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科学部举办的“会通履远——全国高等艺术院校通识教育发展规划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11月12日-13日在我院召开。学院党委副书记胡钟华、副院长王赞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来自四川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等全国近20所高等艺术院校的社科部或基础部主任及相关学科负责人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社科部主任曹增节教授主持。
胡钟华副书记代表学院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并指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全会议题,规划了文化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其中对艺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会通精神与艺术创造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引经据典指出“通识教育”是我院的优秀传统,也是世界著名学府在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的教育重点。王赞副院长在讲话中介绍了我院的学科发展与结构层次的提升,以及各项教学改革的情况,并就通识与专业的对接、通识教师的专业依托与互动共享等问题提出了深入而又具指导性意见。
会议强调在纷然杂陈的诸多教育理念中最能体现“会通履远”精神的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这一概念虽源出西方,但就中国当下的教育环境无疑具有其独立的现实意义。针对专业学科相对封闭的纵向逻辑体系,通识教育之横向的、开放的结构非但可以达成“艺术人格”的形成,更可以促成“自由人格”的诞生,而这本身就是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通识教育还可以同时兼顾形而上的理念阐述与形而下的课程设置。目前高等艺术院校中具有“通识”性质的课程在理念和设置上均仍局限于原有框架,缺乏系统化、学理化的梳理与提升。为此,与会代表围绕着“何为艺术类院校学生的理想知识谱系?”、“高等艺术教育中通识教育的内涵”、“艺术学的学科独立之后,通识课程的拓展之道”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经充分讨论,与会代表就通识教育与内涵形成共识,并在此基础上构想了高等艺术院校通识教育体系的框架与内容,提出了艺术类院校“核心课程”的建构设想,以艺术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交叉或综合领域作为拓展方向,在高等艺术院校中形成与开设诸如艺术传播学、文化产业理论、大众文化理论、艺术伦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与法、艺术心理学与经济学等课程。通过“核心课程”的建设,凸显人文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形成核心课程内部及其与专业课程之间内在有机的联系,从而为构建更完备的高等艺术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打下基础。会议认为,在艺术教育中,唯有专业与通识课程之和谐结构的全面形成,俾使20世纪的大哲海德格尔所提出的“艺术使真理领先”的功能得以兑现,使暗昧的精神世界得以敞开,给年轻学子与普通公众藉着艺术有一睹真理面容之可能。
会议还就今后全国高等艺术院校间通识教育建设与发展长期的互动合作机制作了讨论,并形成了建设高等艺术院校通识教育联盟、专题网站等紧随的工作思路。在此次会议上,我院社科部推出的艺术院校通识教育研究前期报告,获得了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与积极呼应,为一步推动和建设艺术院校通识教育体系打了扎实的基础。本次会议还受到了中央电视台、浙江在线、浙江教育报、杭州在线、杭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