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中国美院系统收藏包豪斯藏品(潘鲁生)
发布时间: 2011-05-13
今天应邀参加了中国美院“包豪斯学院”授牌仪式,参观了中国美术学院“以包豪斯为中心的西方近现代设计史的系统收藏”,这些以包豪斯为核心的藏品共7010件,大到床柜凳椅,小到杯盘壶碟以及纸质邮票等,体现了1850年以来西方近现代设计史的发展和演变,是德国著名收藏家布诺汉先生数十年的收藏。第一次亲眼看到如此丰富而成序列的西方现代设计经典产品,颇有感触。
一、中国美术学院“以包豪斯为中心的西方近现代设计史的系统收藏”,对中国设计以及设计教育的发展而言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化事件,是中国艺术收藏史上极具现实意义的创举。
包豪斯创办于1919年,正是德国制造业优良的工业设计风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包豪斯留给后人的是格洛佩斯、汉斯•迈耶、米斯•凡•德罗、伊顿、瓦萨里•康定斯基、莫霍利•纳吉、马克思•比尔等一大批大师创造的经典作品,更重要的是其对“艺术与技术相统一”教育信念的开创和坚守,以及对工业时代产品形态样式的探索,这些包豪斯的创新思想具有穿透时空的价值。对今天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的中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以及发展设计创意产业具有尤为重要的启示意义。包豪斯的在世界设计史上的历史地位之重要怎么评价都不为过。正因为此,“以包豪斯为中心的西方近现代设计史的系统收藏”事件本身是中国设计界乃至教育、经济、文化界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二、以包豪斯为中心的西方近现代设计史的系统收藏,其价值不仅在文物的收藏,更重要的是对包豪斯设计及教育思想遗产的发掘和继承。
系统收藏的本身是一个设计研究的重要起点,对包豪斯藏品设计“原本”的系统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深化工业时代设计推动力的认识。包豪斯在设计上的成功是其最卓越的成就之一,它奠定了现代设计的基本面貌。在包豪斯的校长们以及克利、康定斯基、奥斯卡•施莱默、乔治•穆希等等形式大师和作坊大师们以及包豪斯的学员们的共同努力下,学院突破了历史主义设计语言的束缚,创造出了一种以几何形体组成为主的、形式服从功能的、适应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大工业时代新设计语言,全面而彻底的改造了人们以建筑为中心的生活空间,创造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式的空间语言。所以当今对包豪斯的深度研究格外重要。
三、包豪斯的艺术收藏有助于我们理清当前设计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误区,从设计的原点出发,回归设计教育的根本。
包豪斯认为,工艺技巧中蕴含着创造力的最初源泉。正因为此,它旗帜鲜明的提出要超越美术和工艺之间的鸿沟,突出人类活动的创造价值。在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教学探索过程中,包豪斯倡导学校必须重新被吸纳进作坊里去,最终必须变回到一个“建造作品的世界”,这是一项富有智慧的见解。我想,包豪斯的教学方式直接而又深刻的切入了设计教育的本质,成为今天工作室制教学观念和重视实践教学的源头之一。包豪斯的设计和教学在获得巨大名声的同时,也被很多人所误读,这在中国设计教育发展进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今天仍然有很多人以功能决定论、几何化简约造型、忽视个性需求等标签化的概念来认识包豪斯,忽视了包豪斯在教育理念、设计理念方面探索的真正价值,这种片面的认识在后现代语境下被放大,影响了包豪斯价值理念的传播。如何借由包豪斯设计教育的思想遗产研究、梳理、重新反思中国设计教育现实,包豪斯系统收藏为中国设计界提供了一个契机。
总之,包豪斯的影响早已穿越历史和空间的维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90年前的德国,90年后的中国,都处在制造业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尽管所处的时代和时代的要求有所不同,但这种时空背景的相似性仍然给了我们更多关注它的理由。在当代中国高等设计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今天,如何认识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如何科学合理规划基础课与专业课比例和关系、如何实现教学与市场的互动、如何构建符合当代要求的课程体系等等教育命题的解决,都可以从包豪斯的历史中获得启发。包豪斯遗产作为世界文明的成果,它能落户到中国,落户到中国美术学院,这对国家也是一笔宝贵的世界文化财富,它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设计以及设计教育的发展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