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院系传真

天安门:时间、空间与视像——以周令钊先生艺术设计作品为中心的讨论

发布时间: 2020-11-10

2020年11月10日上午,由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举办的专业教学系列讲座——《天安门:时间、空间与视像——以周令钊先生艺术设计作品为中心的讨论》在梦园教学区正式开讲,本场讲座邀请到了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周博老师,由他向我们介绍周令钊先生的作品。

周令钊先生创作了大量与天安门有关的艺术设计作品。天安门这一视觉形象作为国家的象征,在社会层面进行了广泛的衍化与传播。“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美术家”周令钊先生的颁奖词中说道:“人们未必都能记住周令钊这个名字,但每个人都不会忘记或使用过他设计的作品,这就是一个设计家的伟大。”
   
周博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从国徽设计开始形成的“集体设计”制度。所谓的“集体设计”制度,即在设计重大的国家项目时,集中整合以在京各相关单位为主的优势力量,发挥各家所长、集众善众美于一身的设计模式,可以说集体设计确实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不过对参与集体设计的各成员单位来说,尽管大家都服务于一个最终目标,不存在投标、中标的情况,但从元素到整体构思,其创意还是有“是否切题”“用还是不用”的问题,因此在集体设计的内部成员之间,实际上带有一定的竞争关系。新中国国徽设计可以说是“集体设计”制度的第一个重要尝试。

接下来,周博老师以周令钊与夫人陈若菊1954年设计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海报向我们讲解关于中华门的“视像”。这张海报的基本视觉结构是在拱门下的蓝天背景中,依次放置了国徽、文字信息和天安门图像。 

当我们现在审视这张海报,或许很难理解海报所传达的图像信息,但回到上个世纪50年代,那时的天安门广场呈狭长的T字形,东、西、南三面都筑有宫墙,南面是中华门,东西两侧分别是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因此,只有从中华门为取景框,才能获得海报中天安门正立面的视窗效果。这种从拱形门洞中观看城市景观的视觉体验对于此前从未涉足北京的周令钊先生具有吸引力,并且这种取景框的视角,在周令钊早期的作品中已隐约出现。

周博老师还提出,该作品与国徽具有相同的视觉结构——海报中的国徽位置相当于国徽中的大五角星;海报中的文字位置相当于国徽中的四个小五角星;天安门位置在海报中没有变,但周令钊把他在国徽设计稿中画的天安门形象经过更加细致地加工后放到上面,尤其是两侧各四面向心的红旗保持不变,拱门的花边则相当于国徽边上的齿轮和麦稻穗。这种构思也巧妙了呼应了周令钊先生曾参与设计并见证了国徽的诞生。

最后,周博老师告诉我们,今天的学者在探讨“观看”和“图像”的问题时,多习惯于讨论观众对既成图像的接受和观看。然而,对于像周令钊这样敏于观察生活、把设计和装饰性的语言建立在精准的写实基础之上的画家设计师来说,不能忽视既成图像在特定历史时空中的身体经验和视觉感受对他们创作的影响。所谓“视像”,而是一种综合了时间、空间的切身感受,经过艺术家、设计者的提炼、升华、再加工,最终可以成为艺术形象,甚至成为一种公共性的视觉符号、视觉程式。

艺术家需要提升自己的“观看”水平,具有高超写实能力的设计师,可以将具体的实物变化为略简约抽象的图像,运用生活里的经验,提升视觉敏感度,来创造出更具有深刻意味的作品。

周博老师对综合时间、空间与视像的方法的粗略介绍,有利于我们打破思维与视觉的禁锢,结合特定状况进行研究创作。同时,也使我们也意识到,以意味赋作品,以作品留青史,即使他人忘却你的声名,作品也将烙印在他们内心。

交流热线:87200059/87164622
团委微博:http://t.qq.com/y11caa

微信号:caa87200059

友情链接: 中国青年报 | 共青团浙江省委网站 | 中国美术学院网 | 中国美院学工网 | 浙江大学团委 | 中国共青团中央 | 美术报 | 中国文化报 | 东方早报 | 团委网站登录 | 浙江省教育厅 | 中央美术学院 | 广州美术学院 | 西安美术学院 | 四川美术学院 | 鲁迅美术学院 | 湖北美术学院 |

中国美术学院版权所有,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来浏览本网站 你是第 位访问者
Copyright ◎2010 China Academy Of art 浙ICP备050145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