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其他

山西大同地区寺观壁画复建有感

发布时间: 2011-05-07

 

传统艺术资源的当代价值
——山西大同地区寺观壁画复建有感
■梁怡(中国美术学院)

 

 

  我国传统美术资源丰富多彩,是当代美术事业发展的源头和赖以创新的基础。古代壁画的保护与整理一直是传统美术资源发掘的一个重要内容。上世纪以敦煌为代表的一些壁画文物引起关注之后,国内学者与艺术家曾远赴敦煌,对传统壁画艺术进行了全面的抢救、整理工作,并由此掀起了壁画创作与研究的热潮,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如张大千对于敦煌壁画创造性与国画结合;袁运生、张仃等老一辈艺术家,在吸收传统壁画技艺基础上,创作的一批脍炙人口的大型壁画等等,已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案例。

  中国传统壁画艺术拥有极为辉煌的艺术成就,从晋唐宋到元明时代,传统壁画艺术长盛不衰,甘肃、新疆等地的石窟壁画与山西寺观壁画,就是中国传统壁画的杰出代表。但是,自清代之后,昔日辉煌的传统壁画艺术却日渐衰微。虽然我国在解放后积极保护传统艺术,但我们对古代壁画一直是保护为主,对特定艺术风格的复原、对已经湮毁的古壁画进行复建则罕有其例。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转型,中国正进行着新一轮传统文化复兴热潮。在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许多地区的古代文化艺术遗迹、建筑重修工作逐渐提上日程,需要与之相配套的高水准的壁画艺术作品。当代寺观壁画复建工作,为继承与“拯救”中国民间艺术传统提供了机遇。以山西大同为例,这座城市正在以大规模复兴传统艺术来发展城市文化,并努力从一个能源城市转型为文化旅游城市,这些变化已经吸引了国内乃至世界学者们的目光。在保护传统艺术文化、开发文化创意产业的大背景下,传统壁画的复建,与当下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为发挥传统艺术资源的当代价值打开了一个突破口。也对如何认识传统艺术资源的当代价值,尤其是技艺的发掘,和基于传统基础之上的适用于当代的技术创新,对艺术家提出了新的要求。

  受大同市政府邀请,2008年起,中国美术学院组建了壁画复建专业团队,先后参与了山西大同市关帝庙、法华寺、文庙、纯阳宫、文昌帝君庙等古寺观的重建工作,并负责寺观壁画复建的调研、设计与制作。搜集整理了大量相关历史文献与壁画粉本,对《法华经变图》、《说法图》、《罗汉图》、《普贤变》、《文殊变》、《水陆法会鬼神图》、《朝元图》、《八仙过海》、《三官五帝》等佛道教壁画题材进行分类对比,补充归纳,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完成大型寺观壁画作品有关帝庙:《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擒庞德》、《放水淹七军》、《夜读春秋》、《赤壁怀古》、《桃园三结义》等大型壁画26幅。2010年又完成法华寺:《祖师图》、《罗汉图》、《佛会图》、《十大明王》,纯阳宫《三官图》、《百子图》、《朝元图》、《八仙过海》、《三祖画传》,文庙《孔子圣迹图》,以及文昌帝君庙大型壁画《阴鸷文故事画》共计两千余方。

  相比一般壁画创作,壁画复建的工作更像在开展一个课题研究活动。在数千年的绘画历史长河里,辛勤劳作的民间艺术家们,从艺术实践中积累了深厚的传统技艺和创作经验:一方面,依靠前人的口传心授,世代积累下来的一套“画诀”,画行里“行话”称为“切口”。这些创作技法上的画诀及经验,始终未被完整地记录下来流传于世。加上过去画家、鉴赏家对画诀视为工匠末技而不屑一顾,因而罕有搜集或著录。我们在壁画创作实践过程中,通过拜访著名古建彩绘专家,老艺人求教口诀画艺,予以整理校订。并请至现场帮助解决材质工艺处理方法。充分发挥学者、民间艺术家、考古工作者、学院艺术家的集体智慧,强化创作手记与民间资料整理工作,留下可供批评和检校的完整案例。

  深受西方教育模式影响的当代学院艺术基础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中国传统造像法则规律的学习。复建项目给了我们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机会与空间:学院的艺术理论研究与社会创作实践得以结合;院校创作造型能力得以与民间审美与技艺结合。依据具体项目的需求,结合历史考证、地域文化与古建风格的要求,制定符合特定空间感受的壁画题材与艺术风格,对传统构图、造型、配色原则提出新的认识与理解,并结合当代审美与造型特点创新。以大同关帝庙壁画创作为例,我们对新修复各殿的壁画方案的制定大致基于两个环节:在绘制样式上以三国故事描写为基础,结合历代摹本,突出关羽忠义智勇的精神形象;在创作内容上加以融合地方风俗,体现当地特有的寺观艺术面貌。新建殿宇按照元代形制复建,壁画在材质、造型与敷色风格要求与殿内彩塑、建筑彩绘相协调。通过远赴敦煌、辽宁考察远古壁画材质构造,对山西当地寺观壁画风格题材作了充分的调研取材,对不同历史时期寺观壁画的题材风格作比较,造型色彩研究、绘制程序、工艺材质等多项内容,在整体风格趣味上重构作品的历史感,提出以“古风”为趣味的指导原则。对民间传统材料、工具,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与复制:比如古代壁画中用来画长线中锋的毛笔——“捻子”的制作与运用,在绘制壁画上时非常便利。

  传统壁画的功能性决定了它不是个人艺术创作。一幅壁画从创作草稿到精稿,必然要反复推敲; 等大线稿放大上墙还需几经磨合,考虑建筑本身的具体要求。长达两年多的复建,使我们对一些困难可谓体会颇深。作为当代人对传统艺术的挖掘与传承,在饱含热情与责任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这些复建工作的难度,比如因时代不同,对艺术品的需求与审美存在差异。传统寺观壁画中以叙事性、礼仪性的需求为重要,这与当代人对壁画以展示性与艺术观赏性为追求相冲突。在壁画复建工作中需要着力于寻求两者的平衡点。还有,复原传统技术的难度。传统壁画从地仗制作、过稿上色、开线、泥金都有一套成熟的制作与工艺流程,某些失传手艺需要研究发掘,并通过实践解决特定问题。

  古代寺观壁画的复建工作让我们认识到:当代寺观壁画艺术的复兴是传统文化体验的重构,而非旅游消费品的简单复制。传统壁画艺术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项极富民族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待发扬,进而有效地彰显中国文化艺术的软实力,并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产生直观的号召力。

交流热线:87200059/87164622
团委微博:http://t.qq.com/y11caa

微信号:caa87200059

友情链接: 中国青年报 | 共青团浙江省委网站 | 中国美术学院网 | 中国美院学工网 | 浙江大学团委 | 中国共青团中央 | 美术报 | 中国文化报 | 东方早报 | 团委网站登录 | 浙江省教育厅 | 中央美术学院 | 广州美术学院 | 西安美术学院 | 四川美术学院 | 鲁迅美术学院 | 湖北美术学院 |

中国美术学院版权所有,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来浏览本网站 你是第 位访问者
Copyright ◎2010 China Academy Of art 浙ICP备050145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