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其他

纹样大赛记者手札

发布时间: 2010-11-01

转自中国美术学院报
 


    我看见你趴在墙上,我看见你睡在沙发上,我看见你躺在地上,我看见,纹样在微笑……

        2010年国际纹样创意设计大赛在16日逐渐掀起她神秘的面纱。不同于之前任何一次采访工作,这次我不仅是一名小记者,更是一名本专业的学生,我以双重身份见证着这次大赛,这次文化创意的盛典。
        当我们来到纹样大赛展览现场——杭州和平会展中心的展厅时,立刻被眼前一组组精美绝伦的作品迷住了。在美院这两年多,我看过很多次作品展览,而这次展览最大的不同,是见识到了众多不同领域和国度的人是如何做设计,如何表现纹样的。很多国外选手的设计作品令人感动,与其说他们是在表达对于美的追求,更不如说他们是在表达一种对生命的探索,和对设计这份职业的尊重。他们不止展出了自己的作品,还展出了从灵感——设计图——成品的一系列过程,翻看着他们那一些厚厚的手稿,心里不由自主的升起一种尊重。还有更多的国内选手是由专业和业余、个人和团队、师生和职业工作者等各种身份的人群组成,因此展现出了很多不同于美院学生设计的创新思维,很多作品在实用性、艺术性、科技性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众所周知,从很久以前,就有许多前辈开始了对于染织纹样的探索并且未曾停息,这一刻,我看到了这个行业传统和现代激烈地碰撞并迸发出希望的火花。
        在2010国际纹样创意设计大赛系列活动的三天中,印象最深的是“国际创意产业头脑风暴论坛”和纽约帕森学院讲师、意大利POLZMODA设计学院副院长帕特里克·德·穆克主讲的“成为服装设计师的十大规则”讲座。在头脑风暴论坛上,我有一瞬间的恍惚,仿佛看到了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在那个会场里,我就像一个无知孩童一样,认真聆听着众多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创意设计领域的领军人物对“如何发展文创产业”的问题各抒己见,他们分别从教育、设计事业多年的经验出发提出了很多建设性见解。其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柳贯中教授用中国汉字“聽”的结构来阐述的“做设计不仅要用耳朵听,更要用眼睛和心去听”的见解令人印象深刻。还有H&M创意顾问玛格丽特·范·登·博世女士,以其丰富的个人经验与其在H&M工作的经历,让我第一次了解到成为一个国际品牌设计团队所需的素质。而针对“如何看待一个新崛起的中国现代设计现状”的提问,帕特里克·德·穆克教授非常诚恳地表示了他对中国当代设计的肯定和无限的希望,他说道:“在这里,我没有看到国界,感受到的,是一个和谐融洽的艺术之国氛围。”
        在最后一天的2010国际纹样大赛颁奖典礼上,我为许江院长的一番激情发言所感染,更为当天所有获奖选手由衷地感到敬佩和祝福。当看到同学上台领奖的那一刻,我为他们高兴,高兴美院的同学又一次交了一份完满的成绩单。而我也在这一刻告诉自己:一定要抓住今后的每一次机会,我热爱这个事业,有一天我也要在这里证明自己的能力,为美院的辉煌增加我的那一笔色彩。
        这三天的工作虽然忙碌,但是我感到特别充实和满足,我乐于每天能像一个小粉丝一样,和那些望尘莫及的专家们进行一小会交流。同时在整个参与过程中,我更体会到了组织这样一个国际性大型赛事的艰难,中国美术学院染服系的老师们、那些幕后的工作者们,你们辛苦了!那些获奖的选手,你们都是好样的!

(学生记者  唐莹)

交流热线:87200059/87164622
团委微博:http://t.qq.com/y11caa

微信号:caa87200059

友情链接: 中国青年报 | 共青团浙江省委网站 | 中国美术学院网 | 中国美院学工网 | 浙江大学团委 | 中国共青团中央 | 美术报 | 中国文化报 | 东方早报 | 团委网站登录 | 浙江省教育厅 | 中央美术学院 | 广州美术学院 | 西安美术学院 | 四川美术学院 | 鲁迅美术学院 | 湖北美术学院 |

中国美术学院版权所有,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来浏览本网站 你是第 位访问者
Copyright ◎2010 China Academy Of art 浙ICP备050145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