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崎骏在字里行间对大人包括他自己在内提出了毫不客气的批评,这跟他谈到孩子的时候那种柔软爱护形成了鲜明对比……不管怎样,《折返点》值得一读,如果你对宫崎骏的作品感兴趣,想知道他对他作品里的两大主角——孩子与大自然——有什么看法。
《折返点1997 ~ 2008》 [日]宫崎骏著 黄颖凡译
台湾东贩出版社 2010年11月出版
《岁月的童话》剧照
在看宫崎骏文集《折返点:1997-2008》以前,我并不知道,他会以父母的身份,触及我作为孩子一直在想的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是,为什么要生孩子,是因为你感到如此幸福,一个人——呃,不,通常情况是两个人——已经享受不完,于是想要多带一个人来这世上与你分享么?
从孩子的角度看,这可能是最公道的理由,关于为什么要把他们带到这世上来。
不要说这是人生一个必经阶段,只有经过这个阶段,你的人生才得以完整,有完整的经历——就像一个陌生出租车司机对我说的那样,只有这样你才会有作为一个女人的完整人生——我只在意,你在决定要一个孩子的时候,是不是只想到你自己,没有想过你的孩子,没有想过你的孩子会不会喜欢这世界,会不会在这世上感到幸福。
有人说,父母只是给孩子一个机会,如果不把孩子生下来,孩子甚至没有机会判断,自己是不是喜欢这世界,能不能找到幸福。
然而,若说这是给孩子一个机会,就意味着孩子必须拥有足够大的选择余地,在你决定把他们带来以后,他们可以决定自己是不是留下,要不要离开,什么时候离开。偏偏我们这个社会还没有形成一个足够宽松的环境,在一个人选择主动放弃生命的时候,能够给予足够的理解,就像听说一个人决定要生孩子,我们会认为那完全是当事人自己的选择,跟别人毫无关系。
对于这个问题,在《折返点》以前,我看到的最难忘的回答,来自王朔的《致女儿书》。
“人家讲,当了父母才知道做父母的不容易,我是有了你才知道孩子的更不容易和无可选择……我跟人说过,没想到生一个孩子这么好玩。相形之下,养你所花的金钱微不足道。所以咱们俩要有账,开始就是我欠你。”这是《致女儿书》里的句子。
仍然记得当我看到这里,内心里的第一反应就是,为什么自己的父母没能这样回答,假如他们也会这样回答,我大概无以回应。
不是么?我之所以会问这么一个问题,就是因为自己一直非常怀疑,我们这一代人也就是所谓七〇后的父母,大概不会有很多人认为1970年代是那样一个无比幸福,自己享受不完,以至于要多带一个人来分享的环境吧?而只要父母承认自己不是要带孩子来享福的,自己对孩子是有所亏欠的,从一开始就欠了,那么,我除了证实自己的怀疑,还能怎样?毕竟人一旦被带到这世上就再没有回头的路,难不成要他们赔么?怎么赔……
但我的父母没有这样回答,他们只是笑而不语。
现在,面对《折返点》,我惊奇地发现,这并非只有我才会遇到的经历,远在日本的宫崎骏也非常熟悉。
比如,他这样写道:孩子们问大人,“为什么要活着呢?”他们在问,“为什么我要出生在这样的时代?”“为什么我会被生下来?”但大人所给的答案却是,“说这种话有害无益”,又或是“这样做比较好”,也就是说根本就没有答案。老实说,换作是我被问及,大概也会伤脑筋好一会儿吧。因为我也没有明确的答案。不过,大人若不停止以得失来衡量一切的话,大概就永远不会有说服力吧。
——原来,不管在这里还是那里,不仅孩子可能是相似的,会有人想到要问一个相似的问题,大人也一样,会有人报以相似的反应。
实际上,纵观《折返点》,最吸引我的就是作者关于大人可以怎样与孩子相处,在他看来教育可以怎样进行改革的内容。这大概也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结果,因为宫崎骏在字里行间对大人包括他自己在内提出了毫不客气的批评,这跟他谈到孩子的时候那种柔软爱护形成了鲜明对比。
比如,他说他想要的幼儿园不是教孩子们学写字、认字的地方,“居然在幼儿园阶段就教写字,假如这是文部省所做的决定,那我觉得文部省干脆废掉算了”,问题是,假如真有符合他要求的幼儿园,孩子从这样的幼儿园毕业,进入现在随处可见的小学,恐怕会在二年级左右就被贴上差劲、无可救药的标签,“我记得以前是在五年级左右才被贴标签,现在好像提早了”。
贴标签,五年级,这两个关键词让我想到他的一部动画作品,叫做《岁月的童话》,可能不是他最有名的作品,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不逊色于其他更畅销的作品。
《岁月的童话》说的是东京一个白领女生决定到乡下亲戚家度假,却意外地想起自己在小学五年级的种种,包括被贴标签:因为一直学不会分数而被认为脑子笨,妈妈和姐姐甚至在她背后担心她是不是很小的时候摔了一跤而摔坏了脑子,完全无视她的作文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宣读,并且鼓励她参加作文比赛这一事实,哪怕数学不及格和作文拿高分是同一天在课堂上发生的……基本上,五年级的她过得并不开心,如今,多年以后,这段记忆跟她不期而遇,一起来到乡下,她因此马上就要在过去与现实交织之间展开一段心灵成长或者说寻找自我的故事。
不过,所谓寻找自我,恐怕也是说得容易做起来很难吧;即使是创作了这么多正向而有着光明结局的作品的宫崎骏,内心里也不是很有把握,自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这样写道:明明是个偶尔会陷入失控的危险境地的人,却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压抑住这部分,因而甚至被认为是个“好人”。这和我的真面目是不一样的。尽管如此,我其实并不十分了解自己是个怎样的人,但可以确定的是,我的内心似乎住着一个我所不知道的“宫崎骏”……
这多少有点出人意料,因为单从他的作品来看,他就是一个“好人”,却也恰恰说明,他跟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可能差不多,只要仍然活着,那么对自我的了解就仍在进行,远远没有结束。
就像他也会听到孩子在问,“为什么我要出生在这样的时代”,就像《岁月的童话》的女主角,多年以后一边发现并承认自己小时候如何装出一副好孩子的模样,伤了同学的心;一边痛哭,对曾经这样做的自己表示非常讨厌。
还不止这样。
他会说,“现在的小孩很辛苦,而大人却只会一味地教小孩要怀抱希望勇敢地活下去。其实若问人类的前途是否光明,我想绝大多数的大人都会觉得人类前途是不乐观的,那又怎能光是要求小孩要怀抱希望呢。”
这时候,你会怎么想,他是一个乐观的人么?
不管怎样,《折返点》值得一读,如果你对宫崎骏的作品感兴趣,想知道他对他作品里的两大主角——孩子与大自然——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