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其他

六月星河 璀璨杭城

发布时间: 2011-06-23

 

教务处处长  翁震宇

 

    本次展览有很多亮点:首先,市民参与度增强。在展览现场我们可以看到被搀扶的老人、幼小的小孩,还有的单位把组织到美院参观展览作为集体活动。这使看展览成为大家的一种幸福杭州——都市生活方式,享受艺术熏陶的机会,真正体现了大众文化亮点,使展览成为杭州公众文化品牌。为了做好展览,学院和广大师生都做了大量工作,布展、宣传设计等方面都作了大量工作。可以说展览是我院向社会的一个汇报,是对杭城的回馈。其次,艺术学成为学科门类后,各教学单位在教学中都融通视野,并将这种教学和学术思考融汇在毕业展中。从这次毕业展中,我们能够看到这种交融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痕迹。第三,展现了实验室建设的成果。技术和艺术完美结合,研究型团队的打造,传统和现代的结合等都是我们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次展览也让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成为推进工作、解决问题的抓手。这次展览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在当代发展中展现的新形式,如时装秀、跨媒体之夜等。艺术走向社会的力量得到了很好的表达。

 

国画系副主任   何加林

 

        我们这次展览的主题是“水木菁华”,这个名字是后来修改决定的,水木,是一种充满生命的感觉,菁华的原意也是茂盛的样子,就像春天一样,一切都是那么的欣欣向荣,我们的这些正要毕业的莘莘学子也正是如此。同时,水木也是一种朴实,反映了中国画系向来注重经典、追求本质的良好素养,在良好的环境中慢慢学习,这些优秀的作品就是反馈在我们的毕业展上的好苗头。希望今后不仅是好的苗头,更要长成参天大树,并且硕果累累。这次展览没有太多的华丽,素雅是这里的旋律。这是一片净土,中国画系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展示,折射出他们作品背后的修为,也对应着社会寄予的期望。

 


 
书法系党支部书记、副主任  沈浩

 


        对于学生的培养,我们最为注重的是为人之道,我们一贯强调的是人品和书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基础,注重对传统和经典的理解,同时强调个性的生发。从毕业展来看,我们基本上达到了这样的目标。我们毕业展览前言写道:  六月,栀子花开的季节,看似那么甜美与清香,我们却迎来了离别的时光……回望走过的学书之路,感谢给予我们专业知识与为人之道的老师,感谢一路携手的同学,感谢所有关心我们的人。此刻,我们怀着喜悦又羞涩的心情,将这次毕业作品展,献给要感谢的人们。这是我们多年的积累,凝聚了老师和同学们无数的心血,每一幅作品背后都藏着一颗敏感的艺术心灵,每一颗心灵都借着这些作品表达他们自己。敢想:多年以后,风雨归来,大家彼此依然记得当年被每一幅作品背后的情怀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毕业离别有太多的惆怅,但我们心中有一片海阔天空的豪迈,我们会不断成长,更加努力,更加充满热情,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地勇敢前行……硕士生展览前言还提到: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孔夫子在两千多年前的箴言,愿同学以此自勉。这些都是学生对学习的理解,也是我们对学生的要求,实际上学生的理解更重要,这些也是我们最大的期盼。

 

 

油画系副主任  孙景刚

 


        今天的油画系有了更为多元的工作室教学体系,五个工作室几乎囊括了从古典至当代的所有架上绘画的形式,虽各自专攻不同,但都始终坚持着一种充满激情的批判精神。这次展览,各个工作室的同学从对不同材料和技艺的大胆尝试,到对各种题材和图式的全新诠释,在一张张或许并非完美的创作中,充分地体现了年青学子富有朝气的创作热情。这次展览,我们还看到学生们敏感的、处事不惊的意识及为此次毕业创作所付出的辛苦和忙碌。同时也展示出油画系师生在油画语境上持守与拓展的姿态。

 

 

版画系主任   孔国桥

 


        在今天这个“新媒体”的“图像时代”,版画——事实是所有传统的艺术样式,却在深层次上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危机和新挑战。这是由着我们这个“技术全面获胜的时代”的变化而发生着的变化,而人与自然之间的那个关系,也已经由此发生了如此深刻和本质性的改变。如果我们依旧敢于承当:艺术的意义在于重建一种人与自然间的关系。那么,我们就必须追问:在今天,艺术何为?版画何为?作为“新兴木刻运动”策源地的中国美术学院,其版画系的新一届55位毕业生们的作品,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这正像鲁迅先生当时所言——“现在新的,年青的,没有名的作家的作品站在这里了”;同样的,我们亦怀抱着先生当时的希冀——在这个“不息地进行”的时代里,他们以及他们的作品,能“以清醒的意识和坚强的努力,在榛莽中露出日见生长的健壮的新芽”。

 

 

雕塑系主任   龙翔

 


        2011年雕塑系本科生、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已是对我系教学体制改革以来的第八次检验,是有着鲜活青春气息、意欲超越平凡,渴求生命怒放的参展群体对自身艺术心智的集体检验。虽然他们的生命厚度还不足以转化为艺术的深度和广度,但对那些在艺术创作道路上可能走的更远的同学来说,会带着善意的疑问,开始他们趋向不同的追求。在林林总总的作品背后,我们不仅看到各工作室施教者一贯的学术担当和对当代精神世界和知识领域的责任和承诺,而且也看到青年学子们的批判精神与现实品格,他们冲撞着视觉、触觉的边际,他们触动了冷漠、麻木的惰性,他们呼唤时代的感性而不娇柔放纵,海纳而又不从众,理性而客观地面对现实,能舍能弃,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大众,以青年知识分子的身份,呈上这份沉甸甸的答卷。

 

 

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   杨振宇

 


        又一届学生即将毕业。在这个学术传统与人文精神渊源深厚的学园里,毕业,将注定成为人生中一次重要的仪式。今年,艺术人文学院采用橱窗展板的方式,全面展示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的论文选题及摘要,涵盖艺术史学史和方法论、美术史和美术鉴定学、视觉文化研究、艺术策划管理、考古与博物馆学等研究方向。这,既向社会展示了我们学院的学术积淀,也将促进学园内部的学术交流,为下一届毕业生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与借鉴。其中,2011届本科毕业班还把四年来的集体学习与生活做了生动的回顾与总结,图文并茂,都是年轻岁月与求学生涯的结晶,艰苦而美好。那些由她们自己撰写的文字,蕙质兰心,深情绚烂,读来令人赞叹。在某种意义上,所谓的毕业,不是告别,不是离开母校,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返家”。因为毕业,意味着我们被这所“学园”的传统所认可与接纳,成为学术隐形之链中的一环,意味着在经过多年的努力后,我们真正回到了“家园”。
                                        

 


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   高士明

 


        这次毕业展的主题为“自由发言”,这个题目牵引出学院围墙之内的一种日益多元、开放的创作状态。“自由发言”,其实并不容易。个体的独立,并不意味着“自由”,在今天高度体制化、媒介化的现实中,每个个体都同时是观念、风尚与关系的隐形的代理人。我们独立了却依然不自由,放任“自由”只会是在符码世界中随波逐流。而今天的艺术,作为一种纠结着视觉、观念、媒介、话语、体制的复杂的实践,其使命也绝不仅仅是“发言”,艺术所承担的还有许多——体验与发现、创造与批判、主体与客体的启蒙……,而作为自我的启蒙者,艺术家一次次尝试着去抵达那“一切形式所未尝触及的、脆弱而骚动的中心”,也就是残酷戏剧的创始人阿尔托所谓的百感交集的“生活”。这次毕业展览汇聚了67位青年艺术家的创作,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对媒介的敏感,以及他们的才情与困惑,都展现在观众面前。展览结束后,他们即将离开学院,进入人生的另一个段落,而问题丛生的“艺术”与形形色色的“他们”之间,自有更深更远的牵连,这需要漫长的时间去经验,去体味。

 


  
设计艺术学院院长  王雪青

 


        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验收的时刻,每一个学子向他们的家长、向为之付出辛劳的教师、向等待着他们去服务的国家提交自己的答卷。这些作品向我们反映了今天的学子们如何结合各自的专业认知,用符合于这个时代语境的语言,用自己的心声与才华去诠释他们对于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以及他们的生存环境的关注、思考、探索与研究。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两大类不同的主题选择:一是比较概念的设计,注重对设计方法的研究,对创意思维的发掘,带有一定的实验性;另一类是结合社会需求的实际项目,更加贴近现实的需求,在具体的“约束”中求创造,带有很强的实践性。应该说,这反映出在今天的设计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两个层面的方向。其实,这也是一个从学院定位、学术主张的角度,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权衡利弊,并去调整我们的教学方向的着眼点。中国美术学院,肩负着为中国造就一批有开拓精神、有审美素质、有创造力、有较好的专业技能的创造型人才的使命。学院应该给予学子们提供一个敢于思考、敢于创造的平台与空间,中国的设计需要这样的精神!我们希望从这些年轻人的探索中发现一些独创的、闪光的东西,也希望他们的着眼点不仅仅停留在回应一般性的设计需求上,而是能够利用学院的研究与学术优势,拓展自己的视野,培养敏锐的艺术感悟能力与宽泛的艺术表达能力。希望他们中的一些人能够成为我国未来设计的中坚力量,成为能够将我国设计推向世界的开拓性人才,这是我们应该具有的学术理想与应该肩负起的责任。在此,寄希望于我们的学子们,希望你们在从“中国制造”通往“中国设计”的跋涉中迸发出你们的才华与能量!

 

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  黄骏

 


        公共艺术学院展览最突出的特点是综合性。我们的专业体量大,跨造型与设计、新专业与传统专业。我们新专业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注重实践、理论、调研的结合。我们的专业和传统专业相比有自己的特点,技法技巧跟传统不一样。我们重点培养学生一种学习和研究的方法,通过观念的表现完成一种思考的呈现。这次,院领导对我们的一些专业如鉴赏给予肯定。我们试图探索自己的模式,在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学习方法、研究方法的培养,期望在理论上能对专业实践予以指导。这次展览也表明我们的路子是对的,我们也希望这种模式对相关专业有借鉴和交流的意义。大家即将离开校园,我希望同学们要有执着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既然选择了艺术,就要坚定地走下去。

 

 

建筑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   柳江修

 


        今年建筑艺术学院的毕业设计较以往有了更大的进步,同学们对图纸的描绘越来越清楚,是近两年来我们对带有国际化色彩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的结果,体现出我们坚持将中国本土创造研究与强调开放的国际化视野相结合的特点与追求。2011届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由三位外籍教师分别命题及指导,设计注重学生作为未来建筑师个人道路的探寻,注重学生自主选择、批判意识的培养,关注场所精神与思想的表达。本次展览为三个毕业设计小组的最终设计成果展示,包括模型、制图、手绘等综合设计和思想的表达,同时呈现出不同工作室的多样性的方法和成果。景观设计系2011届本科生是该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毕业设计指向城乡建设中的敏感话题。面对当下新农村建设中人员流失的困境,设计从重新审视传统伦理价值出发,呼唤当代需求下的乡情、人性场所的回归。环境艺术系毕业作品贯彻其多年秉承的整体设计观,设计课题包括城市、建筑、改造、景观、室内、家具设计等线索,同时设计课题在选题和研究过程中始终围绕本土、传承这一主题,强调设计的人文内涵。建筑学的学习并未结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努力和坚持,快乐做建筑,成为具有探索精神、创作精神的、与众不同的好建筑师。

 

 

传媒动画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   林超

 


        传媒动画学院毕业创作展命名为《东瞻西望》表达了新一届传院领导班子及传院学术委员会的一种理想和寄托。东瞻取其高,有高瞻远瞩之意。东何以为瞻呢?因为这世界的东方是世界之巅,是昆仑山是喜玛拉雅山的故乡,也就是我们的故乡。西望取其远,有远望近观之意。西又何以用望呢?那是因为当到我们站立在世界的屋脊,举目向西,那里是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故土。西方文明已越过大西洋,在太平洋上邂逅古老的东方文明。志存高远这是中国人人生的一种境界,也是一种理想和寄托。所以我们把东瞻西望,把志存高远寄托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更寄托在我们的学生身上。站在世界之巅这就是我们的本土意识,志存天下风云这就是我们的诗性精神,人文关怀无论东西,上下求索弗届古今,这就是我们的治学之本。我们衷心的希望“东瞻西望,上下求索”能成为传媒动画学院的学术精神和人文传统。

 


 
上海设计学院常务副院长   范凯熹

 


        每年一度的毕业设计,牵动着国美人集体回眸与憧憬的目光。上海设计学院的十五年办学历程,虽没有厚重的积累,但也有逐年的进步。她那生命树上不断茁壮成长的树梢,年复一年地谱写了学院毕业生与时俱进、充满活力的新华章。我们地处世界设计之都——上海,我们以“低碳设计”为主题进行毕业设计,这不仅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使命。虽然教学双方在这主题性设计中遇到了种种始料未及的困难,但我们仍然坚持依靠可以掌控的行为来践行低碳设计。同学们的每一次努力都很有意义,就像这些作品不一定谈得上有多完善,但他们用一种旗帜鲜明的方式来表达:低碳是一种态度,环保是一种品位。低碳设计是目前全球设计界最新倡导的、保护地球、保护生存环境的设计主题,在国内外尚处于初探阶段。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未来设计师们对世界的关注和关爱,而且看到了他们创新概念下的社会责任感。

 

 

高职学院副院长   夏克梁

 


        高职学院以艺术设计类高等职业教育为办学层次,教学上注重设计创意的应用性和知识的实用性;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强调设计技术的手头功夫;毕业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与社会的衔接与行业的归属性。本院已有30年开展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丰富经验,本次毕业设计展,共展出12个专业方向732名学生的376件(套)毕业设计作品。这些作品立足现实,贴近生活,体现了我院立足现代艺术设计,发展都市时尚设计,传承工艺美术设计的办学理念,毕业生艺术设计基础扎实,设计与制作能力强,能较好地适应设计工作岗位,深受社会的欢迎。

交流热线:87200059/87164622
团委微博:http://t.qq.com/y11caa

微信号:caa87200059

友情链接: 中国青年报 | 共青团浙江省委网站 | 中国美术学院网 | 中国美院学工网 | 浙江大学团委 | 中国共青团中央 | 美术报 | 中国文化报 | 东方早报 | 团委网站登录 | 浙江省教育厅 | 中央美术学院 | 广州美术学院 | 西安美术学院 | 四川美术学院 | 鲁迅美术学院 | 湖北美术学院 |

中国美术学院版权所有,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来浏览本网站 你是第 位访问者
Copyright ◎2010 China Academy Of art 浙ICP备050145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