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理论学习

从海外看“中国形象”的塑造

发布时间: 2011-03-05

 

从海外看“中国形象”的塑造

■宋晓霞(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首批赴海外研修美术家)

 

  从海外看“中国形象”的塑造,包含了两个主要的研究题域。

  其一,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对此,我们需要深刻地理解西方文明内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深入地了解世界对中国的印象,以及这种印象的来源及其文化逻辑。

  其二、在今天的世界格局下,我们如何自主地塑造“中国形象”。

  在中国作为新崛起的世界经济大国的关键点上,以全球的眼光重塑“中国形象”,其实是如何在全球图景中重新定义“中国”的问题,也是在当代世界中,重新创造自己的文化身份和位置。

  重新认识中国

  “中国”是联合国上百个国家中的一个“国家”,但它在根本上又是一大文明母体。“中国”是一整套古老的但是至今活着的文明形态,它是由很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和文化组成的文化集合体,“多元一体,合而不同”。

  “中国”不仅仅指中国的社会现实,更是指有待于从中国文化资源中重建和发掘的人文理想,亦即在中华文明中保存的,普遍的人类的想象和创造,这是一大笔在当代可以对它进行创造和收藏的文化和精神财富。它们能够打破强权对于“国”与“世界”的想象分野,它们和人类的其他文化精神财富一样,具有恒久的价值。因此,中华文明才具有助力当代中国发展的巨大能量。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看作中国与其他各“国”之间的关系,而应是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关系。

  西方文化中的“中国形象”

  西方文化中的“中国形象”可能是对现实中国的某种认识,或是对中西关系的焦虑或期望;也可能与中国无关,而是西方文化自我认同的隐喻和表述。作为一种知识或想象体系,“中国形象”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生成和传播,首先,他们所拥有的经验世界、知识体系、价值参照、认知方式和伦理取向,决定其观看、塑造“中国形象”的立场、观点、态度和价值判断。其次,与西方当代社会的基础相关,包括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和文化实力。第三,“中国形象”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生成和传播,也与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有关。通过研究“形象”生成的意义和结构原则,我们可以探究他们在什么知识领域或世界观念秩序中塑造“中国形象”?他们与中国构成了哪种和什么样想象的文化关系?他们如何在“中国形象”中确认自身的文化身份?

  同时,由西方现代想象构筑的“中国形象”,通过中国现代思想转换成现代中国反思历史、改造现实、憧憬未来的思想视域和问题框架。在这种情况下,对于 “中国形象”所寄托的不同意义的想象,需要进行反译和转译,才能构成讨论的前提。这里的反译和转译不是为了在中国语境中寻找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的对应物,而是寻找非对应的关联事物,发现两者重叠交错而又互不相同的关系。

  自主地塑造“中国形象”

  在当代国际交往中,话语权的取得不但依赖一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更取决于文化的创造力、精神的感召力和思想的认同感。全球化不意味着消解所有历史文明之间的差异,反而更突出了不同的“文明属性”,各文明的潜力和文化创造力成为当今国力竞争的软实力。

  近年来由海外主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展的数量已超过古代艺术展,说明中国当代艺术正以其所蕴含的当代中国的巨大能量,在国际文化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海外以收藏西方艺术为主的现当代美术馆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展,其参照系是附着了西方思想观念的历史地形图,同中国当前的社会变化虽有错综复杂的关系,却没有直接的关系。不能让人看到中国当代艺术由古及今的变化,终将丧失中国文化主体,只能在西方当代艺术体系中给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寻找坐标。“熔铸中国气派,塑造国家形象”——从国际交往的角度来看,就是以当代意识自觉地提炼和塑造中国文化的精神感召力和认同感,从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中自主地发展出新的文化方式,以艺术为媒介在当代世界创造“中国形象”。

 

交流热线:87200059/87164622
团委微博:http://t.qq.com/y11caa

微信号:caa87200059

友情链接: 中国青年报 | 共青团浙江省委网站 | 中国美术学院网 | 中国美院学工网 | 浙江大学团委 | 中国共青团中央 | 美术报 | 中国文化报 | 东方早报 | 团委网站登录 | 浙江省教育厅 | 中央美术学院 | 广州美术学院 | 西安美术学院 | 四川美术学院 | 鲁迅美术学院 | 湖北美术学院 |

中国美术学院版权所有,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来浏览本网站 你是第 位访问者
Copyright ◎2010 China Academy Of art 浙ICP备050145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