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夏天显得特别难熬,空气格外燥热,太阳格外无情。早早放了暑假的我们心都
期待着8月1日的到来,因为那一天我们有一段特殊的旅程……
坐上杭州开往湖州德清的直达车,抵达这个小小的武康县,起初的印象是那么小那么庸庸碌碌,下榻,计划,访问,一切有条不紊。
我们一共6个人,基础部辅导员肖雄老师,研究生周晨还有我们4位大一的学生,这段暑期实践从此开始。
面对算不上繁华也不至于闭塞的武康县,或许你会说,这里没有文盲,现在还存在那些不识字的的文盲吗?起初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我们终究是片面的理解了“文盲”之意。
“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文化盲者,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交流、工作、管理的人,纵使受过教育,也像“文盲”一样贫乏,而我们扫盲小分队的任务,就是通过调查社区范围内“文盲”程度,并且与其交流沟通现代人对新科技、安全、权利保障等问题的看法,了解群众所缺与所需。
在小队队长孙文博的带领下,我们选取两类人进行访问调查,一类是单纯老人,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一类是受过不同程度教育或有退休保障的老人。
当摄像机的镜头对准一口本地话的老人时,他们略带腼腆地避开镜头,对我们所提出问题“是否会使用现代通讯设备交流工作”,他们多数是摇头,觉得年纪大了不会再去学那些“年轻人的玩意儿”,反而对食品安全、修身养性等问题看的重些。当我们隔天去采访另一类老人时,得到的答复稍稍乐观些,由于有社会保障,这些老人及其子女的生活条件都不错,接受现代化的科技相对较容易,对法律知识也有一定了解,适当的维权、必要的急救、有益的常识多多少少会在他们身上体现。但是在老年人的世界观里,跟上世界的脚步已经有所困难了,更注重的已经是对自身的保健,对身与心的修行。
关爱老年人是当代社会的一个焦点,这个焦点需要我们每个人来注入力量,让老人不在孤独中等待,不在痛苦中凋零。今年暑假,又一个全新的亮点在赤日炎炎下发光发烫——“小候鸟”。对此,作为从中国美术学院走出来的暑期实践者,怀着一颗关爱的心,联系到了当地德清教育学院暑期“快乐候鸟”辅导班进行支援教学。
在扫盲工作的同时进行对这群特殊孩子的关爱。初次见面,一双双小眼睛充满了好奇、羞赧、疑惑,原以为会引起孩子们热烈的欢迎,没想到更多的是沉默,或许是陌生,或许是抵触,总之是一群不怎么开朗的孩子。每个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故事,关于父母,关于家庭,从农村起来的,从外地过来的,他们都坚守在这个城市里,只为彼此一场短暂的团聚。有着候鸟迁徙的习性,这群“小候鸟”往往被孤单包围,被尴尬困扰,在没有色彩的天空中迷茫盘旋。
这个世界好小好小,我疲惫的无处可逃,只为寻找一个温暖的拥抱,谁最可靠,有没有解药……
一只蜡笔,勾勒清明的眸;一张彩纸翻折七彩的梦;一颗奶糖,滋润荒芜的心。为期8天的支援教学,在我们与孩子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一个叫俞硕的男孩子,有着很坏很坏的脾气,似乎是最捣蛋的一个问题小孩,老师不看着他就到处乱跑,直到有一天他为没有老师看管在身边伤心落泪了,一句“我只想让你陪在我身边……”诉说着他渴望被关注被在乎的小小心愿。妙妙是个长得很讨人喜欢的小女孩,10岁的年龄有着本不属于这个年龄的执着,他似乎对“承诺”一词相当敏感,老师许诺帮他画一只小熊,她一定要等着那只熊,等了一天没有画一笔只为那个早已被忘记的承诺,或许从她的执着只是她已经习惯了等待的过程……
8月10日,我们即将离开武康,离开这群可爱的“小候鸟”,临走时,孩子们送上自己叠的小船、小纸鹤、小青蛙,不管是什么,都满载着他们小小的心愿和祝福。珍藏起这份宝贵的礼物,那一刻我们知道自己成熟的双手为他们撑起了那片孤单的天,曾经的渴望已不再是无声的手势,在这个酷暑难耐的夏天,我们把爱带进了这个平凡的武康县……
列车离去,只影渐消,扫盲调查圆满结束,快乐候鸟正在起飞!
胡映雪
2013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