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积极响应党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号召,浙江省近年来也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大学生作为和谐社会和中国梦建设的主力军,科学发展的重要实践者,积极参加社会暑期实践,应当对乡村建设给予关注和支持。
炎炎夏日,七月的阳光,鼓舞着我们离开学校,走入社会,在漫长假期中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近日,赴浙江省台州温岭市温桥镇峨嵋山村村落历史保护新模式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 来到了风景秀丽的峨嵋山村,开展实践和调研活动,为这个自然而又渴望走向富裕的村庄带去新的活力。
峨嵋山村最为特殊的是它的布局方式,是目前保存比较完好的以阴阳风水的方式建设的古村落。受古代哲学“天人合一”、“万物一体”思想的影响,浙江民居十分讲究从堪舆风水的角度来选择村落的环境,建筑的朝向、形式、布局以及前后左右建筑关系,并将它认作影响家族兴旺和发达的直接元素。峨嵋山村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典型。它的选址和周围的山脉,水系,古道,方位,气候特征等等都密切相关,这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乡土建筑,传统村落的构造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由于村中的很大部份建筑破败,设施条件较差,人口流失严重,应村民的要求,希望对村落进行重建和改造,在保留一部份老的历史建筑的基础上,对村落的功能重新划分,增添新住宅,保护旧建筑,留住流失人口,强化阴阳风水对村落的影响,结合传统建筑形制,对村落格局的再设计,使得独特的人居方式得以传承。同时让村庄走出去,带动观光旅游发展,以新生的姿态让传统得以保存。
曾经走过很多村庄,但都像过客一样,借着考察,贪图着美景和一些古旧的让人着迷的东西,从没有像这次一样,仔细的,慢慢的,每一个细节不曾遗忘,给山村一次重新审视,我们放慢脚步,停下来,在峨嵋山村,尝试着触及其灵魂,在我们能够涉及的范围内,为了改变现状而做出行动,去创造。这些事情是否有意义,于现在,我们不可置否,于将来,这是要经过时间的考验。
我们为了熟悉村庄的构造和历史,向当地的居民进行了调查和了解,村民们非常的朴实,热情回答我们的问题,还积极地介绍他们的现状,其中一位了解村落历史的较有文化的老爷爷还亲自带我们去参观了作为山村精神象征的陈公祠堂和驸马庙,为我们介绍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村落的变迁。通过对于乡村背景的了解,我们能够更加客观地、因地制宜的开展村落规划活动。
第二天我们小队几人分工开展对整个村落的建筑外观、环境、损坏程度、结构、材质等等各个方面的测绘调研,落实到整个村子五十五户人家六十八个建筑,为了对后期的规划做一个资料汇集和整理。其中还对当地的人口状况,年龄结构,生活条件进行了调查,发现这里的居民都偏向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人。峨嵋山村并不是一个特例,而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中国的山区农村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耕地消失,建筑老化,人口流失,总之,是一个村庄在漫漫岁月中逐渐死去的过程,如若不采取任何措施,既不能保留住当地的年轻人,也不能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而一些家族记忆,一些宗族传统,也会随着一代人的流逝而消亡,少了精神性的寄托,即便是这个村庄推倒重来,变成度假村,变成体验基地,那也将是干瘪的。透过峨嵋山村,我们看到更多现实的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是光靠身为建筑系学生的我们能够解决的,我们只能用自己的专业,去选择,保留还是重建,保守还是创造。
为了了解整个村子的概况,我们爬上村落背后和正面正在施工的山,虽然过程十分艰辛,路也很难走,但是我们为了拍摄全景照,需要到达任何可能到达的地方,包括对村庄水源的来源处——村子西部山口水库,这些地形水系环境因素,也会影响着我们的设计。
周五,我们很幸运的碰上了房东奶奶家庭的聚会,每到周末住在山下城镇的儿子女儿女婿都会带着孙子孙女回家探望。看着这么一大帮老老少少,拖家带口,一下次安静的屋子变得热闹起来,他们很好奇我们这些无意间闯入山村生活的大学生,但是又对我们充满了尊敬,就连中午吃饭,也是把桌子让给我们,让我们先吃,而他们在外面廊下,端着碗边聊天边吃。孩子们打打闹闹,我们愉快的为他们画速写。总有一天,这些年轻的人们终会回到这里,这个承载着他们童年美好记忆的地方,记忆中或许某个夏天一群会画画的大学生,闯入了他们的世界。也许,一个村庄,一个建筑,就是容器。是承载记忆,文化,血缘纽带的容器。所谓设计,就是设计如何让这个容器,更好的去守护人们。
短短几天的调研,我们收获了不仅仅是建筑学专业的学习方式,更是在体验中,寻找中国乡村发展出路的这个命题的答案,我们不会马上找到,有很多老师,前辈,找了那么多年,都没有找到,但是既然这个命题已经挑起,就将在我们今后的生活学习中,一直矛盾着,痛苦着,才能走出一条路来。
指导老师钱晨老师在实地对山村的调研方向进行指导
对建筑室内进行平面图的绘制
大家一起在村委办公室讨论
对村落和房屋进行整体和个别的考察测绘,对每一个房子进行资源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