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其他

心灵驶至何方

发布时间: 2011-06-07
——谈王维的《使至塞上》


    怀着博大的胸怀悠然行驶在广茅的荒漠上,此景此情,此景只是诗人广阔胸怀中的一部分;此行此刻,此行的任务早已在景色之外。此时,诗人的所思所想,拥有巨大的空间任凭我们后人去联想和想象,心有多远就想多远,就想多广。不只是孤烟的孤独,不只是落日的圆满,不只是单纯的景象;背后是诗人的观察与欣赏,更重要的是诗人的思考及我们对思考的想象,是更为广阔的空间。
        这样,此诗的魅力才能彰显得淋漓尽致,才能千古长青。面对此情此景,挥在手中笔上的墨还未干,挥在半空中的另一只手也意犹未尽,将自己的灵魂化作这道美丽风景的风景,瞬间化成永恒,带给后人的——诗人活脱脱的伟大雕像,后来的人们络绎不绝的来到胸怀中感受其中的感受,合影留念,只是两者相距一千多年。时间在变,世界在变,又有什么是不变的,又有什么等待继承,又有什么需要发展呢?前人在思考,我们也在思考,思考我们的思考。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的人,思考不同的思考。思考到何方,我们的心“使至塞上”,驶入王维的境地,进入更深的思考。诗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心里怎么想?是一条很长的路,一副很美的画,一次会心的交流。开元二十五年(737)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诗人从朝廷中来,要到边塞去,心中的那份忧伤愤懑却被眼前的大漠抹去,眼前正是母亲河的流经地,留下一片荒漠,凄凉是一种软弱,作者气宇轩昂、心胸宽阔,豪迈的气概一语道破自己的内心感慨,集结成——孤烟“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首诗是王维作于远赴边塞途中。千里迢迢,孑然一身,抬头见胡雁归飞, 更令诗人触物伤怀,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诗中用飞蓬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最后两句写自己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第三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诗人在“胡天”见到了大漠的奇景,如此宏壮之景感召了诗人,使他渐渐摆脱了孤寂的心绪,生出了豪壮之情,引发了克敌建功、燕然刻石的爱国热忱。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所以用了“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我认为这正是全诗的中心,尽显了诗人坚强不屈、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这深深的打动了我。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诗人作此诗时,师友张九龄受李林甫排斥被罢相,因此,诗人在奉使慰劳战胜之军的征中仍能高昂振奋,是从小我到大我的一种境界。(雕塑系  刘斌)

交流热线:87200059/87164622
团委微博:http://t.qq.com/y11caa

微信号:caa87200059

友情链接: 中国青年报 | 共青团浙江省委网站 | 中国美术学院网 | 中国美院学工网 | 浙江大学团委 | 中国共青团中央 | 美术报 | 中国文化报 | 东方早报 | 团委网站登录 | 浙江省教育厅 | 中央美术学院 | 广州美术学院 | 西安美术学院 | 四川美术学院 | 鲁迅美术学院 | 湖北美术学院 |

中国美术学院版权所有,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来浏览本网站 你是第 位访问者
Copyright ◎2010 China Academy Of art 浙ICP备050145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