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第57号窟,莫高窟最著名的“美人窟”。中国美院国画系大三学生杨亦舒,和她的几个同学在那幅传说中的《说法图》壁画面前看得心旷神怡。
这个洞窟属于不对普通游客开放的“特窟”。它之所以著名,是因为窟内的一幅壁画上有个“美人菩萨”。在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口中,这个菩萨“美而不媚”:面庞秀丽,眼眉下垂,鼻梁挺直,樱桃小口,面部白里透红。
美院的学生在今年7月的暑期实践中,给敦煌的各个旅游景点提供服务,帮助维持游客的秩序,还给前来敦煌学习游玩的小学生当现场绘画指导。在工作之余,美院学生也被允许参观了大部分普通游客无缘参观的“特窟”。
“我们看到了修复中的洞窟。”杨亦舒说,“敦煌研究院和美国公司合力修复的85窟,里面搭起了观望台,这个原先损毁最严重的洞窟,现在已经把壁画复原得很好了。”
在敦煌研究院的陈列馆里,还有几个完全对外开放、可以任意拍照的“洞窟”。西魏的狩猎壁画,隋朝的佛像,恍如千年前的画师工匠再世、鬼斧神工,连色泽纹理都丝毫不差!这些1:1还原的仿制品,都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的画家们临摹、复制的。
在莫高窟,有一群专门从事敦煌壁画临摹、复制,以及敦煌艺术理论研究的“临摹部落”,他们人数不多,但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一代又一代美术精英在这块条件十分艰苦的荒漠里,与沙尘为伍,与唐朝的飞天、西魏的佛像日夜相对。
“我们都很羡慕美术研究所的老师,他们每天都能和1600年前的艺术家‘亲密接触’。”杨亦舒感慨,“我是学国画的,以前也临摹过永乐宫的壁画,但那是元朝以后的壁画了,真正值得学习的还是唐朝的作品,所以亲眼看到莫高窟的壁画,我们都很激动。但是这里管理很严格,我们只能参观,不能临摹。很多同学都买了老师们临摹的画册用来学习。”
在敦煌,美院大二学生张怡忱专门研究了敦煌和美院校史对比的课题。“第一任所长常书鸿,第二任院长段文杰,著名油画家董希文,他们都曾是中国美院的校友,也是最早从事敦煌壁画临摹的前辈。最近一个从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走出来的美院校友是谢成水老师,在我们出发前,还听了谢老师的讲座。”
当听说记者当面采访了谢成水,张怡忱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你能告诉我他工作中的故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