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理论学习

安滨:教学应体现对人的完整塑造

发布时间: 2010-12-12

  基础教学与专业创作如何互相支撑?

  ◎记者:高校基础教育发展至今,整体脉络是怎样的?有了哪些重大的变化?

  安滨:上个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整个高校艺术的教学模式进行梳理和建设,当时是基于现实主义的文艺创作的基本方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写实基本功,并使之服务于创作。这一要求在中国高等美术的教学中特别强调,影响也特别深远。它一直是占主导地位,这在全国各美术学院的教学藏品中可以充分地证明。在高等美术的基础教学定位上,始终有一个话题:基础教学如何服务于专业创作,如何相互作用与支撑。因此,围绕这样的需求,几代人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实践和探索。

  我们应当看到,自中国的高等美术基础教学在引进西方教育模式以后,对基础与创作的关系,国人在理解、借鉴过程中有很多自己的思考。不同阶段的教育模式受观念、信息和技术的影响及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从上世纪初最早一代留学西欧的学子们引进西方的高等艺术教育模式后,中国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受到欧洲19世纪法国美术教育体系、日本教育制度、前苏联教学体系的影响。八十年代西方现代艺术诸流派及今天当代艺术种种创作观念、方式,同样影响着高等美术基础与创作的认识和态度。

  作为绘画,不同的创作方式似乎有种种理由要求它的基础去如何做。提到这个话题,我的前辈和老师也说,从他们“文革”前毕业当老师后,几乎一直围绕着基础与创作这个话题争论不休,一直到他们退休也没有解决。的确,培养一个艺术人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方式和过程,它有技术性的东西,更有人文性的滋养和启迪。艺术发展到今天,我们面对的是更加复杂的艺术创作形态和多元文化境遇下多样化的创作观念与方式,如何做,做什么,的确是必须思考清楚的问题。

  今天的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我们已经不陌生世界各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我们需要做的是要有明辨的头脑和清醒的选择,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和跟随。当然,具体谈这些会是个很大的话题。无论怎样,在有限的大学教育时间里,就应该分清层次,做好各个阶段和不同层面的事情,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在我们高等基础教学中,需要解决基本的认识与方法论的掌握,建构起思辨的能力,很好地解决一些绘画的技术性问题及逐步发现个人的审美趣味。专业创作教学则应该更加注重人对事物和生活的个人态度的建立,独特感受方式、主题、兴趣的发现以及个人独特语言的锤炼。

  过去在基础教学中,为了打造学生很强的表现能力,我国很多院校通过课堂长短期写生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训练学生深入表现和高度概括的能力,这为创作收集素材、短时间捕捉生活对象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也是训练学生观察力和敏感性的有效方法,应该说这是中国高等美术基础教学服务于创作教学一个很好的应对方式。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试图更有效地使基础服从专业创作需求,在基础教学上强调“专业特点”。如有些院校的教师主张把专业的特点和要求下移到基础,使得基础与画种、专业挂钩,因此出现了“版画素描”、“设计素描”、“油画素描”、“雕塑素描”、“摄影素描”等等模式,以此来理解基础绘画与专业的关系,在国内一个时期一定范围也是常见的现象。这样一种简单对应关系的思考方法和认识逻辑,相应也产生了一些弊端和争论:什么样式的素描和色彩才是更好的,更本质的?这种语言、风格之争带来各专业基础互不认同的割裂式认识方法,其弊端是基础绘画或创作中样式先行,使得学生缺乏真正的观察和感受,从而在创作上竖起壁垒,形成了固定的样式,僵化了思维。显而易见,这样来认识和理解基础与创作是十分机械和不可取的。

  在西方艺术史和艺术教育史上,罕见以“油画家”、“雕塑家”等艺术家的身份或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来确立他们的基础样式训练去对应专业创作。像米开朗基罗既是雕塑家也是壁画家,罗丹大家都十分熟悉他的雕塑,他的水彩画也画得很漂亮。劳申伯格既是油画家,版画家,也是装置艺术家,但是他们却没有什么对应“那个”媒材创作去专门搞个对应的特殊基础训练。支撑这些艺术家的基础是真正的绘画造型能力,是表达能力,是熟悉媒介性质去创作的能力。所以,我们需要找一些根本性的问题,绘画基础训练是把握造型对象比例尺度、空间层次、质感和结构,画面的视觉中心与特殊氛围及意境的营造,审美眼光、理解力、控制力是最根本的。

  中国美术学院自2002年建立基础部以来,形成了两段式教学结构,我们把基础课程模块和要求进行了梳理。由于我们的老师从不同的专业系抽调而来,过去的教育背景,对基础的理解和认识自然有差异,在不同的立场上自然主张也不同。为了能让学生在基础阶段得到充分和最核心要求的训练,我们力求寻求教学要求的共同点和最为实质性的东西,根据作业时间、对象、内容,使学生自然获得表达的程度和方式。强调学生的在场感受,真实的感受力培养和训练。它的好处是:基础并非狭隘的样式基础。而在专业创作中,既能用到前人的东西,又能有所突破。从思维、方式、行动到表现语言就自然有所拓展。因此,我们在基础与专业的相互作用于支撑关系上,突破了简单的对应——这种功利实用性的思维。

  

  ◎记者:基础教学现在的课程是如何设置的?

  安滨:我们根据上端专业群在基础教学部分设了造型分部、设计分部、图像与媒体分部。每个分部有四门核心课程。上下学期八门课程。造型有素描基础、色彩基础、形式语言基础、国学基础。前面这些课程对绘画艺术的形、色、画面的处理能力包括材料的研究以及素养的培育都涉及到了,而国学基础、传统书画基础课程则是要把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传统艺术理论作为中国的哲学观、价值观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核心,通过书法、中国画论、中国画及典籍导读等课程的传授,使蕴含其中的传统文化精神深刻地影响和塑造学生。这些内容会像基因一样在日后的专业创作中生发起来。这门基础课面向所有大一的学生,是他们的共同课。

  设计分部的课程有造型基础(素描和色彩绘画基础)、设计基础(二维和三维基础)、设计概论与设计体验、国学基础。图像与媒体分部是面对许多新门类的专业基础课程,如影像、动漫、网游及跨媒体相关专业,基础课程设定为四门课:素描与形式语言基础、色彩与形式语言基础、图媒创意基础、国学基础。图媒创意基础这门课是培养学生对这些新兴专业及媒介语言的运用能力,培养初步的构思能力,设计能力和想象力,在享受现代技术软件带来的神奇魅力和力量的同时,让学生把现实世界与他们的思想和创造结合起来。

  今天如何定位高等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记者:现行基础教学的发展方向是如何定位的?

  安滨:国内高等教育的变化与国际总体发展趋势有很大关联。当代高等基础教育强调跨学科知识的掌握,这也是社会需求改变教学人才培养方式的定位。

  从东西方教育历史上看,古代的智者多是通才,他们对各方面知识都有高度了解和掌握,那时的门类没有细分,所以他们必须驾驭多种知识,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在某一件事情上完整地解读。近代,社会的发展门类越来越细化,学科逐步分化,社会开始需要专门的人才,产生了大批专才。二十世纪40年代以后,呈现了学科综合化的趋势,跨学科的知识和人才需求日益增强。时至今天,“通才教育”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学科专业领域又出现了学科高度交叉叠合,需要很多知识背景来支撑某一个领域。当代高等教育强调跨学科知识的打造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现代的通才是博才。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正是在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及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创新理念,教育应体现对人的完整塑造。所以如何定位和设计当代高等美术基础教学的内容和专业创作与设计人才的培养方式,是我们所有从教者要应对的挑战。

  许江院长一篇名为《击鼓传花——从具象表现绘画谈当代绘画艺术发展的策略》的论文中,大概有这么几句话:“中国的绘画艺术基础教育如何站立于当代,面向现实生活,既不停留在习惯的定势中,又不盲目地追随西方主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对新的一代青年人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基础方法论,是中国绘画创作发展和绘画艺术教育发展的关键。”我觉得说得很对。我们到国外一些知名的高等美术类院校去学习或访问,就会有这样的感受,他们今天其实也同样在思考高等艺术教育的种种方式和手段。当他们看到我们一年级的本科生有这样优秀的基础和能力时,他们也非常惊叹。

  所以今天的高等教育,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外国的模式如何如何,也不能简单地沾沾自喜。我们在基础与专业教学中对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要有鉴别、有比较、有借鉴,更要有自己的主张。在基础教学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会思辨的头脑和坚实的基础知识与能力。

  具有个性化的艺术生命是慢慢生长的 

  记者:大一学生结束了基础部学习进入高年级后,就开始了工作室专业学习了,他们是否为专业学习做了充分准备?

  安滨:在大学一年级,我们通过上述的核心课程,打造学生最为关键性的坚实基础和素养,为他们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知识与能力范围是没有边界的,我们需要学生具有通变和转化的能力,这也是我常常告诫学生的。就如同我们掌握了数、理、化、文的知识后,我们就能应对各种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同时,我们要看到这一点:对于人的培养不能急功近利,具有个性化的艺术生命是慢慢生长的。他们需要在掌握了较好的基础能力与素养的前提下,更加深入地研究专业媒材与技能,特别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思考和兴趣点,建立个人的艺术态度并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创作主题,然后在这个领域慢慢地生长。 

  目前的基础教学共通基础学习内容,同时没有确定具体专业方向,这就使大一学生在基础部必须认真学习各门专业课程,广泛接触各个学科的知识。在没有确定上端的专业时,由于基础面较宽,这又使他们要主动熟悉和了解这些专业,为自己今后的专业定位做一些思想准备及各类相关学科信息资料的收集。

  这样,学生二年级进入所选择的系科专业后,在选择专业方向时,就能很快进入深入研究和学习阶段,就不会感觉陌生,或者出现“怎么和当初想的不一样”而无所适从。

  选择导师的工作室教学方式,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有了。如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有李桦工作室、黄永玉工作室、古元工作室等。那时以某位艺术家领衔的工作室在不少院校出现过。目前,中国美术学院是以学科研究方向设定工作室,比如版画系有民族性版画工作室、复合性版画工作室,油画系有具象表现绘画研究工作室、历史与主题性绘画研究工作室等。这些都为学生的艺术追求和个性化艺术生命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土壤。

  记者:专业基础部这个课程模块的设立到现在已实行八九年了,有没有发现一些问题?

  安滨:现在学校招生的名额比我们80年代初入学要多很多,过去高等美术院校很难考,因为招生名额很少,院校也不多。很多都是多年的“老考生”方能有机会入学。现在高考中参加艺术高考的比例较以前大幅度攀升,而且应届的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事实上在全国各省市的高中,为使高考入学率提升,很多高中会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应试教学。把绘画入门要求、考核内容、评定标准,以及几个“要点”都列了出来,从而建立了一套高考应试套路。它是大规模的、速成的。这些应试的训练是某种技术训练的反复重复。据说有的学习班某些考生就反复临摹一张画。所以,这种情况使得很多学生入学以后,艺术素质的底子就十分薄弱,还会形成很难改正的“习气”。我们在教学中就遇到这样的情况,入学时参加人物头像考试的,结果画石膏就不会画了,说 “我没有学过。”所以,基础教学在面对这一部分学生的教学中就显得很累。因而,我们根据学生艺术知识和素养比较欠缺的实际情况,每一门课的主讲老师会给学生做PPT的讲座。展示和讲解大量的东西方经典绘画作品,任课老师通过教学过程中做小班讲座,使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能力迅速提升。

  从总体而言,我们的基础教学打造了跨系科的共用基础教育,调整和完善了原有的课程结构,对加强学生宽厚的基础知识与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我们还需要不懈地努力,完善基础教学的内容和质量。我们在造型类和设计类的课程群中,对于学生而言还有一个知识与能力的共享空间,这些贯通的方式和方法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建设。

 


交流热线:87200059/87164622
团委微博:http://t.qq.com/y11caa

微信号:caa87200059

友情链接: 中国青年报 | 共青团浙江省委网站 | 中国美术学院网 | 中国美院学工网 | 浙江大学团委 | 中国共青团中央 | 美术报 | 中国文化报 | 东方早报 | 团委网站登录 | 浙江省教育厅 | 中央美术学院 | 广州美术学院 | 西安美术学院 | 四川美术学院 | 鲁迅美术学院 | 湖北美术学院 |

中国美术学院版权所有,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来浏览本网站 你是第 位访问者
Copyright ◎2010 China Academy Of art 浙ICP备050145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