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其他

我们应高举林风眠先生这面旗帜

发布时间: 2013-08-02

 

  7月21日至27日,中国美院与梅州市联 合主办 “会通履远—重访林风眠之路”梅州活动。活动期间, 校党委副书记胡钟华率领20多名师生,在华侨博物馆举办了“中国美术学院林风眠奖学金获奖作品展”,参观考察了中国客家博物馆、林风眠故居、叶剑英纪念园等地。期间,胡钟华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畅谈此次 活动的意义和此次来梅的心得体会,缅怀了林风眠先生的丰功伟绩,表达了传承弘扬大师艺术精神的决心。

  地位:他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拓者

  记者:中国美院是中国 现代最早的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发展到今天,成为国内学科最完备、规模最齐整的综合性美术学院。林风眠先生作为贵校的首任院长,他为贵校的发展做了哪些贡献?

  胡钟华:1928年,林风眠先生受到学界泰斗、创办人蔡元培先生的赏识与提携,被聘任为我国第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中国美院的前身)首任院长,开始了“美育代宗教”的实践。在办学方面,林风眠先生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他提出了一句富有前瞻性的口号: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这个办学理念放到今天的时代背景,仍然有着深刻的指导方向。他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不拘一格广纳人才,把优秀艺术家、教育家都请到这个学校来。艺术名家李可染、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王朝闻、苏天赐等都是学院毕业生中的杰出代表。还有来自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外籍艺术家。从一开始,他就跟国际上的各大流派紧密联系,教育的开放性、艺术的包容性非常明显。他提出的“中西融合”,与潘天寿先生提出的 “传统出新”,成为我院最重要的两条学术脉络。

  记者:请就您所了解的,谈谈林风眠在中国美术界的地位与贡献,对中国美术的传承和创新方面,他有哪些好的理念与举措?

  胡钟华:中国美院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的一个缩影。林风眠先生建立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机制和框架,并提出“中西融合”的艺术教育和创作思想,这是非常重要的创举。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有人提出中国画要没落了,要取消中国画。林风眠先生当时就极力反对。在他的画作里,蕴含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他不仅仅懂得绘画,对中国的戏曲等领域也很精通。他强调中西文化的融合交流碰撞,然后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创新,并身体力行,频出佳作。有些人说林风眠先生在传统文化方面不够重视,可是真正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传统文化功底是非常深厚的,他是学贯中西、开宗立派的艺术宗师。

  意义:追溯本源,弘扬艺术精神

  记者:如何理解“会通履远”?请您介绍一下举办“会通履远—重访林风眠之路”系列活动的意义。

  胡钟华:今年是中国美院建校85周年。我们追溯本源,思考当初为什么要建这个学校,又是如何发展到了今天。我们想通过实地考察寻找发展规律,促进学校更好地繁荣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所以,决定举办重访林风眠之路的活动。另一方面,我们非常注重教育的实践性,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经常组织学生到各个城市和乡村,甚至到国外去考察采风,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内涵和风土人情,激发创作灵感。此次活动的意义也在于此,通过追寻林风眠先生的人生足迹,了解他在求学和创 作中的心路历程,侧重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传承弘扬他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活动的主题“会通履远”四字是学校精神概括性的提炼。会通,是指林风眠先生是位 “中西融通”、“古今融通”的绘画大师。在原有的基础上,我们现在提出了“四通”人才的培养,“四通”指品学通、艺理通、中外通、古今通,真正实现“融会贯通”的精髓;履远指要有远大的志向,我们致力培养学生眼光要远大、胸怀要宽广,肩头要担得起社会的责任和历史的使命。我们培养的不是仅仅能画几笔画的艺匠,而是能够反映国家、社会发展的方向性,具有文化引领性的艺术家。

  擦亮名人品牌,发展深度旅游

  记者:梅州是世界客都,文化之乡,培育了包括林风眠在内的大批人才。您认为梅州在宣传“林风眠”方面还可以做些什么?

  胡钟华:我们都应该高高举起林风眠先生这面旗帜,特别是梅州。现在,国家重视文化建设,梅州也在建设文化强市,梅州大可利用这个重要的契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我了解到,梅州正在推动规划建设林风眠艺术园。文化建设需要载体,林风眠艺术园就是宣传林风眠先生的最好载体,到时让更多的人走近他,了解他在文化艺术发展史上的独特作用,传承他身上自强不息和敢为天下先的客家精神,往大方面讲,他身上还有着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时代精神。

  记者:如何把林风眠艺术园建好用好?

  胡钟华:梅州正大力推进文化旅游特色区建设,我认为,艺术园可以跟旅游结合在一起,形成文化产业,开发深度旅游,林风眠就是其中一张亮丽的名片。比如可以把林风眠的画作烧制在瓷盘上,那就成了一件陶艺作品。游客来到林风眠的家乡旅游,可以带回林风眠作品的衍生品,既有艺术性,也有纪念意义;林风眠一生经历坎坷,但他自强不息,很有开拓精神,可以用动漫和影视这些载体来讲述他的故事,这对青少年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收获: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的养料

  记者:此次来梅重访林风眠之路,你们有什么收获?

  胡钟华:这次来客都梅州,到了林风眠的故乡,养育他的地方,我们感到非常亲切。对我而言,也是完成一个心愿。每次新生开学,我都为他们讲校史课,讲林风眠、讲梅州,现在我就有亲身的感受。

  我们参观了中国客家博物馆和林风眠故居等地,从梅州灿烂的历史文化当中吸取了丰厚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养料,这对美术院校的老师同学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艺术的教育需要有源头活水、有实践的基础。这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陶瓷、泥塑、建筑、戏曲等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都是我们艺术教育与创作的源头活水。我们已经和梅州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今后也会考虑在这里建立教育实践基地,希望更多中国美院的老师同学来吸收这里的养料。

  (李少凤 李跃)

交流热线:87200059/87164622
团委微博:http://t.qq.com/y11caa

微信号:caa87200059

友情链接: 中国青年报 | 共青团浙江省委网站 | 中国美术学院网 | 中国美院学工网 | 浙江大学团委 | 中国共青团中央 | 美术报 | 中国文化报 | 东方早报 | 团委网站登录 | 浙江省教育厅 | 中央美术学院 | 广州美术学院 | 西安美术学院 | 四川美术学院 | 鲁迅美术学院 | 湖北美术学院 |

中国美术学院版权所有,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来浏览本网站 你是第 位访问者
Copyright ◎2010 China Academy Of art 浙ICP备050145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