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其他

仰赖宏厚积淀 践履东方哲学

发布时间: 2011-06-07
——访省级精品课程《中国画人物线描》主持人王赞


    线,在中国绘画中保存、延续了几千年。
        线,是传统中国画形式语言的灵魂所在。
        线,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情结和审美情感。
        线,在今日绘画中仍然葆有鲜活生命力……
        去年,由国画系王赞负责,顾迎庆、徐默、潘汶汛、邓先仙等老师共同参与的课程《中国画人物线描》被列为浙江省精品课程。该课程以“线性”作为艺术语言,结合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为学生承袭国学之精粹,面对国画之当代发展打好基础,是中国人物画学习的主要课程之一。


前人经验  吾辈阶梯


        中国画系人物工作室的人物线描课程历史发展悠久,有着清晰的文脉传承和厚重的学术积淀。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先生接受了潘天寿等老一辈先生尊重传统,全面提高文化素养以及研究笔墨表现的意见,经过努力探索,形成了“新浙派”水墨人物画。
        在三位先生实践的基础上,吴永良先生在教学上明确提出了“意笔线描”。鉴于在人物画专业的基础训练中,写形能力与笔墨之间长期存在脱节的问题,他在水墨人物画教学上进行有益尝试,率先改革西方素描。与此同时,方增先先生则选择了用“结构素描”来表达,既强调了线的特有美感,又画出了结构的内在关系。这种将西方科学造型法与中国绘画独特艺术语言相融合而形成的线性素描在原教学内容里注入了新的科研元素,更好地适应了当代人物造型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因此迅速风靡全国。
        其后,许多高等美术学院相继吸取中国美院的成功经验,改造自己的教学,并主张“加强对中国线描艺术的基础研究”。正如吴山明教授曾在一文中指出“浙派人物画在上世纪是中国人物画重要流派,也是在全国有示范意义的教学模式。”
        正是在学院前辈们多年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才有底气,有实力去进一步做好这个课程,并且使其能够成为其他院校的一个范本。王赞说,“这个课程是具有示范性和普及性的。所谓示范性,就是这个课程的建设,在很大度上能够给别人做出一个示范;所谓普及性,就是这个课程一般院校也容易设置并普及推广。”
        想起有个老教授说过,“我们说一个学校有历史有积淀,有学术的厚度,那是因为我们的老师,我们老师的老师都还在这里。”正是这几十年沉积下来的思想和经验,奠定了今日学院的高度,融汇成了今日教学的理念。而《中国画人物线描》课程,正是根植于这样宏厚的学术土壤。


三位一体  夯实基础


        中国画人物线描的教学指导思想,经数十年的积累与实践,经几代教师发扬整合,不断地丰富和提高。目前,本课程是人物专业教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解读传统与现代造型思维的融合上更趋合理,在教学实践中承上启下,并已成为本专业方向的经典课程。
        “这个课程是中国画系教学中最基本的课程,由线性素描、白描、意笔线描三个单元的课程组合而成。这三门课程都是作为三个学习方向的基础课程。”王赞介绍说。
        线描课程,是素描课程当中以线为主的训练方法的课程,重点在于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画传统的线性意味与素描基础之间的衔接关系。“强调线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否定光影和体块,而是抽取了素描表现当中一种最为直接,最为明快,具备特有审美特质的线性作为课程的核心。”由于近几年高考指挥棒对参加艺考的同学的影响,考生对素描的认识局限在一种模式之中,大部分考生忽略了素描还可以用线来画。而近年来,招生考试改革的同时增加了白描考题,大势所趋,能够极大地改变考生对素描本质的认识。经过两年的实践,事实证明“考生的白描水平进步很大,素描的表达向多元化发展,这样的尝试让我们看到这种方法的价值和可以普及的优势。”王赞欣慰地感叹。
        白描写生,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造型手段。“很早之前,中国人就开始强调以线——最为朴实的语言表达客观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强调线本身的美感和审美价值。强调线的单纯性,纯粹性,平面性的效果。中国传统一直以来沿袭着对形的简约取舍,对减法的训练,以一当十的表现线特有的美感。”王赞强调。
        意笔线描,为中国绘画的意笔方向打下基础,强调中国写意精神的运笔手法。王赞补充说:“直抒胸中意气,通过毛笔的枯湿浓淡,疏密虚实来塑造一个客观物体。”该课程的效果是书法笔意中各种运笔意味在人物画中的表现与感受。人物写意性的精神畅达,以笔法为基础,笔法与墨法相得益彰。


物我合一  归旨哲学


        在课程的训练中会遇到一个巨大的转换问题——西方造型观念到中国传统绘画的转变。“在转换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惑就是学生会被光影素描、体块素描这样一种价值所迷惑,很难看得清线性素描的价值所在。以线为主的造型方式,必须要求从光影、体块素描转化到线性素描。这种转化取决于认识飞转化,也就是思想观念的解放。不然则会导致对中国画理解上的偏差。课程的重要性体现在要成功地将原来的思维方式转换到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上。”王赞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这个转化的艰巨性和重要性。
        “眼睛只能看见空间,看见眼睛所见客观物的真实度。而艺术的真实恰恰并不是我们眼睛看到的真实。”王赞强调,艺术的真实包含着中国传统和西方两种对真实意味的不同理解。这种不同就导致在艺术方法论上的差别。
        拿山水画举例,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所画的富春江山水完全是为了表达内在看到的山水,我们根本无法依图去寻找对应现实中的山去还原它。中国人看山永远是内心所含包,所感受的山,而不仅仅是看到的山,它是对山的印象,是一种包含了阴晴雨雪,春夏秋冬所产生的感受的融合。这座山就包容了主客观统一。而西方绘画,虽力图表达眼睛所看到的风景,但实际上也只能呈现视觉上的相像,在本质上仍然是画家所看到的。在这个层面上,中国人的观念一定是超越“等同”的观念。西方画家想要表现“物是物,我是我”,而中国艺术恰恰表达的是物我合二为一。到了后期印象派,这种观点特别强烈,比如到了梵高、塞尚他们的风景也不再是所见之风景,他们也追求一种物我合一。“中国的传统在比西方早几百年前就意识到的艺术的本质了,”王赞笑着说到,“如果学生不通过一系列前期的分析和提炼的准备,很难认识到这样的高度,而课程的设置正好能弥补这个空缺。”


融古通今  相得益彰


        人物线描课程在设计上分为实践教学写生课和实验教学临摹课两大模块。对线性艺术的理解,包括对传统不同典范的研究与学习,既品味微妙的传统线性概括造型手法,同时也包含对当下客观事物的体察——立足传统线描在现代语境中的发展。
        “我们既需要学习传统,又需要新的语言来表达今天的对象。比如今天人们穿着的服装和精神状态已经不同于古人。我们必须具备一种新的手段去面对客观事物。这样,一边抓传统,一边抓科学的西方的造型训练方法,所以内在的矛盾就很激烈。方法论不一样就会产生矛盾冲突,所以这样的课程就显得很有必要。”
        课程的授课方式也极具有中国传统特色——课堂示范,是为学生答疑解惑的有效方式,教师在向学生讲授画理画论、艺术规律、造型意识的同时,通过直接的绘画实践,用实践行动阐明绘画规律的运用,言传和身教相结合。
        王赞还讲到如何在临摹和写生中寻求平衡,“临摹的价值在于对作品的解读,在于过程的解读,强调的是步骤的程序。而写生,是一个不断的试错的过程,在不断的试错中为了正确而作铺垫。”临摹和写生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
        作为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人物画专业方向中具备高学历的师资团队,王赞他们承袭了先辈多年摸索的经验,融含了中国传统哲学的高妙,吸纳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粹,继往开来,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特色鲜明的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当代中国画人物教学的范型。它是往昔之累积,是今日之呈现,更是明日之基石。

(通讯员 王宁逸  学生记者 王君)

交流热线:87200059/87164622
团委微博:http://t.qq.com/y11caa

微信号:caa87200059

友情链接: 中国青年报 | 共青团浙江省委网站 | 中国美术学院网 | 中国美院学工网 | 浙江大学团委 | 中国共青团中央 | 美术报 | 中国文化报 | 东方早报 | 团委网站登录 | 浙江省教育厅 | 中央美术学院 | 广州美术学院 | 西安美术学院 | 四川美术学院 | 鲁迅美术学院 | 湖北美术学院 |

中国美术学院版权所有,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来浏览本网站 你是第 位访问者
Copyright ◎2010 China Academy Of art 浙ICP备050145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