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院系传真

⼤路朝天,和⽽不同

发布时间: 2024-12-16

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青年人才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为提升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更多有志青年聆听世界、走向全球,积极参与国际治理。2024年11月22日,浙江大学第七届全球治理论坛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开幕。

论坛以“全球共治·天下来同”为主题,旨在提高当代青年参与全球治理的意识,培养学生具备国际公务员的素养和品格,期间开展全球治理相关主旨报告、大使进校园、探业工作坊、国际组织生涯规划进学园、高校青年学子论坛、专题辅导等系列活动。

为了让更多学生深入了解“全球文明倡议”这一时代命题并形成中国青年的独特思考,本届论坛还举行了“高校青年学子论坛”。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17所高校的青年代表分别进行主题分享,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对全球治理的思考与实践、使命与担当。

 

 

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吴晓莉受邀在高校青年学子论坛上代表中国美术学院发言,以“⼤路朝天,和⽽不同”为题,与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学生代表和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以下为发言全文:

 

 

各位嘉宾、⽼师、同学们,⼤家下午好,我是来⾃中国美术学院的吴晓莉。很荣幸能作为我院的学⽣代表参与本次论坛的“全球⽂明倡议”环节。我今天的倡议主题名为“⼤路朝天,和⽽不同”。图中⼤家看到是我所就学的中国美术学院的良渚校区,位于实证中华五千年⽂明史的良渚现场。2020年设计学院从象⼭⼊驻良渚,我们的初⼼就是不仅要在良渚这⼀⽂明史的⾼能现场“返古思源”,也要通过艺术与设计的⼤学⼒量“继往开新”。 

 去年,我参与了中国美院九⼗五周年校庆的⼤型活动:“天问2023:⽂明的互鉴”。这是我参与策划的“路边野餐”:⼀个在良渚校区的路边、草坪、⽔畔等多点位同时发⽣的分布式论坛,如同夜空中的满天星⽃,⼜如夜空下的星⽕燎原。在此,来⾃全校16个学院的学⽣代表,有机会与数⼗位在“⽂明互鉴”活动期间奔赴世界的师⽣团队展开零距离的对话。 

 奔赴世界,是⼤学教育的破壁,也是⽂明互鉴的⾏动。⼤家看到这⾥的12组关键词,代表着中国美院作为艺术设计院校与综合⼤学内外联通、艺科融合的12个⽅向:左侧关键词为中国美院院内的12个艺术设计学科⽅向:⼭⽔、园林、⽂字、器道、影像、媒介等;右侧则是与之⼀⼀对应的12个⾃然与社会科学⽅向:流域、时间、⽂化、信俗、历史、技术等。 

 因此,由院内的学科带头⼈联合院外专家组成的交叉学科团队,共同奔赴全球数⼗个⽂明现场:从莫斯科到旧⾦⼭;从⼆⾥头到⾥斯本,从希腊到冰岛……在⽂明间对话的同时,也是交叉学科的实践。 

 天问系列活动的英⽂名称是Inter-World-View,既是Interview the world(寻访世界),也是inter the worldviews(世界观的对话)。近百名来⾃世界不同⽂明现场的学者与⺠众参与了这场对话,“⽂明”在这⼀⾏动被具体化为共同话题下的“满天星⽃”,“互鉴”则成为了差异世界观之间的“交辉相映”。 

 “满天星⽃”是考古学家苏秉琦先⽣对中华古⽂明图景的形象描绘,是⼀个具有思想性的历史解释模型。他并没有使⽤“满天繁星”,⽽是以“满天星⽃”来强调诸⽂化间的“相互作⽤”,正是在这⼀作⽤下形成了“最初的中国”。我们认为,古中国的这⼀⽂化互鉴的历史图景,同样也是今⽇世界⽂明互鉴之现实参照。 

 ⽂明互鉴,不仅要思考,也要有⾏动,⾏动之后,⼜要有新的思考。这是“天问2023:⽂明的互鉴”期间名为“总⽬录”的主论坛,是12⽀团队奔赴世界之后的“万取⼀收”。“总⽬录”即“学问共同体”,是在交叉学科的互鉴中形成共同框架的议事进程,在此也致敬了⼆战后⼈类第⼀个跨学科对话机制:“梅⻄会议”:⼀个试图通过控制论的讨论与建构,打破学科隔离,恢复学问统⼀体的勇敢尝试。 

 在这⼀精神的激励下,我们从2020年的第⼀届天问(Inter-World-View)开始,不仅尝试建构⼀种以“哲科艺技”之间对话互鉴的⽅式超越”分科之学“的跨学科平台,也持续将“⽂明互鉴”本身作为⽅法,将“Inter-World-View”作为⼤学破壁的常态化⾏动。这是我们上个⽉新近完成的欧洲寻访,主题覆盖了⼯业⽂明遗址的考察和视觉媒介机制的溯源,既是为嵌⼊中国美院常态化教学布局国际化智库⽹络,也是为2026年的“天问3:⼯业的回响”做细⽔⻓流的铺垫,以空间换时间,在更⻓周期的内容⽣产和社会议事进程中,让更多的⽂明议题相关者参与进来。 

 从“天下学问”的视野看中国美院:今天的美院已是⼀个万⼈规模、⼗⼏个学院、 覆盖图(绘画、视觉)、⽂(书法、汉字)、物(⼿⼯、产品)、场(建筑、园林)、 演(电影、戏剧)、媒(跨媒、传播)等的“⼩周天”,在“天下学问图“中位于右下⻆的“⽂化维度”。局部与总体即“⼩⼈⽂”和“⼤⼈⽂”的关系。从线性的⻆度来,“⼩⼈⽂”似乎是“⼤⼈⽂”的“⼤政之余”,是审美与消遣;但从周天的⻆度来看,将“⽂化”与“⾃然”⾸尾相连,“⼩⼈⽂”则可以倒过来推动“⼤⼈⽂”,成为改天换地的“⼤政之始”。⽅式是让“⼩⼈⽂”诸学科与“⼤⼈⽂”诸学科产⽣有机互动,以局部撬动整体。这就同时回应了我们今天论坛的另外⼀个议题:“朝向‘⼈学’的‘新⽂科’”。 

 ⽂明不是结果,⽽是开始。《尚书》对⽂明的定义:“⽂”,即“经纬天地”的“总⽬录”,是共同体的构建;“明”则是“照临四⽅”的“星⽕燎原”,是奔赴世界⾏动。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代表的艺术设计院校,其所推动的⽂化在这⼀“总⽬录”中不应是偏安⼀隅的“⼤政之余”,⽽是以天道法则作为框架构建⽣态⽂明的“⼤政之始”。“同⽽不和”是“天下为私”的⼩路,“和⽽不同”才是“天下为公”的⼤路,是⼈间正道。⼤路朝天,是我们建构⼈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和⽽不同,则是我们实践⽂明互鉴的路径。谨以此作为

我们本次论坛的⽂明倡议。谢谢⼤家!

 

 

在高校青年学子论坛现场,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官员与多位高校专家学者莅临现场,对青年代表的发言进行点评。视觉传播学院院长姜珺教授表示青年就是未来,今天青年论坛所描绘的未来全球治理愿景与文明倡议有着来自未来的朝气,也是奔赴未来的心气。但全球治理本身是个复杂体系,除了愿景和问题之外,也要有方案和路径,“和平与发展”的愿景是共识,也要有以青年各自专业背景的“小切口”和持续行动,以交叉学科的协力共同建构和而不同的全球治理范式。

对于中国美术学院学生代表吴晓莉同学题为《大路朝天,和而不同》的发言,他表示“大学”或“university”的本质是整全一体的大学问,是universal knowledge,也是形成可持续全球治理之“天下观”的基础。今天参会的学子们来自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从人工智能到比较文学,从国际关系到艺术设计,众多分科之学的小路形成合力,即是通往整全智识的“朝天大路”。中国美院自2020年发起的“天问”系列活动,初衷是以艺术和设计学科如何从审美与鉴赏的“大政之余”走向推动社会治理和学科融合的“大政之始”,也是以“文明”内涵的“经纬天地、照临四方”作为方法和路径,助力和而不同的新型国际体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切实行动。

 

交流热线:87200059/87164622
团委微博:http://t.qq.com/y11caa

微信号:caa87200059

友情链接: 中国青年报 | 共青团浙江省委网站 | 中国美术学院网 | 中国美院学工网 | 浙江大学团委 | 中国共青团中央 | 美术报 | 中国文化报 | 东方早报 | 团委网站登录 | 浙江省教育厅 | 中央美术学院 | 广州美术学院 | 西安美术学院 | 四川美术学院 | 鲁迅美术学院 | 湖北美术学院 | 教育学习平台 | 中国美术学院团委新科创智慧平台 |

中国美术学院版权所有,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来浏览本网站 你是第 位访问者
Copyright ◎2010 China Academy Of art 浙ICP备050145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