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赞
王赞 灿然黑白间——黄宾虹 墨笔纸本
240cm×180cm 1998
正值扬州小艳疏香最娇软的阳春三月,不在浓芳,而在柳暗花明。4月28日,应扬州市人民政府邀请,我的首次个人画展在扬州展出,这是我离开故乡瘦西湖畔到杭州西子湖畔求学、求艺的一次艺术总结。离开家乡已经二十八年,如今到了知天命之年,白发已经悄悄地爬上了两鬓,时常回忆起儿时的经历,是该归源而知返的时候了。
“知止后返”画展最初的愿望是选择适当的时机和适当的地点展览恰当的作品。本次画展集中地展示我重要时期的一些艺术实践的创作之外还适当地选择了一些二十八年以前我所经历的艺术生活的写生稿,基本上是习作,因而,这些习作增加了不少青少年时期情感青涩的牵连。我渴望的不是表面艺术张扬的激奋,而是内心悠然静谧的叙述,将这些隐隐于心灵深处的情愫连同稚嫩的绘画一同呈现,大型创作犹如壮怀激烈亮相的交响乐,而与之相对应的小幅画作起码是一份清雅幽缓的小夜曲。
我无数次地往返于西湖与瘦西湖之间,细心体味两地的异同,西湖边秋天芳香馥郁的桂花令人陶醉,瘦西湖畔春天杳杳仙姿的琼花望而赏心。当瘦西湖琼花再次盛开的时候,我有一点迫不及待地期盼着亲吻故乡的大地。我知道这次汇报画展选择故乡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扬州是中国历朝历代的文化古城,文化积淀深厚,人文荟萃,尤其是清代扬州的“扬州画派”更是以绘画的成就而名世。将我不成体系的画作在这里展出内心还是有几分忐忑不安,但是,我的家人和父母亲给予我许多的鼓励,朋友也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我自信秉持真诚而朴实的内心向往是没有远离的核心,自己也十分地期待展览的顺利和精彩。相信游子的归来,即便染上羁旅跋涉的疲惫和率性,故乡父老也不会怪罪我的卤莽和风尘。
在杭州生活的这许多年里,艺术的氛围一直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生活,不断地寻求技术精进与发展,却很难止泊于精神的安定之所,更加难以返身于忘境之地。中国水墨画的晕然混成始终品别和纯化暗含功利的杂念,笔墨文采的自然挥洒从而消解固有刻板的定式,如若真能远望于寂然,内在的精神志向才能皈依于品行的淡然。我期盼着有这样的作品出现却无法放弃满足和自信的傲然,寻觅的过程也许能了然平常的心绪,明明知道这些还是不能做到忘我,还能做些什么?平常人而已。
创作的日子往往思索着震撼心魄的情景,笔墨技术的跟进是画家常常苦恼的事情,作品的成功与否显然不是简单的主观想象,只有当这些作品呈现出个人经历发展的时候,其中的生涩与问题才会和取得的成绩一样明显,永远没有绝对的完美,带有几分残缺也许是真实的记录,不是吗?平常事而已。
在我走过的艺术探索道路上,要感谢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尤其是恩师刘国辉先生和学院的领导,是他们不断地教导和提携给予我强大的内心支持,每每有了困难和胆怯都能从他们那里获得精神的力量。我还是要深深地感谢养育和呵护我的父母双亲,是他们无私的培养给予我身心的温暖。还记得父亲在1971年夏天暑假在乡下时我们父子三人踩着水车,仰望天空的星月,讲着您正在编写《江心跳板》的故事:也还记得1975年的冬天母亲跳进刺骨冰河里救助落水儿童的感人事迹,你们高尚的情怀始终是我内心敬仰的殿堂,今生今世都很难报答你们给予我的恩情,自古忠孝两难全。但是我用今天的画展形式,用艺术家特有的文心记录着感恩。我还要感谢中国美术家协会、扬州市人民政府、感谢中国美术学院。
当我面对瘦西湖畔和煦的阳光暖暖铺洒正在发芽的树枝条,当我感受柔柔的春风裹挟着芳草地的清香佛面划过的景象之时,故乡新一茬秀润天成的绿色与我同在。
(作者为我院副院长,本文为作者在展览开幕式上的答谢辞,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