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类似争论早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就隐约显现,这次网络上的争论之所以比此前更为激烈,原因之一是一位已抵日本的记者在微博中提到,因为购买困难而吃了派发给灾民的食物,而其家人留言嘱咐其回国时代购物品,网络舆论认为这样的记者去灾区前线采访纯属“添乱”。原因之二是一位在日本媒体供职的中国人发了一条微博提醒国内同仁,“日本资讯发达信息四通八达,能不来日本采访就别来了”、“请派出懂日语的记者,千万别指望中国留学生或者在日华人热情提供帮助,他们都有自己忙碌的事”。该微博又将此番争论引向了高潮,一时之间,在很多年轻网民的眼里,前往灾区前线采访的记者,似乎不再是“信息知情权”的发布者,而是灾区“添乱者”。
老实说,对于这样的争论,最初我也持游移不定的态度。日本发生的这次地震,乃至引发的核电站爆炸危险,日本传媒关于此类信息的报道及时、实时、全面。NHK还轮流使用日语、英语、汉语、韩语等五种语言,发布信息。在信息共享时代,国内媒体还有必要派出记者前往灾区采访吗?不懂日语的国内记者,能否采访到具有核心价值的新闻?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是不是所有的新闻都还必须追求“现场感”?这些疑问与“记者前往灾区前线采访纯属添乱”看似无关,但可以肯定,那些认为“记者去添乱”的论调背后,一定隐含着这些疑问。
有意思的是,与内地媒体记者前往日本震区采访遭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闾丘露薇同样不懂日语,自身安全防护设备与供给也不完全充分,当她在微博上公布了前往日本震区采访的消息后,留言和评论里多是祝福的话。这样的对比,某种程度上为“记者添乱论”提供了反证。
网民之所以祝福闾丘露薇,一方面是因为受众相信她采访的新闻质量,另一方面还表明,无论日本媒体对于日本地震的报道如何全面,我们还是希望看到“自己”的视角。对于重大新闻的报道,比如日本地震,地震中的伤亡人数,核电站爆炸所引发的危险等等,固然都是核心信息,但媒体受众不同,决定了媒体选择信息的视角也将有所不同。除了伤亡人数、核电站爆炸之外,国内媒体派记者前往一线采访,可能会更关注在日华人的受灾情况与救助情况。这些信息不是日本大地震的信息核心,可对国人而言,它们无疑是重要的。如果没有国内媒体前去采访,国人获取这些信息的渠道就会闭塞很多。现在固然也是自媒体时代,人人可以通过网络工具发布信息,但泡网的群体里还是以年轻人居多,况且,信息的权威性也有待证明。所以,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还离不开传统媒体和记者。
从这个角度看,记者出现在重大新闻的报道现场,其使命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而有所动摇和改变。所以,大可不必质疑派记者前往灾区一线采访是“媒体虚荣的表现”。至于记者是否懂日语或者是否添乱等,这些讨论都应该建立在“我在现场”的基础认知之上。当然,既然“我在现场”,记者就应该表现出应有的职业素养,满足公众的信息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