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倒认为:版画活动不必求多,而应求新、求精、求深、求效应的最大化。近年我国的美术展览不是太少,而是过多,有的美术馆一年做几十个展览,像走马灯一样,还未来得及参观便撤展了,造成资源浪费。今年的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结束后选出部分作品巡展,浙江美术馆的“鲁迅的面容”纪念性特展展期为31天,都应该提倡。记得2003年伦敦大英图书馆举办的“中国现代版画展”展期几个月,其布展观念之新,特制展柜与作品装裱之精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们版画年的一些有质量的活动似乎也应该以加长展期、异地巡展等方式,实现效应的延伸与扩张。另外应强化品牌意识,在目前版画展的格局及版画论坛的结构中,精心打造几个或国际或全国的文化品牌,这对树立中国版画的国家形象,拉动版画向高新发展都意义非凡。
其实,版画年反映出的版画盛况不自今日始,其中的有些展览是历年持续着的常规展,其展览体现出的最新水准亦是版画多年来稳步提升积淀的结果。所以近些年版画的发展态势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陷入困境、滑入低谷。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版画的裂变打破了原来封闭的、单一的系统,形成了多维的、开放的格局。其自身的繁杂与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使对各类版画理解、评判上的分歧增多,误读在所难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滑坡说”、“边缘说”与“传统背离说”。
认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版画与80年代比在滑坡,甚至滑向低谷,有人惊呼:“版画有被挤出三大画种的危险!”事实上也真有综合美展把版画并列于小画种中,这都基于对版画状态与趋向的误读与错判。如果把历年的全国版画展进行比较,谁都得承认其水准质量整体上是在稳步攀升,不光丝网版画、铜版、石版画随着工具、材料的改善与技艺的丰富提高,已由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相对粗糙而趋于精良,而且传统的木板画亦在高难技艺的把控中走向精致。其稳步攀升还不仅体现在技艺与制作上,版画的意蕴层面亦由肤浅走向深邃,在社会及文化问题的关注中,作品的精神文化内涵得以丰富与深化,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当然较之上世纪80年代的鼎盛期,版画队伍的规模缩小,活动减少。主要是由于随着经济体制转轨,一些业余版画作者、群体的创作及活动或停止或锐减,而社会上的专业版画家仍坚持创作,特别是随着院校的扩招,学院版画教师队伍的规模反而在扩大,尤其是版画专业研究生的扩招与相继毕业,更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着版画梯队,而使版画外溢着一种鲜活力。就版画活动而言,常规性的全国版画展览仍按期举办,并增加了许多学术性展事与研讨会,特别是近年国际版画展相继在青岛、北京、深圳、观澜、昆明等地举办,更使中国版画在国际上拥有了话语权,同时也扩大了版画的国际交流与影响。所以无论从作品的水准还是版画活动的学术质量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等方面看,都不应用“滑坡”来界定版画的状态与趋势。
至于“边缘说”也只是隐含着的一种担忧与不切实际的误读。因为到目前为止版画不仅没有被边缘化,而且仍居主流美术之中,其他任何小画种尚无法取代其第三的位置,这只需了解近几届全国美展中的版画展情况便可了然。有一种看法认为版画缺少对当代艺术的介入,被当代艺术边缘化。其实从徐冰的《析世鉴》到今年第三届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的外围展,这期间还有版画家以版画元素从事装置艺术创作,更何况当代艺术本身在我国就没有处于主流的位置。而版画切入当代、关注当代的社会问题,还是应以每位画家愿意与能够采取的个性化方式,这样才不会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使版画保持多维的开放的取向与形态。
那么近些年出现的个性彰显的多元格局,特别是一些重个体感受、重自我表现的版画是否背离了新兴版画的传统?客观地讲有继承、有拓展,亦有背离。如果能够以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就不应对其误解与指责。试想能要求现在的版画家去重复表现或采取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版画的题材与表达方式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使命,一代人要做好一代人的事情。新兴版画的先驱们以对救亡图存、反内战、争民主的政治现代性的认同,完成了他们的文化使命与社会责任,以对外国现代版画的借鉴,实现了由中国传统的复制版画向现代的创作版画的形态转换,他们的艺术实践体现着一种开拓精神与彼时的先锋品质,这同样需要继承。继承是为了超越与拓变,拓变就必然有背离。通过继承、拓变与超越,把中国版画推向高新的阶段是时代赋予年轻版画家的使命。而这使命的真正完成则不仅需要有一种责任感,还同样需要前辈版画家的那种开拓精神,那种甚至为新兴木刻而献身的精神。这应该成为我们纪念新兴木刻运动80周年的认同点,应该成为我们实现版画高新目标的动力与起点。
当然,肯定版画的发展态势不是说版画不存在问题,各画种有各画种的问题。版画除个别的具体问题外,有两点应予重视:一个是就创作而言,整体水平在稳步提升,但力作缺失。第11届全国美展版画评选金奖空缺,既说明了评委的高要求,又说明缺少顶尖作品。每届全国版画展评审时,刚进评选现场,整齐的版画令人惊喜,评委们会不约而同地感受到比上一届又有发展,但当最后评奖时,越仔细审视越觉得缺少有份量有力度的惊人之作,这几乎成为所有评委们的共识。我感到转型后的版画两头不到位,既没产生原来那样反映生活的经典之作,又创作不出有份量有深度的现代力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精力投入不足。社会的浮躁使画家不像原来那样能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像过去那样为一个展览花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时间创作一幅版画的情况已少之又少。所以克服浮躁心理,增强精品意识,尤为重要。另外提高版画展评奖的权威性、公平性,提高获奖作品奖金的额度等,亦是吸引画家增多精力投入的有效措施。另一个问题是艺术市场,这个议论了多年的话题,肯定是制约版画发展的一个瓶颈。如果说边缘化恰是在艺术市场中版画处于边缘,这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些版画家创作的积极性,并诱使某些版画家精力转移,移向畅销的画种。所以有关部门如观澜原创版画产业基地等采取措施,想办法打开版画艺术市场。但客观地讲,想在近年解决这一问题只是一种奢望,而且即使版画市场好转,也无法或不应与国画、油画攀比,因为价格根本就没有可比性。而从另一方面看,因版画市场不佳,而使版画家无需追随市场,也不必进行商业炒作。因此连国画、油画或理论界的有些专家也认为还是版画最纯粹。
如果从版画既摆脱了过去政治功利的困扰,又未更多地经受商品大潮的侵蚀,在深化语境和精纯技艺中进入了多向的稳定发展期的角度看,这种状态纯粹说是基本符合版画实际并值得珍视的。当然若能突破其问题的局限,在精品力作的打造中使版画的艺术价值与商品价格双双走高,是否会使版画的发展进入更佳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