但在空间、设备的利用上,我们是绝对可以学,而且是绝对能学得到的。在工作台子的设计上,一张不大的台子,中间集中装有面向各个方向的台灯,然后根据工作需要,四周设计成一个个往里凹的半圆型,为充分利用材料,每一个半圆型下又有一袋子接住挫下来的点点滴滴。这样,一张不大的台子可以坐四至六人。我们参观访问之时,正是我校热成型车间落成之时,看到这些设施,我们很激动,将他们的许多设备收入了我们的相机,以便带回来参考。
        在学校的作品陈列区,我们看到了历年来学生的优秀作品,系主任如数家珍般地向我们一一介绍,其中的许多作品都已被厂家看中生产了。陈列区就设在学院进出的必经之地,有点象我们中式房子的天井,展柜的中间放有一些可供休闲的桌椅,而四周就是工作室和实验室。我以为,这样的安排是独具匠心的。一来学生们每天经过此地,可以看到好的作品,启发自己的灵感;二来学生们可以一边休闲一边学习,两不误;三来因为这些作品的好去处,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在读学子。陈列区虽然不大,但其作用却不一般。
        在伯明翰艺术学院,那里的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的老师告诉我们,他们学校招收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是我们学校的高亚加老师,高老师当年勤工俭学画下的中国龙柱至今还矗立在那里,要是时间允许,我们真想去看一下高老师留学时代的作品。还有我们学校的黄晓望老师,是伯明翰艺术学院珠宝专业的硕士毕业生,据我的观察,那里的中国留学生,特别是学习珠宝首饰专业的不是很多,估计黄晓望老师也是该专业较早接收的中国留学生。


杂   感


        在挪威和英国的访问的日子里,我们的所见所闻不少,也有一些感慨,特别是这么几个方面。
        真正的大学城:记不得剑桥和牛津,哪个是城市中有大学,哪个是大学中有城市了,但在我看来这些都已无所谓了,因为这城中的设施已完完全全地服务于大学了,或者说因为有了大学,这城才叫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也好游客也好,到这里也是因为有这两所大学。在这里,城市已被忽略了,你的眼里只有大学!站在这片土地上,你会着着实实地被感染:那才是真正的大学,真正的大学城!无论谁置身其中,都会被它的书卷气,它的学术氛围,它的神圣,它的庄严所感染。在这种氛围中无论哪个学子、哪位教员,都会被激励、被奋进。在牛津,我们遇到了一位匆匆赶路的中国学生,他听到我们的中国口音,停下来和我们打招呼,他来自北京,在三一学院学习。我们当中的一位教授高声地对他说,小伙子,好好学!是啊,进入这样的高等学府是何等的不易,虽然这样的学校学生来自世界各国,但中国的学生所占比例还不是很高。在这里,他们不仅仅代表的是自己,还代表着我们中国的年轻一代。
        师生比:无论是奥斯陆国立艺术院还是伯明翰艺术学院,无论是剑桥还是牛津,与我们明显的区别是师生比的差距。这些学校,他们的师生比,都是1:2。有的还不含外请教授。因此,他们的班额都不大,特别是艺术类专业的,一般15人左右一个班。因为老师配备的充分,学生受到的指点自然也就多了不少,学生个性特长得以发挥的机会也就增加了不少。
        注重细节:学校的实验室、工作室外的墙上都挂有一只箱子,里面配备了创可贴、消炎粉等常用的外伤紧急处理药品;室内也是尽可能地从安全、健康的角度考虑,吸粉尘、吸异味的机器、管道都有安装,水池边还有冲洗眼睛的设施。
        设施不豪华但很实用:在那里,我们看不到特别引人注目的高档设施,给人的印象是注重实用,不追求豪华。在奥斯陆国立艺术学院版画系,我们看到一台磨得发亮的铜版印刷机,是100多年前制造的,至今还在使用;在金属专业,学生使用的工作台子,设计得很实用,一只只小抽屉,可以分类装进各种工具。在伯明翰艺术学院的珠宝首饰设计专业,学生使用的工作台子,也是即实用又管用。校舍的安排更是如此,能共享的尽可能共享,根据场地安排设备、根据场地安排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看了让人佩服。
        校园中有条河真好:剑河可以说是与剑桥大学齐名的,剑河绝对是为剑桥大学增光添彩的,不说常青藤院校之间的赛舟,就是河上的桥,就有许许多多的故事令人神往。走走那些故事主人翁曾经天天经过或由他们亲手打造的桥,你也会有一种别样的感受,仿佛他们和你在一起。站在河边,看到如今的学子们开心地划着船从你身边经过,你会被他们感染,梦想着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在奥斯陆国立艺术学院也有一条河,校园本身并不大,也没有什么花俏的点缀,但一条河由于地理位置的落差,给人奔流不息,永远向前的感觉,不仅给校园带来了生机,使校园显得灵动,还无形中起到了激励学生前行的作用。
        欧洲真是艺术的天堂:无论是伦敦这样的老牌城市,还是奥斯陆这样的既算不上大又算不上历史悠久的城市,到处充满艺术的氛围。伦敦不用说了,大英博物馆,集中了世界各地的艺术精品,甚至绝品;国家美术馆,著世闻名的平日里我们只能在书本中看到的,有的甚至书本中也难以见到的油画作品在那里馆藏并轮流展出;城市里到处可以看到雕塑,特别是在那些大大小小的广场上,总少不了雕塑作品。在奥斯陆,还有一个专门的雕塑公园,占地面积很大,全是由以人物为主题的雕塑作品组成的,各种人物动作各异、神态不同,造型独特。在公园,我们遇到一位老太太,她主动上来询问我们对这个公园的感觉,并自豪地对我们说,她家就在边上,他们全家人是看着这个公园建起来的,她很喜欢这个公园,每天她都会来走走看看。
        北欧的景色本身就是一幅天然的油画:在奥斯陆雕塑公园,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这一点。我们到达公园时,已接近太阳下山的时间,看着满目的秋色,我们抓紧时间拍照。踩在满地的金黄色落叶上,抬头看到离我们很近的天空,是那么的清澈透明,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蓝得湛蓝,白得雪白,没有一丝一毫的杂质;眼前,是层次分明的各种树叶,金黄的,大红的,深绿的,树下分布着几张大红色的靠背椅;远处是缓慢起伏的看不到尽头的绿色大草坪。这不就是我们常看到的欧洲油画中的景色吗?


(作者系我院党委书记)

交流热线:87200059/87164622
团委微博:http://t.qq.com/y11caa

微信号:caa87200059

友情链接: 中国青年报 | 共青团浙江省委网站 | 中国美术学院网 | 中国美院学工网 | 浙江大学团委 | 中国共青团中央 | 美术报 | 中国文化报 | 东方早报 | 团委网站登录 | 浙江省教育厅 | 中央美术学院 | 广州美术学院 | 西安美术学院 | 四川美术学院 | 鲁迅美术学院 | 湖北美术学院 |

中国美术学院版权所有,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来浏览本网站 你是第 位访问者
Copyright ◎2010 China Academy Of art 浙ICP备050145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