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23日,在浙江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浙江省高校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创新团队、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承办的“历史与现实——文化遗产保护及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院象山校区成功举办。
10月22日上午会议举行开幕式和基调演讲,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鲍贤伦,我院院长许江、党委副书记胡钟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教授、法国文化部当代中国建筑研究所负责人兰德女士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郑巨欣教授主持。鲍贤伦、胡钟华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许江、杭间、兰德分别作基调演讲。
鲍贤伦指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最基本的方法,是从时间、空间这样的参考系统来考察人类之间的关系。文化遗产既是一国的,也是世界的,只有在良好的文化生态条件下,人类才能够共同达到与自然的和谐,从而获得可持续的发展。鲍厅长简要回顾了世界和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举措,结合浙江实际,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终要思考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的目的不仅要尽可能多地留存历史遗迹,而且还包括保护和利用社会、经济、文化结构中的各种积极因素,保持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同时最大限度地尊重公众分享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权利,重建民众与文化遗产之间的情感联系。
胡钟华在致辞中感谢了省文化厅和文物局对此次会议的重视和支持。强调了学院自建院伊始即重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究和教育的传统。他说,近年来,我院在制度层面对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工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他还向海内外嘉宾简要介绍了我院未来在海内外文化遗产购藏、展示、研究、教育上的规划和图景。
许江的演讲激情而深刻。他以自己所曾遭遇的建筑遗产保护的困境开篇,尖锐地指出当下遗产保护的两种困境,一种是未受重视的荒废,一种是重视不当的破坏。他深深地认识到,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是密不可分的,是互相的楔入。每个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着非物质的内涵,每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各种形态的物质遗存。文化遗产的保护,其意义在于认清“物”及其在历史上的深度存在,并尽可能将它及其曾经的或者依然活着的上下游关系,那生动的“造化之链”,加以保存和维护。任何造物都有其造化之链,那就是特定的自然和传统生存条件下,特定的造物与它的背景,与他物、与人的相生相克的关系。这个关系长链使得造物有其历史的深度,造物的背后是人的生活方式。许院长继而将每一个文化遗产都看作是一个神秘的邮包,这个邮包有其封闭的静态的部分,即是遗产原本的历史的含量,需要通过一系列科学手段加以保护、保存的部分;这个邮包又有其开放、动态的部分,这也正是我们要努力让其活化在现实生活之中的部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探入这个邮包,去感受第一手的文化遗存,那往昔的精神地图,努力去还原其原貌和原态;同时又可以打开邮包,让历史与当下反复往返,生发出某种继承与创造合一时代的转化。
在论及文化遗产保护的态度和方法时,许江院长引用了孔子《论语》中的一句话:“适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意即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既要适其所以,了解它是怎么一回事;又要观其所由,追问何以会这样;更要察其所安,体察它生生不息的相安之所,考察变化之中的造化之链的诸种关系,来洞察民族的内心所求,回答如何活在今天的现实课题,这正是讨论和研究文化遗产的真正目的。
杭间以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四个问题来展开他的演讲,第一个问题是“我们是一群什么样的子孙,向什么样的祖先要遗产”。因为他从来不认为文化遗产是死的,它一直是活的。文化遗产可能不仅仅包含具体的文化和技术层面的内容,而是包含着全人类的所有传统,尤其是从历史当中所接受的好的东西。因此文化遗产的继承者和它的对象之间有一种辩证的关系。主动继承还是被动继承,如何继承?第二个问题,他认为“文化遗产”是一个危险的名字,它的危险在于价值观、科技认知、经济利用,都会对文化遗产的认识、继承和发展带来极大的危险性。如何认识这种危险和伤害,怎样规避?第三个问题,文化遗产是充满变化的。历史的长度和现实的宽度,都使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对其的认识,充满了一种变动和变化。怎样把握和适时地调整保护的策略?第四个问题,文化遗产的新价值何在?他认为,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给当代人这个沉重的肉身一种指引的意义,甚至把对文化遗产的一种新的认知,作为一种宗教情感来指引当代人向前,也未为不可。兰德就法国的建筑城市景观遗产的保护作了专题演讲。法国遗产保护体系的形成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也曾经出现过很大的错误,后来在不断反思错误和修正错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目前的保护体系,即是探究如何在人、自然还有建成环境之间,达到一个新的平衡。法国的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为与会者带来切实和在场的体会。
领导的致辞和专家的基调演讲,高屋建瓴,切中肯綮,不仅阐发了会议的主旨,更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宏观的理路。在随后一天半的议程中,中、英、法、美、澳、日、韩等多国专家学者围绕“文化遗产技术与风格”、“文化遗产原态与活化”、“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文化遗产管理与教育”、“设计遗产与当代生活”五项议题展开深入的专题研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古籍版本学专家艾思仁教授,英国金斯顿大学副院长、著名设计史家潘妮•斯帕克教授、澳大利亚亚洲艺术学会原主席朱蒂斯•卢瑟福女士、日本财团法人元兴寺文化财研究所主任研究员、木梳研究专家木泽直子女士及其同事、编织研究专家小村真理女士、韩国柳琴瓦当博物馆瓦当研究专家兼韩国瓦学会名义会长柳宗昌先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杂志主编方晓风教授、东华大学包铭新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教授、敦煌研究院赵声良研究员、同济大学邵甬教授、复旦大学张爱萍教授以及来自南京艺术学院、中山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分别发表了专题演讲,展示了各国各领域文化遗产保护的最新成果。会议还组织专家们参观了在我院举行的“以包豪斯为中心的西方近现代设计系统收藏”展览,并考察了以“18世纪中国村落”为设计理念、被现代设计重新激活的文化遗产保护案例——杭州安缦法云酒店。
文化遗产不仅是过去人类生活和社会进步、变化的证明和共同财富,而且是珍贵的社会资产、人文资源和人类发展的重要基础。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出台《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2003年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近40年间,越来越多的国家成为缔约国,世界遗产公约已经成为联合国体制下实施最成功的公约之一。保护文化遗产,挖掘、阐释它们的内涵,研究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用科学的手段加以保护和活化,是人类发展和繁荣自身文化的必要途径,亦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责任。中国将保护世界遗产看成是实现人类文明延续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造福人类的千秋功业,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专业机构人员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遗产保护工作中。浙江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遗产保护理念、行政资源投入、遗产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方面,均成绩不俗。尤其对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进行大力扶持,通过在高校建立文化遗产的研究和教学基地等措施,来推动遗产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中发挥着信息整合、人才培养、文化创新、社会服务等重要作用。某种意义上讲,未来文化遗产保护的水平和质量,正是由教育决定的。
我院一直十分重视传统民族民间艺术的教育和汲取。近些年,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先后申报成功“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浙江省高校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创新团队,并建立了中国美术学院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这些研究机构和团队自成立以来,立足前沿,从理论层次和专业视角展开了对文化遗产保护及开发利用的研究;发挥高等艺术院校的人才优势,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人才支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申报各类课题、创建学术交流平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此次会议的举办,体现了我院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使命的高度认识,亦将进一步推动我院的文化遗产研究工作,并逐渐建立我院同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团队和机构的对话与协作机制。
文化遗产保护及发展任重而道远,保护理念的更新和保护方法的创新,离不开教育、实践及广泛的交流。在历史和现实的观照中,新的揭示和新的认识已在孕育。未来,各高校将在中国特色文化遗产理论体系的建构、文化遗产价值的阐释和弘扬、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技术的探索和教育等方面继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而中国美术学院也将继续秉承学院深厚的学术传统,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上作出卓有成效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