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理论学习

煽情退场,回归专业有序的救援

发布时间: 2013-04-25

    灾难当前,民众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看到需要救援的信息就转发,即使只是千里之外的默默关注,也是一种力量。这种全民的凝聚力,对一个社会应对灾难不可或缺。而媒体在汇聚这种凝聚力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灾难现场的报道,让公众的心与受灾者在一起;后方的打气,让身在一线的救援者感到了力量;在爱的召唤下,社会爱心涌向需要的地方。

    灾难会自然催生出社会一种众志成城的情感氛围,灾难越大,这种凝聚力也越大,悲壮的情怀会使人们站到一起去感受彼此的温度;而且,灾难之初,为灾害所震撼而感到无力的人们,也需要情感的表达去寻找一种力量支撑。很多时候并不是灾难中的人需要这种情感支撑,而是远在千里之外的人,借助这种表达来释放自己的焦虑。

    这就是灾难之下媒体“煽情”的社会心理基础。其实也不算是“煽”,更多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和人类对灾难的应激反应。即使有一定程度的煽情,也是救援的精神需要。这不是中国特有,每个社会面临灾难的时候,国家和社会都会本能地被动员起来,媒体会表现并推动这种情感凝聚。不过,随着抗震救灾进入新的阶段,煽情就该退场,从而回归到一种专业有序的救援。

    关于情感表达的适度问题上,一个网友说得非常好,他希望媒体别再煽情了。煽情是艺术家们做的事。成熟的国家和人民做事靠的一定不是激情和眼泪。否则恢复常态之后,人们会显得失落和尴尬。灾难临头,大家做的都是应该做的。灾区不是舞台,不是造明星的地方。媒体应该首先成熟起来,这里最需要传递的应该是灾区人民的声音。

    确实如此,煽情虽然营造了一种有利于救援的情感氛围,但这种情感煽乎得越高,人们越容易失落。这种情感往往是短暂易逝的,激情和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我们在灾难中过度地消费这种激情后不得不问,当激情很快退场的时候,我们拿什么来支撑接下来更加艰巨的救灾和需要耐心的善后,拿什么来在热点转换和习惯性遗忘后让人们继续关注灾区。救援、善后与重建,需要一种真正的情怀。仅靠一时的热情,很容易像潮水一样地奔来,又像潮水一样地离开。

    更重要的是,救援并不是靠煽情搅动起的人海战术和全民动员就可以解决,并不是人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可以看出,当下灾区最缺的不是人,也不是钱,而是调度和秩序。已经不需要的地方却堆满了物资,而最需要的地方反而缺衣缺食缺帐篷。灾区一些地方堆着很多物资,但最缺的物资却一直缺着。有些地方挤满了人,形成了严重的拥堵和过剩。救援只有专业、科学和有序,才能有效。

    还有必要明白一个道理,并不是非要到现场才叫救灾,理性地守望,转求助的微博,捐一份爱心,不转发谣言,甚至仅仅是静默地守在电视前,也都是一种帮助。救援需要能力,需要统一的组织,盲目地凭着一腔热情奔向灾区,对救援并没有帮助,还可能会添乱。这种热情其实是自私的,只是为了寻找一种“我在现场”的存在感,而并没有真正想清楚能为灾区做些什么。

    煽情退场之后,需要更深沉情怀的支撑。无须煽情的支撑而理性地守望,这是一种更成熟的情怀。 

交流热线:87200059/87164622
团委微博:http://t.qq.com/y11caa

微信号:caa87200059

友情链接: 中国青年报 | 共青团浙江省委网站 | 中国美术学院网 | 中国美院学工网 | 浙江大学团委 | 中国共青团中央 | 美术报 | 中国文化报 | 东方早报 | 团委网站登录 | 浙江省教育厅 | 中央美术学院 | 广州美术学院 | 西安美术学院 | 四川美术学院 | 鲁迅美术学院 | 湖北美术学院 |

中国美术学院版权所有,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来浏览本网站 你是第 位访问者
Copyright ◎2010 China Academy Of art 浙ICP备050145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