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初,建设一千个农村文化礼堂被写入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成为省政府十件实事之一。仙居,作为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旅游名城,近两年,大力弘扬慈孝文化,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在精神文化建设上卓有成效。今年暑期,我院版画系辅导员桑宏毅老师、团委姚钿老师和设计艺术学院王昕老师冒着高温酷暑,先后分批前往仙居,助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让我们随着青年师生们一道走进仙居。
设计:提升文化礼堂品质
“这个墙上青砖叠成的翘角檐很有民居特色,木质门上的方胜纹有吉祥之意,下面框内的字体偏小了点,白墙上的字用80度的灰色效果比较好,给人感觉相对柔和些……”中国美院设计艺术学院的教师王昕对着学生电脑上的设计稿认真地指导。这是中国美院派出服务仙居皤滩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设计团队正在紧张而忙碌地做设计稿和效果图。
来到皤滩乡万竹口村,实地查看走访了村里,了解了村里对文化礼堂建设需求和想法之后,这支年青的设计团队心里有了自己的设计构思:村史文化馆、文艺陈列馆、文化墙,甚至每个办公室的指示牌都应该是个有机的统一,互相有联系,体现特色和设计感,以彰显品质。
从村史文化馆的全景图,到门窗的样式,从每个角落摆放器件的位置和顺序,到灯光的角度、标牌的大小,即便是参观路线,观看的角度,全都要思虑周全,正如王昕老师说的:“既然要做,就要做到极致,这才方显美院设计的品质。”无疑,这就是这个年青设计团队对待工作的态度。
元素:贴近群众百姓生活
竹节为主体的村标,竹纹状的办公室指示牌,灰砖搭建的翘角檐,竹节状的门饰条以及中间若隐若现的方胜纹,无一不是取自万竹口村的老建筑中,这样的设计元素,使得村里的村民们非常乐于接受。如今已是87岁高龄的陈士元老人,每天都会坐在办公楼门口的石凳上张望,看着根据这些元素设计建造的文化礼堂,他赞不绝口:“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也是身边的东西,看着就亲切。”
走进文化礼堂,村史文化馆中陈列的都是旧时的器具,犁头、风车、石臼、石磨……,件件都是农耕文化的见证和回忆。文艺馆里陈列着万竹口村的文艺表演道具,戏服、兵器、乐器、道具……,还有九节鸳鸯卷地龙,这个在皤滩有着八百年历史的特色文艺表演,如今只有在万竹口村才有。这些历史的旧迹,是村民故乡的印迹,是让儿孙后代引以为豪并永远铭记的精神力量。
书画:丰富文化礼堂内涵
走进万竹口村文化礼堂,最初进入眼帘的便是正面这幅长约八米,高约四米,名为《孝——常回家看看》的墙绘,这幅由中国美院版画系桑宏毅老师和团委姚钿老师带领的“千村千生”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创作的壁画,与村里近年来提倡的慈孝文化融为一体。万竹书屋内是美院书法系学生的题字,文化礼堂里也悬挂着美院学生创作的有关慈孝文化的书画作品,使得万竹口村文化内涵上有了质的提升。
万竹口村是仙居县慈孝文化创建的示范村,中国美院版画系的青年学子们结合村里美丽的风景,融合慈孝文化主题,在创作《常回家看看》大型壁画之余,还完成了长近三十米的慈孝主题墙绘,用万竹口村民主任陈建飞的话说:“美院学生的墙绘作品,使村里慈孝文化建设有了更直观的体现,不仅美化了文化礼堂的外墙面,还丰富了文化礼堂的内涵。”
“文化礼堂,精神家园”,村民们在这里生息、繁衍,村庄的精神在这里得以弘扬、传承。中国美院的青年学子们迎着清晨初升的旭日,踏着火红的朝霞,在农村挥洒他们的汗水,在农村绽放他们的青春,他们建设着美丽的中国,他们也必将收获中国的美丽。
青春心语:
黄茉(中国美院版画系学生):在这一次赴仙居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乡下给我带来的不一样的新鲜感,这有别于城市中忙忙碌碌的生活节奏,和在那些光鲜亮丽的人们与鳞次栉比的建筑背后的疲惫感,即使走在凹凸不平的乡间小路上,铺满鹅卵石的潺潺小溪间,装载着故事的陈旧老屋里,我却感觉到这里洋溢着生命力,让我觉得生活其实很简单,我们团队取乡村实景用鲜艳的颜色来描绘日落下美丽乡村的一角,看着最后完成的墙绘稿,仿佛看见了我们心中的美丽乡村,那升起的袅袅炊烟和恬静而惬意的乡村生活……
任策(中国美院书法系学生):今年暑期有幸赴仙居皤滩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其淳朴的民风、秀美的环境以及农村文化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次活动围绕万竹口村的慈孝文化开展艺术创作,书法绘画与慈孝主题的结合,使得其亮点更加突出。万竹口村的慈孝主题,也让我感触颇深,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潜移默化的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从而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当下农村青年进城打工,唯有儿童和老人留守在农村,虽然这种现状很难改变,但慈孝文化的传播却可以弥补一些弊端,使人们对自己的家和家人,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罗钊(中国美院平面设计系学生):这次文化礼堂的设计过程,从刚来村里的期待和不安,到中途遇到问题的苦恼,之后与老师和村里沟通之后解决问题的喜悦,到最后完成的设计稿得到村里认可带来的成就感,都给我很深的感触。特别是王昕老师在设计过程中的指导,很多是课堂上无法学到的,这使我深切感受到实战带来的收获,也让我切身体会到团队中互相协作互相帮助的重要性,可以说这次的设计实践经历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发现了自身的不足,我想这才是暑期社会实践最大的价值所在。
陶世开(中国美院版画系学生):为时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虽然时间很短,但收获很多,这里有美丽的山水,有古朴的建筑,还有热情朴实的村民。墙绘创作让我们了解了仙居皤滩当地的风土人情,这些元素也使我们的创作更加丰富,虽然为了避开炎热的天气,我们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开工,但是我们收获到了仙居的美景和当地的美食,认识了新的朋友,感受了淳朴的民风,总之这次下乡社会实践我们过得很充实,很快乐。
杨耀宗(中国美院平面设计系学生):为期几天的下乡实践,既短暂又漫长,短暂是指时间上的长度,而这个“漫长”,是指我们从开始接到任务,到完成任务,从开始的各种疑问到了解大概问题的解决思路,再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正如第一天晚上老师说的:“这是实战,不是课堂作业”。是的,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上,可能多数是凭自己的感觉来完成一个设计,但是在实践中,却不仅仅是在电脑上设计各种图案,材料、经费、实用性等等都是要考虑的因素。相对于课堂上的几个礼拜的课程时间,很大程度上不如这短暂几天的实践学的更多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