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其他

今天依然不能绕过的鲁迅 ——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

发布时间: 2011-09-25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今天,我们仍要纪念鲁迅,弘扬鲁迅精神,是因鲁迅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如鲁迅爱憎分明、对人民大众无私奉献的精神,为追求真理“上下求索”的精神,弘扬正气、困难愈大愈加努力的“硬骨头”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要素。

鲁迅从事文学活动的30年,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30年。这段时间发生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古代中国一脚跨进现代。一个多世纪前开始的这个大变局并未结束,许多问题至今仍然是21世纪海内外华人必须面对的基本挑战。鲁迅不能绕过,因为现代30年的文化传统不能绕过。

就文学的经典性来说,鲁迅的地位没有人可以匹敌。“鲁迅先生”四个字不但表明中国读者对他的敬爱,更表明中国读者对他的亲近和熟悉。这四个字的情感与认知的份量,只有鲁迅才当得起。没有哪一个大师经典,像鲁迅的文学那样贴近现当代中国读者的内心。

当我们一个人独处或是当我们感到孤独,鲁迅离我们更近。鲁迅或许并没有为孤独的现代个人提供理想的出路,但他是现代中国以孤独的个人的身份对人类存在的孤独感做出积极思考的最深切的一位。

不能绕过现代30年的传统

不能绕过现代30年,也就不能绕过鲁迅,因为鲁迅是这30年涌现出来的文化上一个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鲁迅的文学活动展开于1907年到1936年,正好30年。他生前曾计划将全部作品辑成《三十年集》出版,这个书名很能帮助读者了解其文学活动的时代意义。

在鲁迅从事文学活动的这30年前后,中国产生了许多文化巨人,如康有为、严复、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蔡元培、胡适、陈独秀等,鲁迅是其中的一位。

中国历史上独特的这30年前后,发生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古代中国一脚跨进现代。一个多世纪前开始的这个大变局并未结束,许多问题至今仍然是21世纪海内外华人必须面对的基本挑战。有人称之为“未完成的现代”,意思是说我们今天仍处于这个现代化进程的延长线上,我们无论怎样探索未来的道路,都无法绕过这个历史阶段。

一般来说,过去发生的一切都对我们有意义。当我们向未来迈进时,过去的一切都无法绕过。但比较而言,我们更无法绕过离我们最近的传统,因为我们自身许多问题就属于这个传统。

不能绕过现代30年,也就不能绕过鲁迅,因为鲁迅是这30年涌现出来的文化上一个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这是鲁迅的第一个不能绕过:他代表了我们当下不能绕过的现代30年的文化传统。

不能绕过离我们最近的大师

鲁迅并非通过社会活动或抽象的理论著作来探讨中国历史上独特的30年所面临的、如今仍然面临的基本问题,而是用文学的方式,也就是用深切的人生经验和情感经验来应对,把这些问题连同他个人的解决方案熔铸为鲜明、生动、饱满的文学形象,让凡具有初等文化修养的国人都能理解。

鲁迅和现代30年涌现的诸多大师们相比,有共性,也有个性。

鲁迅和许多现代文化大师一样,也深刻触及了中国历史上独特的30年所面临的、如今仍然面临的基本问题,比如怎样对待传统、如何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社会结构和深层文化心理的改革、个人的觉醒及其困境和出路。

但鲁迅并非通过社会活动或抽象的理论著作来探讨这些问题,而是用文学的方式,也就是用深切的人生经验和情感经验来应对,把这些问题连同他个人的解决方案熔铸为鲜明、生动、饱满的文学形象,让凡具有初等文化修养的国人都能理解。文学的方式不仅更深刻,也给人以文学所特有的更直观、更强烈、更持久的启迪。这是鲁迅与现代中国其他文化大师最大的不同。

毛泽东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三家”合起来是“文化革命的主将”,其中“文学家”居首位,这个表述很准确。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化的许多贡献最后都落实为文学。蔡元培、胡适、陈独秀这三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起人对鲁迅也有类似的看法。

现代中国文化大师们处理的现代中国的基本问题,至今仍然与我们有关,所以比起几千年历史曾经涌现的无数大师们,现代文化大师离我们更近。

而在现代中国文化大师们中,鲁迅离我们又更近,因为他的文学作品包含更直接、更丰富、更鲜活的生活气息和生命气息,给我们的启示带着更鲜明的形象性、更真实的生命体验、更浓烈的情感冲击,为全民族所熟知,成为全民族喜爱的共同经典。别的大师著作的经典意义局限于社会活动或纯学术范围,鲁迅著作的经典性却具有古人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特点:因为融入我们日常语言和日常生活太深,不知不觉就受其影响。在学术研究或社会活动领域,许多现代文化大师的成就可能不亚于甚至超过鲁迅,但论到著作的经典意义,鲁迅的散文、小说和杂文则首屈一指。

世界文化史上,经典的表现形式千姿百态。在中国现代,也有各种各样的文化经典,但文学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化经典的最高形式。中国现代许多大师,他们的主要贡献可能不是文学创作,但都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使他们走出了相对狭隘的学术和社会活动的领域,为千百万读者所接受。

就文学的经典性来说,鲁迅的地位没有人可以匹敌。“鲁迅先生”四个字不但表明中国读者对他的敬爱,更表明中国读者对他的亲近和熟悉。这四个字的情感与认知的份量,只有鲁迅才当得起。没有哪一个大师经典,像鲁迅的文学那样贴近现当代中国读者的内心。

这是鲁迅的第二个不能绕过:我们不能绕过鲁迅这位在离我们最近的传统中心理上最靠近我们的一位大师。

“不能绕过”之种种实例

鲁迅作品处理“个人与自我”的关系最深切。他主张“睁了眼看”,不仅要“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还要“慢慢地摸出解剖刀来,反而刺进解剖者的心脏”,“从别国里窃得火来,本意却在煮自己的肉”,“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就是说,不但要“睁了眼”看清客观现实,也要“睁了眼”看清主观自我。

说鲁迅是中国现代30年涌现的文化大师中离我们最近的一位,并非单单指时间上“最近”,更指心理上“最近”,近得我们在思考当下中国问题时,总觉得他原来是这样无法绕过。

比如,鲁迅逝世至今70多年,不管谁,只要对现实问题谈得稍微尖锐一些,就容易获得“当代鲁迅”的称号。这说明在我们的集体无意识里,直面人生、大胆地说出真话的良心、勇气和智慧,首推鲁迅。

又比如,鲁迅说当时中国人“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他又说,无论政治结构如何变,最重要的还是“改革国民性”。这两个基本命题,今天不仍然大讲特讲吗?现在“发展是硬道理”,也是世界大势,但生存和温饱在许多地区、许多特定时期,仍然不可偏废。至于“改革国民性”,更是任重而道远。大家已经看到,经济社会背后潜藏着更加本质的文化素质问题。经济可以短时间实现腾飞,文化素质的提高却并不那么容易。当然也有人不同意鲁迅的说法,他们认为首要的还是发展经济和改善体制。体制完善,经济繁荣,国民素质自然而然就会提高。但不管怎样见仁见智,恐怕谁也不敢说我们可以绕过“改革国民性”这个命题,因为就算将来我们的经济足够繁荣了,体制足够完善了,“国民性”或国民素质还是需要进一步提高。

还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讲大国、强国之类的话,却不太容易看到本来的缺点和新发的毛病,与此同时,又习惯于看着外国人的脸色,总希望得到他们的夸奖。这有没有值得警惕的“阿Q精神”呢?

再比如,现在中国要在国际上宣传自己的文化,首先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选出一位象征性标志性的大师做代表,像英国用莎士比亚,德国用歌德,西班牙用塞万提斯,意大利用但丁,俄罗斯用托尔斯泰。中国用谁?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孔子。孔子能代表中国文化吗?我认为很难,在古代就通不过。他可以代表儒家文化,但儒家文化本身也很复杂。孔子以前的儒不同于孔子以后的儒,宋以后的儒不同于宋以前的儒。我们还有道家文化、佛教文化以及其他众多民间信仰,包括先秦的墨家、法家、名家,孔子都无法代表。当然,如果所谓“代表”仅仅是形式上的一个象征,一个标志,姑且让孔子代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也未尝不可,但是从“五四”到今天,中国人批判继承了传统文化,并提出了发展现代中国文化的初步方案,这一百多年来造成的现代中国文化及其未来走向,孔子无论如何没法代表。毛泽东说孔子是古代中国的圣人,鲁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我们有两个圣人。向世界宣传中国文化,是否可以既打孔子牌,也打鲁迅牌?如果只有孔子,没有鲁迅,那样的中国文化,充其量只能是近代以前的中国文化,而不是已经加入世界格局、已经走过一个多世纪现代化道路、至今仍在发展变化的新生的中国文化。

最后要说一点:鲁迅的绕不开,不仅在大家聚在一起思考全民族共同问题时如此,当我们离开这些公共话题,回到家一个人独处时,也是如此。为什么?因为鲁迅作品处理“个人与自我”的关系最深切。鲁迅前期非常强调个性。后期融入集体,但在集体中仍然坚持自我,尊重个性。他主张“睁了眼看”,不仅要“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还要“慢慢地摸出解剖刀来,反而刺进解剖者的心脏”,“从别国里窃得火来,本意却在煮自己的肉”,“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就是说,不但要“睁了眼”看清客观现实,也要“睁了眼”看清主观自我。

现在互联网聚拢了越来越多的人,但恰恰在互联网的大家庭,个人的孤独感更加显明。孤独感有消极面,也有积极面。孤独感让我们意识到个人存在的与众不同,意识到个人存在所应享有的自由和所应承担的责任,但孤独感也让我们意识到个人存在的软弱无助,然我们看到,个人的许多事情,爱与恨,生与死,祸与福,平安与惧怕,充实与空虚,别人都无法代替。不管积极或消极,当我们感到孤独时,鲁迅就离我们更近了。许多外国朋友喜欢鲁迅,首先不是佩服鲁迅对中国问题的思考,而是佩服他对现代人孤独命运的体认。鲁迅或许并没有为孤独的现代个人提供理想的出路,但他是现代中国以孤独的个人的身份对人类存在的孤独感做出积极思考的最深切的一位。鲁迅是具有自我意识与孤独感的读者的好朋友。

2011年9月14日

     郜元宝



 

交流热线:87200059/87164622
团委微博:http://t.qq.com/y11caa

微信号:caa87200059

友情链接: 中国青年报 | 共青团浙江省委网站 | 中国美术学院网 | 中国美院学工网 | 浙江大学团委 | 中国共青团中央 | 美术报 | 中国文化报 | 东方早报 | 团委网站登录 | 浙江省教育厅 | 中央美术学院 | 广州美术学院 | 西安美术学院 | 四川美术学院 | 鲁迅美术学院 | 湖北美术学院 |

中国美术学院版权所有,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来浏览本网站 你是第 位访问者
Copyright ◎2010 China Academy Of art 浙ICP备050145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