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其他

暑期社会实践敦煌项目系列报道:侯黎明:我们为何执著于临摹

发布时间: 2011-08-01

  记者(以下简称“记”):敦煌有一群专门临摹壁画的画家群体,这个传统是怎么来的?

  侯黎明(以下简称“侯”):这就要从敦煌的发现开始讲了。人们都知道,莫高窟是王道士在1900年发现的。其实当时,他发现的只是文献,而敦煌艺术没有人知道。真正让敦煌艺术名震天下的是张大千。1939年,有一个叫李丁陇的人,在敦煌呆了一年多,临摹了一些画,在兰州做了展览,张大千看到展览之后,找他彻夜长谈,问他莫高窟的路怎么走。1941年到1943年之间,张大千去了两次。第一次去的时候他被完全震惊,谁也没见过那么多的唐代绘画,因为这已经是被遗忘的历史。然后他激动地回去筹集资金,做了大量准备工作,请了塔尔寺的喇嘛和其他专家,一起去了莫高窟,临摹了大量的画。1943年,张大千在重庆举办展览,引起朝野极大的轰动。这时候正是抗日战争末期,重庆天天有日军的飞机轰炸,民族存亡的时刻,张大千发现这个,激起了极大的民族自强的情绪。1944年,国民政府在战争时期经费十分短缺的条件下,成立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基本上都是画家组成的,第一任所长是法国留学回来的油画家常书鸿。这个研究所就是现在敦煌研究院的前身,其首要任务,就是介绍敦煌艺术,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工作性质:临摹。因为壁画和雕塑都是无法搬运的,只有画家临摹,然后举办展览,向世人传播。现在的美术研究所就是专门从事壁画临摹、复制,以及敦煌艺术研究的部门。

  记:常年驻扎在敦煌的临摹群体,其中不乏美术大师,学习敦煌的艺术,对他们有什么影响呢?

  侯:很多画家的艺术道路从此被改变了。张大千家里有三样敦煌菜,至死都保留着,可见他对敦煌的感情。第一批美术工作者,对敦煌艺术的宣传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他们同时也成了“牺牲品”。

  记:为什么会成了“牺牲品”?

  侯:当时很多人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希望学成之后能继承创新。但当他们渐渐进入状态时,完全被敦煌的艺术折服了,越临摹,越觉得达不到那个水平,这对他们自己的创造力是个沉重的打击。我们这里有一个老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去参观卢浮宫,当时他看完了就说:“这有什么好看的?比敦煌差远了。”这些人不仅是艺术上的“牺牲”,生活上也是。比如子女的教育都不行了。普通的工作人员的孩子反而能上好学校,大师们的孩子却完全顾不上了。

  记:临摹敦煌的壁画真的有那么大的魔力?

  侯:虽然很艰辛,但当你进入那个状态,就会体会其中的乐趣。临摹的人,时间长了会发现和古代的画师有“神通”,临着临着,会感觉自己似乎变成了原作者。你能看出这条线,原作者画的时候偷着乐,很得意,那条线,他画得很犹豫。那个著名的“美人窟”,我们推测,作者可能有一个很漂亮的情人,或者有一个很漂亮的妻子。我们在摸索的过程中,逐渐就能感觉到作者的情绪。

  日本的艺术家也有许多临摹复制古代绘画的,他们之中也有特别崇拜敦煌艺术的人。有一个日本老太太,来了80多次。因为很多日本人到了这里,就觉得找到了日本文化的“根”。日本文化都是来源于唐朝,而敦煌艺术的巅峰就在唐朝。我们这里的画家,第一次在日本举办临摹展的时候,中日都还没有恢复邦交,那时候就引起过巨大轰动。不过我们国家和其他地方也不一样。日本的临摹艺术家,国家给予非常高的地位,因为他们被视为是了解国宝秘密的人,这也是对古代文化的一种尊重。

  记:那么现在的临摹群体会怎样学习呢?

  侯:我1985年进入莫高窟,和谢成水一样都是学油画的。我们所现在新招人也是希望学油画的过来。大家可能认为敦煌壁画是国画,就应该学国画的来嘛。其实在过去是没有“国画”的概念的,过去的壁画,东西方都是一样的,用的材料也一样,也都是为宗教服务的。

  记:所以敦煌的壁画,其实跟我们平常说的“国画”完全不一样?

  侯:是完全不同的体系。我们的国画教学一直在走文人画的路线,就是黑白水墨的,山水花鸟那些。但中国美术史其实有四条路线,文人画只是其中之一,并且在历史上是形成得比较晚的一支。

  第二支是宫廷绘画。宫廷绘画是古代造型能力最强的,宫廷画师要能画皇上的像,能画婚丧嫁娶、战争和各种重大事件,用绘画来还原历史,他们的绘画基本功是最好的。这个系统,历史上记载得也很清楚,但我们没有整理出来,这些作品很多已经毁坏了,也有流失在海外的。

  第三支就是敦煌壁画,或说宗教绘画,这是我们现在不太熟悉的系统。但在唐代,它是最主要的绘画形式,就是当时的主流。当时的纸张和绢是很贵的,不足以支撑那么大的绘画规模,所以壁画是最主要的形式。也幸亏我们的祖先在土墙上画了那么多作品,才能保存到现在。历史老人打了个瞌睡,在边关地区留下了敦煌,才让我们知道,唐代是这样画画的,魏晋时期的绘画也是我们以前根本不知道的。我们的壁画比欧洲壁画保存的时间更长,因为我们是用矿物质颜料画的,可以保存上千年。

  最后一支就是器皿和民间艺术。

交流热线:87200059/87164622
团委微博:http://t.qq.com/y11caa

微信号:caa87200059

友情链接: 中国青年报 | 共青团浙江省委网站 | 中国美术学院网 | 中国美院学工网 | 浙江大学团委 | 中国共青团中央 | 美术报 | 中国文化报 | 东方早报 | 团委网站登录 | 浙江省教育厅 | 中央美术学院 | 广州美术学院 | 西安美术学院 | 四川美术学院 | 鲁迅美术学院 | 湖北美术学院 |

中国美术学院版权所有,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来浏览本网站 你是第 位访问者
Copyright ◎2010 China Academy Of art 浙ICP备050145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