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报刊选读

【报刊选读】致敬改革开放(九)|尽己之力,担民族之责

发布时间: 2018-11-07

编者按: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自今年五月以来,我院青年学生用画笔描绘改革开放40年来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事,自10月23日起,中国美术学院团委微信公众号陆续推出他们的作品,作品也将于11月下旬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新时代·新青年”主题展览中展出。 

 

《屠呦呦》

作者: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 刘华新  

指导老师:何红舟 赵军 

 

 

布面油画 170x135cm -刘华新 

作品背景 

       屠呦呦,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2015年10月,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6年2月14日,荣获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2016年4月21日,入选《时代周刊》公布的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2017年1月2日,被授予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首次授予女性科学家。 

       “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的屠呦呦是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她领导科研组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收集二千多种方药,归纳编篡成《抗疟方药集》,又从中选出200多方药,以现代科学组织筛选,不断改进提取方法,以身作则,亲身试药,终于在1971年发现对鼠疟、猴疟均具有100%的抗疟作用的青蒿素,后经不懈努力终创制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青蒿素的问世拯救了上百万正受疟疾折磨的生命。 

创作过程 

 

 

 

创作构思草图,何老师给了很多关键的建议。
 

 

 

定素描稿,但是脚的动作还要调整
 

 

 

 

动作原

 

 

色彩稿尝试 

 

作者说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青蒿素的科学史在今天最大的启示是——扎实做事,学好典籍,任重道远。我没有机会可以亲自去拜访屠呦呦教授,我细读她的传记,希望能够在脑海中有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屠呦呦,并描绘出来。传记中,最打动我的是1971年10月初,屠呦呦带领课题组正在实验室紧张忙碌。这是190次的失败后,大家再一次严格按照流程进行筛选。10月4日,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百分之百。此时的屠呦呦更是一心扎进实验室,争分夺秒以身求药。创作的这幅作品,素材选自屠呦呦1970年左右的照片,照片上的屠呦呦正看着手上的实验报告表,桌上架子上摆满了实验器材,但依然井然有序。在创作期间画了许多草,最终还是最接近照片的这个动作最满意,在何红舟老师和赵军老师的指导下最终定稿,并完成。 

这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担当,正是这些为科学事业而忘我奋斗的英雄们带给我们美好的今天,这样的身影值得被歌颂。 

本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任越
 

校对:吴诗倩
 

审核:团委 

 

交流热线:87200059/87164622
团委微博:http://t.qq.com/y11caa

微信号:caa87200059

友情链接: 中国青年报 | 共青团浙江省委网站 | 中国美术学院网 | 中国美院学工网 | 浙江大学团委 | 中国共青团中央 | 美术报 | 中国文化报 | 东方早报 | 团委网站登录 | 浙江省教育厅 | 中央美术学院 | 广州美术学院 | 西安美术学院 | 四川美术学院 | 鲁迅美术学院 | 湖北美术学院 |

中国美术学院版权所有,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来浏览本网站 你是第 位访问者
Copyright ◎2010 China Academy Of art 浙ICP备050145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