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记者 薛佳文 刘思玲)
去年,由翁诞宪老师主持,许江、崔小冬、常青、邬大勇老师共同参与的课程《情境性绘画写生》被列为省级精品课程,为此我们的学生记者采访了课程主持人翁诞宪老师,记录了这门课程的发展足迹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记者:您开设这门课的缘由是什么?写生与创作您怎么更好地相结合?
翁诞宪:我们工作室的研究方向是历史与主题性绘画。在教学大纲中,我们基本课程是绘画习作,社会实践和毕业创作三大块。系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些自选主题创作,也提供了一定的平台,如每年一度的“世纪之星”展览,就是为了鼓励和提高学生课外创作的积极性。但对于我们工作室来说,希望能培养一些具有大型绘画创作能力的学生,这就需要进行一些有目的的训练,这也是开设这门课的初衷。在这个课程中我们会涉及到对构图透视空间和结构性空间的研究、光影调控视觉中心研究、画面疏密处理研究,培养学生如何在具有情节内容的情景性写生中把握构思构图,突出主题,如何强化戏剧性因素,强化形式语言,以及如何综合处理整体与局部关系等等,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一幅复杂画面的制作。这样可能对学生对为未来进行大型油画创作打下一些基础。这个课题比起肖像创作的难度要大许多,所以课程的对象主要是研究生一年级和部分有能力的本科生高年级,而且安排的时间都在每学期的最后一个作业。有前面素描和油画习作的铺垫过渡到带场景的多人物组合,应该是合理的。
记者:在平时教学中通常是怎样摆设绘画的场景?
翁诞宪:我们教师与学生共同商定,在教室布置一个具有内容特征的情景性场面,这个布置场面的过程就是设计画面的一个过程,摆一个场景可能需要一周时间,三个模特比较合适,人物多了难度大而且时间可能也不允许。课程的第一张作业是我们历史画刚刚完成,所以道具是现成的,摆起来方便一些,我们还打印了战争场面的大背景,整个气氛有点意思,学生也非常感兴趣。有效果的场面是一张作业的良好开端。
记者:今后的课程发展方向?
翁诞宪:我们这门课程是要持续做下去的,省级精品课程是五年,因为一个课程要推广必须经过实践和反复论证。我们设计这个精品课程是有一个推广的意义在里面。
记者:你怎样看待历史绘画的未来?
翁诞宪:只要有绘画存在,主题性绘画也一定会存在。历史画也是主题绘画的其中一种形式,只是场面可能更恢宏,叙事性因素更明确。在欧洲经典油画中,主题性绘画是主要的,今天中国国家组织的美展中,主题性绘画仍是主要的。但对于历史画,一般画家不会无缘无故的去画,除非他特别偏爱,主要还是国家的定件,09年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工程就是以选拔和定件的方式。新中国建设以来一共也只有三次规模比较大而且时间比较集中的历史画创作活动,以后应该也会有这样的机会。
记者:在这个课程中,是否遇到过一些困难?
翁诞宪:有的。课程刚开始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的,因为这是一个对绘画的全因素的综合和提炼。他们平时只是在老师指导下画习作,画画头像,而对于这种复杂的人物、场景、景物、空间,他们在课堂上没接触过;第二个困难是如何经营这个场景,因为我们不可能把一个场景永远一直画下去。所以我们也需要画些新的东西,需要一些新的构思,又要服装,光线等等,各方面的因素,客观条件也是比较困难的,这都是难点。不管怎么说,我们开设了这门课程总是要尽力做好。
记者:这门课程为学生打下哪些基础?
翁诞宪:树立经典意识。在上课过程中我们会带一些大师的作品来做分析,这无形中就带来了一定的标准。我们常常谈传统或经典,就是提标准,提高度。其实这也是有利有弊的,利的是它有标准让你看得见,弊的就是怕学生在传统的阴影中摆脱不出来。但是我想,作为学生来说,他们这种阶段性的深入研究,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是绝对有利的,因为所有的现代艺术都是源于传统,包括抽象艺术,它也是有传统的因素在里头的。我们目前缺少学生自由选择的机制,比如有些同学创造力很强,不愿意束缚,可能他在第五工作室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创造才能,而有的同学希望在传统中可以找到一些学习的依据,他会感到心里踏实。有的学生提出能不能让他们自由选择工作室,或在某一工作室学习一段时间自己觉得不合适可以提出换一个?很遗憾,现在的条件是不允许的。但从现实情况上看,虽然说交叉学习可以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但对于油画来说,画一张好作品,铺垫的知识很多,完成一张作业的周期也很长,本来在本科阶段学习的时间就不长,如果经常换方向就可能学得不够透彻。所以要有个相对稳定的方向还是相对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