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为第十五期学生干部读书会后中国美院师生祭扫潘天寿老院长墓时的学生发言)
第一次来到先生墓前,也是三年前刚入校不到一年的自己在阳春三月跟随读书会师友前来的拜访与缅怀。那时也还是乍暖还寒的时节,难得的阳光能够扑撒在九曜山的树林之中,一路寻访,在蜿蜒缠绵的山阶与田埂,听着学长们平和地聊着着潘天寿先生其人其画和那时国立艺专/浙江美院的故事。
一路行走的经历,暂脱车马渗入田间的安静,师长们娓娓道来的秩事,和着触摸着听天阁诗亭的凹凸笔迹,那时似乎什么都不懂的我也才忽而在这小隐于山林的地方,才走近了展厅画册外的先生的气息和世界。
先生曾说:“画事须有高尚之品德,宏远之抱负,超越之见识,厚重渊博之学问,广阔深入之生活,然后能登峰造极。岂仅如董华亭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已哉?”时光荏苒,三年前那群身边的学长们或也已毕业在社会职位上发挥才干,或努力攻读更高的学历继续深造,或寻访游历积蓄释放着艺术家的能量,诚如先生所言,无论绘事亦或生活,当“有至大至刚至中至正之气蕴蓄于胸中,为学必尽其极,为事必得其全。旁及艺事,不求工自能登峰造极。”
如今,大家与我一同站在这里,就仿佛一种传承着流动的祭奠与缅怀。我们一路前来,拜访先生,既是一份对学校先辈/艺路先贤的祭奠和缅怀,亦是一份对于学院精神和艺术信念的秉承和担当。作为学生,我们进入美院,也终将会离开。而从国立艺专起一路风雨积淀的学院的痕迹,就在像潘天寿先生这样的导师先辈点点滴滴的传道授业的生活和学业的累积之中,于我们每一个体,这些元素终将沉淀在我们的身体中,成为伴随一生的成长成熟的美院痕迹和符号;而至于学院,也将在于她哺育的一届届学生的传承发扬中历久弥新。
艺术的可能和生命,永远在于未来,而不是过去。但是对于过去虔诚的仰怀和学习,却是最好的启迪和养料。这就是我们铭记的意义。
最后请让我引用先生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尽管先生说的是中国画,然而我觉得放之于整个艺术和生活,亦如是吧:
“中国的绘画有它独特的传统和风格。学习中国的艺术,应以中国的方法为基础。中国画的基础训练,要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你们是刚入学的新生,在第一堂课,我首先要讲的两点是:一、 你们要集中精力,埋头学画。要决心一辈子献身艺术。二、 你们要不存偏见,博采众长。不要以学像我为满足,要着眼于创造。要记住:艺术的重复等于零!学习方法,大体是:(一)从事中画技术基础的锻炼;(二)注意诗文书法金石之辅助;(三)骈考画史、画理,及古书画之鉴赏;最后的重点,在品德与胸襟的修养。持之有恒,不求速成,自然能得水到渠成之妙。基础是现实生活,我们一方面向古人吸收技法,另一方面从自然界的生活中提炼精华。写生要活写,不能死写,好的作品应比生活更美好。”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李明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