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报记者 朱永安 编者按:“三馆”免费开放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惠民政策,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事实上,对于国内方兴未艾的美术馆事业而言,免费正是一个助推剂。因为提升展览质量、完善服务功能,吸引公众走进美术馆,进而实现社会审美教育、推动社会文化建设,一直都是美术馆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部作为美术馆的行业主管部门,一直在积极寻求有效的手段,力争使美术馆全面、健康地发展。文化部于2010年开始逐步实施的“全国美术馆发展扶持计划”,以及历经3年圆满完成的首次全国重点美术馆评估工作,推动了美术馆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为全面提高美术馆的建设管理水平和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奠定了基础。 免费开放给各级各类美术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免费”带来的经费、管理成本等问题外,人们更为担心的是美术馆的展览质量和公共服务能力能否不断提升。事实上,无论免费与否,提升展览质量,完善服务功能,吸引公众走进美术馆、热爱美术馆,进而实现美术馆推动社会文化建设的功能,一直都是美术馆建设的重要内容。 2010年,文化部首次推出了全国美术馆发展扶持计划,对于入选该计划的项目,将予以奖励性扶持。其中的美术馆年度学术研究和优秀公共推广项目,共有近20个美术馆入选,重点强调了组织策划的展览推广、观众拓展、公共教育、社会合作等多种形式的综合性的公共推广活动,能够体现美术馆较高的全方位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并取得较为显著的社会影响和成效。 美术馆要真正成为与 社会对接的文化平台 美术馆的特点之一是展陈形式更具个性、展品的时代气息更为浓烈,因此也更容易与社会中的文化潮流、热点紧密结合,更便于成为引导社会风气、推动社会发展的公共文化平台。 在2010年度优秀公共推广项目中,中国美术馆的“不负丹青——吴冠中纪念特展暨系列公共推广活动”便是一个发挥美术馆平台作用的例子。2010年6月,著名艺术家吴冠中去世,在各界纷纷缅怀艺术家的同时,如何培养大师、如何向大师学习等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中国美术馆抓住社会追思和纪念吴冠中的契机,及时推出了“不负丹青——吴冠中纪念特展”,利用馆藏作品的资源优势,让吴冠中的艺术成就为公众所认知,并将其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艺术精神向广大公众予以宣传。通过营造缅怀艺术大师的现场氛围,不仅使艺术家的个体创造进入了公共领域,也让中国美术馆变成了社会各界缅怀大师精神的重要文化场所。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的获奖项目则是抓住“国际残疾人日”这一特殊的日子,适时推出了公益展览活动——“国际残疾人日·陕西残障儿童书画展”。通过向喜欢绘画的残疾儿童邀约作品,最终展出了残障儿童绘画、书法、手工艺作品100余件。该馆还结合展览设立了爱心收藏和爱心捐赠处,吸引了大批市民的积极参与。在全社会关注残障人士的特殊日子,凭借美术馆这一公益舞台,既为特殊群体送去温暖,同时也通过艺术的媒介与广大市民展开互动,发挥了美术馆的桥梁作用。 文化义工是广东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的一个响亮名片,而在美术馆这一文化义工的聚集平台上,通过发展和培养热爱美术、乐于为美术事业奉献的文化义工队伍,让他们参与美术馆的具体工作,在将艺术知识传递给观众的同时,既解决了美术馆自身人手不足的问题,也提升了美术馆在本土的社会影响力,并且对整个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产生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推动了深圳本土的社会文化发展,最终取得了多赢的效果。 明确服务人群,发挥美育功效 一家美术馆到底可以发挥多大社会影响也许是一个难以量化的问题,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各级各类美术馆,发挥馆藏优势,明确服务对象,服务好本土文化建设,却是切实可行的途径。 广东美术馆的公共服务项目就在少年儿童群体艺术教育创新上显得十分突出。他们推出的“聆听——成长体验课堂”大胆涉及了“生死、时间、性别、金钱”四个让成人都觉得沉重的主题。通过老师抛出一条条线索,孩子们根据线索创造作品,并从中寻找自己的答案,把所有抽象的概念和描述转换为切身的实地体验,经由这些深入的情绪体验触动他们对生命和存在的感知和思考。深刻的认知引领和鲜活的引导形式让美术馆成为了艺术教育的创新基地。 江苏常熟美术馆的“走进高校——庞薰琹中国传统图案展”突出该馆特色,选取庞薰琹先生以中国古代传统纹样为题材而创作的代表作品走进当地高校,取得了良好的反响。而值得一提的是,为鼓励学生参与美术馆举办的各项活动,常熟美术馆与高校合作,通过办理一张学生卡,积累参与次数换取学分的形式,形成了美术馆与高校教育相结合的全新推广模式。 同样是地方性的小型美术馆,山东省日照市美术馆的公共服务项目办得也是有声有色。日照农民画多以表现农村、海上民风民俗为主,原生态生活气息浓郁,韵味独特。把日照农民画作为一种乡土教材带进美术课堂,是日照市美术馆积极推广的服务项目。美术馆除编写了《日照现代民间绘画》校本教程外,目前已累计培训中小学美术教师近150人次。在日照市美术馆的指导下,日照农民画作为美术教育内容已在日照市实验小学、日照市北京路中学和日照市岚山区的部分中小学实施。美术馆传承本土文化和服务本土观众的公共价值得到了充分发挥。 形成公共服务的品牌意识 要让公众享受美术馆、热爱美术馆,靠的是展览的学术质量和艺术吸引力。然而,举办一次好展览容易,却难保次次都办好展览。因此,在观众可以选择各种文化消费的今天,美术馆的品牌意识显得十分重要。简言之,观众到底“认不认”自己举办的活动,是由美术馆自己多年的声誉积累和品牌建设来决定。 湖北美术馆作为建立时间不长的美术馆,在品牌建设上可谓煞费苦心。“2010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及相关公共教育推广活动便是该馆打造品牌的一个典型案例。围绕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项目,湖北美术馆积极寻找推广门路,最终选择与移动通信公司合作,通过专题手机报、手机专题彩铃、短信参与投票、奖励手机和话费等形式推广传统漆艺知识和展览作品,吸引了大批市民的参与。而在展览宣传上,他们尝试突破传统的媒体宣传形式,在当地公共汽车车体上以喷绘广告的形式向市民介绍展览情况,既拓展了美术馆的展示空间,更是对该馆影响力的提升。 在北京要看齐白石的作品,去哪里?答案是北京画院美术馆。该馆立足画院机构,发挥画院学术和馆藏优势,不仅有齐白石艺术的长期陈列,而且围绕齐白石艺术的推广,着力打造本馆的学术形象和公益形象。2010年他们自主策划的“真有天然之趣——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以及先后5次举办的“齐白石艺术研究系列讲座”和“打开艺术之门”小画家夏令营主题教育活动等公共推广项目获得了广泛好评。展览及系列活动让更多的观众走进了齐白石大师的艺术世界、体验了中国画的魅力,将欣赏、观察、感悟、体验和动手相结合,美术馆自身的优势得到了突出,品牌和声誉也随之得到了提升。 回望2010年度的美术馆优秀公共推广项目,可以感受到,各美术馆因地域、体量、历史、收藏以及经费等因素而形成了不同视野和不同特征,但是,创新意识与服务意识是美术馆建设中正在不断加强的内容。“用心服务”,不是一句口号,甚至也不只是一种主观的意愿,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工作。 对于中国的美术馆事业而言,虽然专业能力的提升任重道远,但只要“用心”,就会收获观众的积极回应和美术馆整体面貌的持续变化。因此,可以说,免费开放是全国美术馆向前发展的一个节点,但肯定不是终点。改变被动接展、简单呈现作品的状态,加大研究力度,拿出实在、“漂亮”的展览,推出有价值的艺术活动来吸引公众,将是各美术馆必须长期修炼的功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