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国美术学院校考开锣。
上午第一门考的色彩,就让图像与媒体艺术类的考生惊呆了,因为“考题”是自己走出来的——真人模特,且皆是青春文艺款。
这些青年男女,全是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的大一学生。
考生看模特,成功的榜样活生生在眼前,艳羡之外,更是一针鸡血。
模特看考生,内心更加百转千回——眼前这些更加稚嫩的脸庞,不正是一年前的自己?
师姐师兄成考场模特
考生激动,看到“未来的我”
每年中国美院校考,象山校区所在的杭州转塘小镇就醒得特别早。
早上6点,晨霭未散,小陈就起床了。去年的这个时候,他是考生,今年走在美院的小道上,步履明显轻快多了。他要去做模特。
8点半,色彩开考。20多个考生对着他画,他分明看到有的脸上,升起一片愁云。
这个表情,似曾相识——去年他考造型艺术类,色彩这门破天荒用了真人模特,“看到模特的那一刹那,我脸上应该也是这个表情。”因为在那之前,色彩都是考静物的。
“没想到今年,连图媒类都要考彩色头像。”他暗暗为“后浪”们捏一把汗。所以早上他在翻衣柜时,也对着满柜子“深色系”懊恼。如果衣服穿得鲜艳些,考生更好用色。“好在我瘦,脸部轮廓清晰,又是北方人,五官硬朗。”小陈说,这些特征,对于考生给人像造型,都是利好,“就是皮肤黑了点,调色难了点,嘿嘿。”
模特每隔1小时休息5分钟,小陈就在考场里转一圈,看看画里的自己还帅不帅。他假装向记者“抱怨”:“把我画丑了呢。”
事实上,他看到有考生画不下去提早交卷时,才更忧伤。“或许,他的艺术路就走到这里了。”看着那位同学的背影,他这样想。
他自己的这条路,也连走了两年。第一年被文化课拖了后腿。去年,是他第一次到杭州,住在转塘镇上一位老奶奶家,因为民宿一天50元的房费只有宾馆的十分之一。
那次他终于成功了,但和他一起来的同伴,连考3年还是失败了,落寞回了老家。
和小陈一样,昨天当模特的美院大一新生,都在考生们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
据记者了解,这次美院校考动用模特700多人,全是去年刚考上美院的新生。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王赞说,校考模特越用越多,学校原有的那些职业模特根本不够用,只能去社会上再雇一批,“混在一起,男女老少都有。但从绘画角度来说,老年人会比年轻人好画一些,因为面部褶皱越多越好画。”所以今年自家学生齐上阵,王赞说,一来更显公平,二来也让新生们感受一下,当模特并不轻松,“等他们进入专业学习后,对模特这份职业懂得尊重。”他还给模特们布置了一份体验作业,让大家都来写写“去年的我”和“今天的我”。
真人模特今年大范围出现
画室老板预测,这将加速业内洗牌
虽然有美女学姐当模特,不少男生表示动力大增。但考生们也很清楚,真人模特一亮相,意味着难度系数达到了最高级。
往年,真人模特只会在考素描或速写时出现,色彩考试多用静物。去年首次考了彩色头像,但只在造型艺术类考生中小范围试了试水,今年首场图媒类考试,就放大招了。
“彩色头像的确不容易画,从静到动,既要求型准,还要配合色彩,两大难度要素都在了。但如果分解开来,造型准确是素描的核心,如果基本功扎实,就不难对付。但如果是‘速成’的考生,马上就露馅了。”
王赞说,一直以来,美术类艺考中,有大批“速成考生”。他们在考前几个月参加“突击式”密集训练,接受短则两三个月、长则大半年的“应试教育”,然后走上考场。
去年大部分色彩考试依然画静物,但不再是传统的苹果桔子、瓶子罐子,而是皱巴巴的折叠伞和灰蒙蒙的雨鞋,不少考生半天不知如何下笔。
灵光的培训画室马上调整方向,从生活中找素材——捏扁了的牛奶盒,或是空着的垃圾袋——杭州考生“老鹰”说,他在转塘的一家画室学画,最近三个月主要就在画这些。
至于彩色头像,老师也提醒过,但用了“万一”两字。言下之意是,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会考。
也有考生爆料,考前一天,他所在的画室得到风声,美院正在集结模特,老师连夜给他们看了很多人像样本。但此时的临时抱佛脚,不过是杯水车薪。
记者在考生中问了一圈,北方考生相对淡定,据说北方的美术类院校常考彩色头像,练得就多了,南方考生抓狂的就多了,“加上我考场里的模特,典型的江南美女,五官小巧精致,就更难画了。”一位金华姑娘说得激动。
许多考生猜测,这是不是一个信号,暗示未来考试中真人写真的比重会越来越大。王赞说,这并不是故意给考生出难题,“只是想让考生明白,学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大家都把基础打好了,说不定哪天我们又会回归最基础的静物写生。”
而校外纷繁复杂的培训画室,也或将加速洗牌,“彩色人像不是谁都能教的,那些师资薄弱的小画室,自然会被市场淘汰。”一位从美院毕业后开画室的老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