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理论学习

创意经济视野中的文化多样性关怀

发布时间: 2010-12-10
创意经济视野中的文化多样性关怀
——第四届国际文化产业论坛文化多样性主题研讨侧记
 

 

    章建刚

    第四届国际文化产业论坛“搭车”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于11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这次国际文化产业论坛的一大亮点是贸发会议、开发计划署、教科文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5个联合国机构经过修订的《2010创意经济报告》中文译本正式推出,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照。而这次国际文化产业论坛的主题则显得更具冲击力——“全球创意经济与文化多样性”。在此,“文化多样性”是对“文化产业”话题的拓展。

    《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于2005年通过、2007年正式生效以后,文化多样性问题在国际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无论国内还是国际,许多人将文化多样性保护与文化市场、文化产业对立起来。因而,国际文化产业论坛将“文化多样性”主题放到自己的讲台上值得稍加解析。

    围绕这个主题,本届论坛除了邀请联合国几个机构的代表之外,特地也将近年来强力助推《公约》诞生的几个国际政府间及非政府组织的代表请到现场。这几个组织分别是国际文化政策网络(几十个国家文化部长之间非正式定期协商机制)、国际文化多样性网络和国际文化多样性协会联合会等。在论坛上,这几个组织的代表介绍了他们的宗旨及近年来的主要工作,让中国的听众尤其是媒体对此有了比较集中的了解。这些非政府组织的成员大多是一些专业人员:文学艺术家、文化行业协会或国家乃至国际艺术家协会的负责人等。他们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分别讨论了新媒体技术和国际大众文化市场条件下文化多样性所面临的诸多挑战。

    来自美国史密森学会民俗与文化遗产中心的詹姆斯·厄尔利把文化多样性的境况说得简洁且有代表性。他认为,人类的文化产生自艺术家们的想象。这些想象使世界上本来没有的图像、音像成为可以被人们看到或听见的,并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后来才有一些文化企业将他们的想象与作品接过去进行复制,并把大批的文化制品或服务出售给大众,完成了文化的最后传播。但在现代社会里,文化产业的环节做得很大,却由于其自身的趋利动机而对文化原创进行了有偏差的选择。因此,要发展和保护文化,首先必须关注想象和原创环节,要支持艺术家。没有大批艺术作品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来,文化产业就会枯竭,政府对此应有必要的关注。他特别提示说,中国政府在推进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时有不少优惠政策出台,现在对文化想象力的发展也应有相应的扶持政策。

    欧盟编剧协会前任主席凯特琳娜·玛丽纳吉来自希腊。她对古代希腊以及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尤其是文化产业大幅增长的条件下能否延续表示担忧。而来自丹麦的埃里克·梅塞施米特表达了另一种担忧。他说丹麦的语言、民族以及领土基本上是一成不变的,有96%的丹麦人语言一样,历史、宗教、民族也相同,这样一个国家岂不“无聊”?因此丹麦要发展文化多样性,尤其要发挥媒体和互联网等公共空间的作用去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丰饶,要让各种弱势群体的声音能够被更多的人听到。

    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被不少人认为是现代政府及其公共服务的职责。来自加纳的科科·阿玛特福欧介绍说,目前加纳政府建立了一个文化基金。文化基金的使用不仅支持了年轻艺术家的创作活动,而且促进了文化部、教育部、贸易部等政府部门的合作。台湾竹围工作室负责人萧丽虹介绍说,2005年《公约》还在制定过程中时,台湾的文化组织、NGO等就开始与当地行政机构进行谈判,希望制定一部法律来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文化艺术及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这部法令已经在当地出台,也许会对大陆有关大城市制定相关法规有借鉴意义。但是,并非所有的政府在这个问题上都有恰当的举措。来自墨西哥的拉斐尔·塞哥维亚就提到,有时政府也会由于短视,垄断媒体并和商业组织站在一边,使文化多样性状况难以改善。这时,公民社会和非政府组织的不懈努力就变得更为重要。来自奥地利的作家路德维希·拉赫则表示,《公约》生效后的推进工作仍然会有种种困难,全球公民社会、非政府组织还需努力,与各国政府展开合作,为《公约》每一步的具体实施贡献力量。

    这些发言也许会使与会的中国文化产业领域人士对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问题有新的理解。保护文化多样性不同于保护物质及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其首先是保护和促进各地鲜活的艺术创新及各种文化表达。这种表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下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和挑战。但是如果我们深入思考就会知道,简单地诉诸政府及其财政的支持仍然是不够的。公共财政也来自于市场,过于傲慢的公共投入不仅会徒耗公帑,而且可能对文化市场产生损害。这样不仅使文化原创得不到可持续的支持,而且因破坏了税源而严重削弱政府自身的公共服务能力。同样的,保护文化多样性也不是要抵制全球化,而是要各国政府运用恰当的公共政策扶植自身相对弱小的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能力,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从而打破少数国家对国际文化市场的垄断。光靠大把花钱把某些“传统文化”送出国去展示会难以为继,反之,通过一些双边或多边的文化贸易合作才是有效和可持续的。这对不少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也许是一个新挑战。从这个角度说,本届国际文化产业论坛的主题设计是深思熟虑和颇有远见的。

    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事业在中国刚刚开始。在本届国际文化产业论坛结束之前,一个新的论坛建立的消息发布了。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世界对华交流协会、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决定发起世界文化多样性论坛,并希望该论坛永久落地北京,让论坛作为一个新的国际民间组织诞生在北京。这个倡议已经得到了北京市丰台区政府的热烈响应,也得到了有关民营企业的大力支持。到会的文化部有关领导、国际组织的代表对这个新论坛的即将举办表示了欢迎和支持。哈佛大学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学院院长杜维明先生更是从对启蒙精神反思的角度呼吁关注人类价值许多特殊的、地方性的、差异性的侧面。从这里,已经可以预感新的论坛上文化多样性的宽阔论域。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

 

交流热线:87200059/87164622
团委微博:http://t.qq.com/y11caa

微信号:caa87200059

友情链接: 中国青年报 | 共青团浙江省委网站 | 中国美术学院网 | 中国美院学工网 | 浙江大学团委 | 中国共青团中央 | 美术报 | 中国文化报 | 东方早报 | 团委网站登录 | 浙江省教育厅 | 中央美术学院 | 广州美术学院 | 西安美术学院 | 四川美术学院 | 鲁迅美术学院 | 湖北美术学院 |

中国美术学院版权所有,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来浏览本网站 你是第 位访问者
Copyright ◎2010 China Academy Of art 浙ICP备050145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