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
经纬四方 回应当代 |
|
||
|
||
|
本报记者 严长元
这些天来浙江美术馆的观众常会被展厅里一个由塑料、玻璃和羽毛等材料做成玲珑剔透的庞然大物所吸引。抬头望去,无数根细线从屋顶垂下,将它悬挂在二楼到三楼的天光长廊。你正在纳闷,这是什么?羽毛得到声音的感应会自然飘动。你刚伸出手想要触摸,手掌接近处无数小灯泡会一个个地亮起来……这个令人惊喜的艺术品是加拿大艺术家菲利普·比斯利创作的,名为《附生植物的春天》,似乎暗喻了纤维艺术三年展的特点:多元、当代、生机勃勃。
由杭州市政府、浙江省文化厅和中国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2013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9月21日开幕,囊括了16个国家的45位艺术家的186件作品,分为“经纬四方” “手与心应”“反者之动”及“网络天下”4个篇章,试图在全球化背景下,共同诠释“纤维,作为一种眼光”的主题。
什么是纤维艺术
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说,纤维艺术其实是最新的名称,之前它叫软雕塑,再往前叫编织艺术,更早则是壁挂艺术。其名称的变化也正反映了纤维艺术的发展路径。
现代纤维艺术起源于西方古老的壁毯艺术,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瑞士洛桑壁挂双年展是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重要舞台。而在中国,古代织物艺术中最瑰丽的结晶是缂丝,它自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缂丝采用的“通经断纬”的织法,也正是西方壁毯的编织技法。
上世纪80年代起,保加利亚纤维艺术家、壁挂艺术家瓦林·瓦尔班诺夫(万曼)来到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开办了中国第一个现代壁挂研究所,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从事壁挂艺术创作的年轻艺术家,这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当代纤维艺术创作与教学的机构。万曼去世后,其学生施慧一直继续从事纤维艺术的创作,并于2003年开设了“纤维与空间艺术工作室”,与万曼壁挂研究所结合,从事当代纤维艺术的创作实践。
如今,我国的纤维艺术发展迅速,从墙上走入空间,从小型织造发展为大型塑造,从传统纺织材料拓展为所有可以利用的现成软材料。同时,艺术手段不断更新,从传统编织走向数码编织,通过综合利用刺绣、缝纫、缠绕、编结等传统技法,并结合多媒体实验,以装置、影像、互动等形式呈现,成为当代艺术领域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对未来生活追求的叩问
“在人类离自然越来越远的今天,艺术家们用纤维语言所表现和探讨的,不仅是对文化史和自然传统形态的呼唤,更是对未来生活追求和谐共处的叩问与追寻,促使我们重拾一种日渐合一的生存意义。”本届展览艺术总监、总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施慧说。
织物原是人类裹身御寒、装饰居所、图腾祭祀之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造物。而今天,它从传统的手工编织上升为艺术门类,这不只是纤维性材料的造型与拓展,更体现了人们对今日文化及生活状态的新思考。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球后现代主义浪潮中,它还被视为文化冲突和身份追溯的重要载体,逐渐以新的主角的方式,进入实验艺术的主流。
本届三年展的主展场在浙江美术馆,展出有洛桑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作品,如玛格达莲娜·阿巴康诺维兹的《红色阿巴康》和《橙色阿巴康》。这两件颜色单纯强烈、极具冲击力的空间壁挂作品,像“红鸟”一般飘悬在展厅中央;施慧、朱伟入选第13届瑞士洛桑壁挂双年展的壁挂《寿》,相隔27年后再次与观众见面;因卡·索尼巴尔根据18世纪法国画家华托的《秋千》为原型,制作了一个带有黑人记忆和批判色彩的软雕塑装置;格里森·佩里长达15米、高3米的巨型壁挂,生动展示了童年记忆与时尚潮流的交织空间;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中的佼佼者林天苗和尹秀珍的织物人体和包裹书架,具有鲜明中国当代艺术的实验色彩。王雷将现实司空见惯的手纸搓成线,又精心钩织成各种款式的衣装,让人重新思考看待身边事物的心态,社会上的弱小与强大、人世间卑微与尊贵……
中国年轻艺术家对当下社会与日常生活关系的思考与领悟,让展览联合策展人之一的保加利亚索菲亚国家美术学院副教授、纤维艺术系主任阿萨杜尔·马克洛夫印象深刻。
推动当代纤维艺术的实践
从本次展览可以看到,纤维艺术虽然具备传统的结绳、编织、擀毡、缂毛、地毯、刺绣等技艺基因,但它在艺术形式和语言探索上有独特的方式和特点。橡胶、海绵、柔性线状物、金属丝等材料的介入增添了丰富的形态。其发展也从借助织机到自由编织,从具象、装饰性演变为抽象、实验性,从平面走向立体,融绘画、版画、雕塑、装置、大地艺术、行为、影像、数码等艺术与技术,具有独特意味和强烈视觉冲击力。
“展览旨在从历史、人文、艺术和科技的视角,探寻中外纤维艺术的文化根基,推动当代纤维艺术的实践和研究。通过纤维艺术的语言个性,倡导开发织物纤维的新材料、新技法、新产业,融合世界编织技术和艺术审美取向于一体。”浙江美术馆馆长马锋辉告诉记者,他们一直在积极思考如何以杭州城市为地标,打造浙江一流的国际品牌展览,增加中外文化交流,提升杭州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推动浙江文化强省建设。
据马锋辉介绍,通过“米罗作品展”“春——蔡国强个展”等国际项目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该馆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国际合作展览项目的操作流程和规范,此次更是其依托杭州深厚的文化底蕴、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强劲的经济实力,整合、利用各类学术力量,创立国际学术展览品牌,力争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