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其他

浙江日报:行在乡土梦远方

发布时间: 2013-08-02
 记者 王婷 通讯员 金晓依 张娜

  一场新青年的美丽乡村实验在贵阳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7月中旬,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师生一行70多人赴贵阳8个区县10个村寨,进行为期近三周的美丽乡村调研、设计(见本报7月26日17、18版)。这是一场改造100个贵州村落的乡村复兴实验,也是本报和中国美术学院联合发起的“新青年大步走:与美丽中国一起成长”微纪录活动的重头戏。

  今天,一封感谢信从贵阳寄到了杭州,共青团贵州省委代表贵州人民感谢中国美院的师生,感谢信里说:“中国美院派出专家和师生团队深入贵阳市十个村寨,深入挖掘自然景观、人文历史,进行针对性的策划、规划与设计。他们住在乡村,行在乡土,克服多重困难,深入基层,了解民风民情,梳理了一条‘乡村美学’的脉络,受到了村民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而新青年本身也在这种乡土的滋润中受益匪浅。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景观设计系研究生刘怡彤说:“我忘不了那古朴沧桑的村落,忘不了农村留守儿童那天真稚气的笑容,忘不了村里老人那刻满风霜的脸和仁慈爱怜的眼神,更忘不了烈日下我们兢兢业业,孜孜不倦。这充实的贵阳乡村行,让我感受到了一份属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受到了作为一名设计师走出去实践的重要性。”

  “如果不是走进乡村为新青年大步走积累素材,我们可能永远不能切身感受到乡村的美丽、中国的美丽。”中国美院建筑学院建筑艺术系的大三学生朱骁铖和同伴们一起通过测绘,记录下了一个个古村落。在走进贵阳之前,他的老师杜震对他说,二十出头就参与到乡村改造、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乡村、探究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求发展等问题,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在完成这场美丽乡村行之后,朱骁铖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新青年大步走”微纪录活动还将把更多的镜头、笔触对准更广袤的土地。

  更多的新青年将弯下腰、蹲下身,踮起脚、仰起头,他们的眼睛就是观察乡村观察社会的一柄放大镜,去发现,去寻找。泥墙黑瓦石子路,农人木匠老渔夫,平凡的生活现场里,勾勒着乡村最迷人的图景,这些图景和背后的故事,都会被收藏在青年们的文化锦囊中。

  脚步迈向哪里,青春的活力就汇聚到哪里。浙江大学的学生会记录下他们的“印象哈龙岙”,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的学子将端出他们的“古镇影记”,浙江农林大学的学子将在古运河骑行中用微博一路抒怀……无论身处何地,循着记忆长河溯流而上,他们总能寻到几缕最古朴的乡土气息,浸溢出来,沁人心脾。

  新青年们依然在路上,他们会用镜头记录真实,用画笔描绘景致,用文字诉说故事,让一座座村落、一片片大山、一个个古镇、一幢幢礼堂的面貌与轮廓,在夏日骄阳下更加耀眼。

  看,山野烂漫,碧波微漾,美丽中国的广袤世界正等待着更多的新青年回眸、凝视、细细打量。

交流热线:87200059/87164622
团委微博:http://t.qq.com/y11caa

微信号:caa87200059

友情链接: 中国青年报 | 共青团浙江省委网站 | 中国美术学院网 | 中国美院学工网 | 浙江大学团委 | 中国共青团中央 | 美术报 | 中国文化报 | 东方早报 | 团委网站登录 | 浙江省教育厅 | 中央美术学院 | 广州美术学院 | 西安美术学院 | 四川美术学院 | 鲁迅美术学院 | 湖北美术学院 |

中国美术学院版权所有,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来浏览本网站 你是第 位访问者
Copyright ◎2010 China Academy Of art 浙ICP备050145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