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灵感来自美感
发布时间: 2011-04-01
3月31日晚,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出现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红色立领毛衣衬托着他目光炯炯的头部,宛若一把火炬,点燃了浙大学子的热情。500个座位的会场,近千位学生挤在这里翘首聆听。
这晚,浙大副校长罗卫东为余光中先生佩戴了浙大校徽,并颁发客座教授聘书。余先生把聘书高高举过头顶:“我感到非常荣幸,我甚至还有一种幻觉——我是一个浙大人了。”
在120分钟的演讲中,余光中先生以《美感经验之互通》为题,带同学们一起在文学、绘画、雕塑、摄影四度艺术空间中恣意穿梭,探寻灵感。
让万物说话
“落日说黑蟠蟠的松树林背后/那一截断霞是他的签名/从艳红到炫紫/有效期间是黄昏。”这是余光中先生的诗作《山中传奇》,他说,艺术创作,知识、经验和想象是三个条件。“你可以选择你对你有用的知识和经验,用想象贯穿,组合成一个作品。比喻通常要有一点想象力,天南地北,一搭就上。”
余光中为大家解读了这首诗:“落日不会讲话,我派它讲话,这个就是艺术家可以做造物主,让万物为他效劳。我就派落日说,松树林的背后晚霞多么美,这是我签的名。不过这个签名从最鲜艳的红色到快要烧完的紫色,你们欣赏晚霞还要注意时间,它的有效期限,是黄昏。我把人间事跟大自然发生的现象结合起来,一表一里,这样就成为一首诗。”
美感经验的互通
余先生还举了众所周知的《惠崇春江晚景》的例子。“诗里说‘春江水暖鸭先知’,有人跟苏东坡抬杠,为什么是鸭先知,而不是鹅先知呢,你对鹅有偏见吗?”余光中说,其实这是苏东坡的间接经验,不是他的直接经验,他看到的是惠崇的画。“这说明,艺术经验可以互通,画家感受到的美,可以移到诗人的纸上,小说家写的人情世故,可以移到电影导演的镜头面前,很多艺术,舞蹈、雕塑、音乐、绘画、建筑、文学、戏剧都可以互通,如果一个作家会这种互通,他的灵感就会增加很多。”
于是,余光中的诗作中有很多绘画、雕塑的同题作品,梵高的《星光夜》、《向日葵》,还有西安兵马俑。讲座中,余光中让这些同题作品并列呈现,为同学们解说,美感经验是如何互通的。《荷兰吊桥》借画咏叹梵高一生,当朗诵到“举起的不是画笔,而是手枪——”余先生手一扬,临时补上了枪声“砰!”……朗诵到《秦俑》那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他忽然用古调唱起,仿佛回到了诗经的时代。每一次抑扬,每一句诗都引来现场阵阵掌声和感动。
新娘也在这头
因为这美感的互通,余光中的诗,当然也成了为其他的艺术形式的灵感。余光中说,那首人人会背的《乡愁》,就被谱成过不同的曲子,王洛宾也为它谱过曲。还有人谱了苏州评弹。现场,应大家的一致要求,余先生深情地为大家朗诵了这首40多年前的诗作。朗诵完毕,他接着说,今天,“情况有异,我跟我的妻子一起来了,所以现在,我在这头,新娘也在这头。”他抬起手,指向在席间笑开了的妻子。
这天,余光中携妻子一起来到杭州,游览了春光明媚的西湖,“这次我带着我的妻子一同来,对她来说是来寻根,对我来说是温馨之旅。岳父曾经在浙江大学做过教授,做过园艺系的主任。”
(周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