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其他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小分队全记录

发布时间: 2013-07-19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小分队------第一站西江/千户庙寨

 

 

还沉静在刚到千户苗寨的喜悦之中,被群山怀怉的久违的凉爽,那种“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畅快在这样的七月是多么难以想见的怡人风景。远处传来的苗族山歌,在幽静翠绿中回响,老者神秘的眼神和低沉的嗓音,和着那深沉又鲜艳浓郁苗族服饰,伴着苗银独特的摇曳声响,掺杂着酸汤的咸辣,谱写着苗族文化像一朵朵涟漪荡漾开去……

伴着苗族载歌载舞,我们来到西江博物馆参观了解了农作物馆、服饰银饰、苗寨建筑、医药草本、民族节日等等。近一步了解了苗族人生活习俗及风土人情。

好客的苗族兄弟们热情招呼我们去他们的小店坐一坐,要向我们娓娓道来每一幅绣片,每一个银饰背后的故事。今天我们去探访一位资深的工艺大师,以更深入的了解苗族工艺,他就是中国民族博物馆工艺大师李光雄先生,向他请教有关银饰制作的问题。

银饰在苗族服饰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它的雍容华贵、熠熠生辉、光彩照人,它不仅记载着苗族的图腾崇拜与吉祥物,具有丰富的巫文化内容,而且展示着苗族人民的智慧财富,也是苗族人民对历史的记忆和抒写。李光雄先生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各种不同的制银工艺,如最常见的拉丝和雕刻,并耐心的示范给我们看,以帮助我们更直接的体会工艺的流程。手工艺人的那种专注和高超的技艺让我们叹为观止,不禁肃然起敬,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那一份赤诚的热爱和忘我的精神而感动。

随后我们又来到当地较著名的一家绣坊,名叫“金花绣坊”。接待我们的是一位老者,老人家姓石,身体很硬朗,人更是和气。他为我们介绍了各种不同的刺绣工艺,更是热情的拿出珍藏的宝贝给我们讲解比对。看着大爷如数家珍,涛涛不绝,我们看到了苗家人民对民族文化深厚的爱。

天近黄昏,我们才依依不舍的踏出店门,我想我们留恋的不仅仅是那精美的绣片和苗族服饰,而是那种久违的浓浓的乡情,那种质朴,那种发自内心的畅快和条达。

 

                                  蒋惠君   李丝   曲晶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小分队------第二站凯里/金泉湖

在西江的两天我们见证到了苗族刺绣的繁复秀丽并为之痴迷,为了看到更多的一些民间老绣片,今天一大早我们来到了凯里/金泉湖的刺绣集市,这刺绣集市每周只有周五一次,被我碰巧赶上了。

在这个地方你将会看到黔东南少数民族最美最古老的刺绣和最地道的当地苗族人民,他们愿意为你讲述属于每一个老绣片的故事。在一片老绣片或者传统服饰上你可以看见黔东南地区丰富多彩的传统刺绣手法,有平绣、辫绣、破线绣、锁绣、马尾绣等。更多的是将多种绣法融会贯通在一张绣片上,显得极其精致典雅。通过刺绣集市,我们大开眼界,也对刺绣工艺有了更深的了解。

下午,我们去了凯里民族博物馆,博物馆外观雄壮,融苗侗建筑艺术风格为一体。是凯里市城区的一幢标志性建筑。博物馆对黔东南州的人文地理及少数民族风情有一个比较详尽的介绍。博物馆里展示的资料使我们对黔东南少数民族的历史、节日、建筑、服饰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接着我们去采访了当地民族工艺设计师杨晓珍师傅。在杨师傅的家中收藏了许许多多刺绣和蜡染工艺。并给我们看了她的家传之宝,是杨师傅的奶奶给妈妈做的嫁妆。一个绣工极其精致的背带,绣法采用刺绣工艺最为繁琐的马尾绣。之所以繁琐是因为马尾绣的每一根线都是先用马尾细细缠上丝线形成的,使它产生一定的硬度然后细细密密勾勒出最美的图腾纹饰。近看绣法细腻秀挺,远看图案生动活泼,配色极其典雅柔和。

杨师傅最擅长的是蜡染工艺。蜡染称为我国古代三大纺染(蜡染、扎染、夹染)技术之一。“流光溢彩山水画,云蒸霞蔚朦胧诗”便是诗人眼中的蜡染。蜡染是将画好的作品通过防染、煮沸、去蜡、漂洗和花现来呈现的。苗族蜡染以工艺极为繁复著名。在现场杨师傅还给我们展示了蜡染技术工艺。用钢蜡条熏沾高温加溶的蜂蜡和石蜡混合体,在白布上信手绘成花鸟鱼虫,惟妙惟肖。第一次近距离看到蜡染工艺过程让我们受益匪浅。

几天下来的调研,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儿的每个苗家妇女都是深藏不露的民间艺术家。她们能用最普通的针线绣出最美的图案,那一张张完美的刺绣或者蜡染技术工艺没有高超的技艺和耐心是无法完成的。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留给我们是心灵的震撼更是艺术的享受。这里是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最后家园,心随画动,收获美丽与依恋。

 

 

 

                                           蒋惠君  陈舒忆  龚鑫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小分队------第三站贵阳/金阳新区

 

713,我们从凯里转站贵阳。有幸拜访了当地著名藏家方天然先生。方先生收藏主要包括书画、民族服饰、银饰等工艺品。现藏贵州近现代名家书画作品五百余件、贵州民族服饰三百余件、银饰近千件。方老师一一为我们展现他近三十年来的珍贵藏品,都是他深入贵州各个村落、苗寨收集而来的。其中包括贵州各个地区,涵盖苗族、水族、侗族、汉族、瑶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在了解黔东南地区服饰、银饰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了解了贵州民族民间文化。

老师对水族文字也颇有研究,下附老师撰文一篇。

 

 

水书文字与甲骨文

方天然

走进水书,追求水书,书写水书已经多年了。很多时间都花在了识读水族器物上的铭文,把有限的水书文字,编联并书写的情趣上。

之前我们能看到器物上的铭文都是印刷品,及出土的西周表铜器上的铭文。哪怕是印刷品,都是极其珍贵的,青铜器铭文最大的审美在于粗犷遒劲,浑然天成,结字严谨。我反复临摹,受益良多。现在,我们不仅能看到而且能触摸到的实物上的铭文,也就是水族文物上的铭文。这些稀世珍品、孤品都是栩栩如生、美仑美焕至极。不独文字古朴、苍劲有力,而且还兼具丰富的珍禽异兽,独具匠心。

有的水族文字无论表形,表意都声情并茂,美妙至极,可以想像水书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对自然和生活的概括都有很强的表现力,水书不仅有实用功能,而且还有艺术价值,与汉文字一样有书画同源的体系。它和汉字一样的书写工具,表现同样的线条结构。迄今为止,除了西周青铜器出土的有铭文外,只有水族的文物继承了这一旷绝千古的传统。

水书的发展是一掷千金,发现一种文字,富强一个民族。在中国历史长河过程中,水文化不失一颗璀璨的明珠。水族有自己的文化历史语言,和保留有与甲骨文一样渊源的水书文字,像孪生兄弟一样有强健的生命。我是一个业余的书法爱好者,对两种字的书写都有所心得,即挥毫书写。

 

 

贵州民间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牢固的根基。通过向方老师学习请教,我们从文物中深切感受到贵州少数民族的热情与智慧。他们富有创造力的想像和精巧的手工,对我们今后作品的创作予灵感与素材。少数民族的民间工艺品散发出的质朴、大方和浓浓的民族情,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艺术品背后的沉淀和根基。

 

 

                                          蒋惠君   李丝   曲晶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小分队------第四站贵州民族民俗博物馆/青岩古镇

 

贵州民族民俗博物馆,是多彩贵州的又一亮点;这里,是魅力贵阳原生态民族文化的精粹点;这里,惊现了中华源头文明的神秘符号;古老的民族、民间手工技艺在这里传袭于世;侗族大歌、布衣八音坐唱、苗族飞歌、贵州原生态民族歌舞在这里亮相;贵州民间工艺品、土特产、小吃、茶饮在这里汇集……这里,是贵州民族民俗的缩影。

贵州民族民俗博物馆是一座白色的小型仿古建筑,是四合院结构院落,坐落在风景优美的贵阳白云公园湖畔,精致而灵秀。

今天,我们慕名来到贵州民族民俗博物馆。馆内的工作人员详细地给我们介绍了贵州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统的民族、民俗文化。馆内收藏颇多,其中一楼以少数民族服饰为主,有苗族、布依族、侗族等。木雕、民族乐器、编制等赋予装饰性的点缀着这些服饰,每件服饰的背后都有优美的故事。在苗族服饰中,我们发现经常有蝴蝶图案的出现。讲解员告诉我们这是蝴蝶妈妈,是苗族创世神话中的图腾始祖,她与水泡游方生下十二个蛋……有学者猜测,那是远古人类根据对鱼类、蛙类产卵孵化的直觉,进行原始思维的臆断,并认为在母系社会时期,男人就像水泡一样来去无定,瞬息万变……一件件精美的民族服装在投射灯的照耀下,散发出浓浓的民族气息,在黑白背景的映衬下,更显精美别致。

这些服饰的绣法主要有平绣、直针绣、皱绣、破线绣、锡绣等。讲解员着重给我们讲解了“破线绣”,这种绣法是苗绣工艺中的极致,华美而精湛,技法细腻讲究,耗时长。这种苗绣极品多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相关活动上展出过,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二楼主要收藏贵州黔东南苗族的苗银饰品,也有其他少数民族的生活、劳作、打猎的工具,透露出浓厚的生活气息。这里有造型优美、精雕细琢的项圈;有无论体积和重量都有点“吓人”的耳环;有“雨用套装”马尾和棕编成的蓑衣,竹条编织的斗笠;有打猎用的铁砂枪;有竹条编成用于盛放食物的“饭盒”。每一件物品都是极尽巧工之能事,凝聚了民族同胞的智慧和热情。三楼是馆内刻意设置的互动区。在一个形似舞台的玻璃台上放置着织布机、风簸、纺车等器物,游客既可以在这里观看民族歌舞表演,也能自己亲手织布纺线,感受民族同胞的生活氛围。

博物馆虽小,却因这满室的艺术粹宝以及它们身后无数的故事传说而显得格外充实满溢。踟蹰在一件件艺术精品间,大饱眼福与心福的同时,一种淡然的感伤也泛上心头,如此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如此高超的工艺奇技,今日却只能在博物馆中被展示、被怀念。

    从博物馆出来,对刺绣意犹未尽的我们又赶往青岩古镇。遗憾的是我们在古镇并未找到古老的刺绣,但让我们惊喜的是这边的建筑风格。古镇的建筑依山就势,布局合理,石雕、木雕工艺精湛,蕴含着许多神话传说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令人叹为观止。一条条纵横四方的青石板路和弯曲狭长的小巷,分列两旁的、古老的石柜台和木柜台,门窗间精雕细刻的小棂,石坊上倒立的石狮……无不引人发思古之幽情。信步走进一条叫做背街的小巷,立即感到一种强烈的时间和空间的莫大距离,青石板铺的路、青石板垒的墙,仿佛是一条石板制成的时空隧道……

今天,我们调研小组就此结束了这次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我们带着几分辛苦,几分欢笑,几分不舍,更多的是收获。通过一周的走访和考察,我们了解到了苗族、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追根溯源,还是与我们汉族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通过这次的调研活动,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人,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对传统知识和民间文化进行记录、整理、采风和传承。我们要鼓励身边的人们去发现和保护非物质文化贵实,从最根源的地方开始,从我做起。

 

 

                                              蒋惠君    龚鑫    李丝    陈舒忆

 

 

 

 

交流热线:87200059/87164622
团委微博:http://t.qq.com/y11caa

微信号:caa87200059

友情链接: 中国青年报 | 共青团浙江省委网站 | 中国美术学院网 | 中国美院学工网 | 浙江大学团委 | 中国共青团中央 | 美术报 | 中国文化报 | 东方早报 | 团委网站登录 | 浙江省教育厅 | 中央美术学院 | 广州美术学院 | 西安美术学院 | 四川美术学院 | 鲁迅美术学院 | 湖北美术学院 |

中国美术学院版权所有,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来浏览本网站 你是第 位访问者
Copyright ◎2010 China Academy Of art 浙ICP备050145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