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陶瓷器皿,不着一点艳彩,不带一丝匠气。质朴,而不媚俗,透着瓷所特有的静谧。这是古老而年轻的艺术,这是我院陶瓷艺术教育园地结出的硕果。而该专业长期探索的《手工陶瓷器皿设计》课程则为这一硕果输送着必需的养分。去年,由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周武主持,许群、吴昊老师参与的《手工陶瓷器皿设计》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为此学生记者对周武老师进行了专访,了解别样的手工陶瓷艺术……
自由的创作 创作的自由
“我国的陶瓷器皿设计教学仍然偏重于纸面与理论的学习,实训环节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薄弱,而学院式教学往往只注重两端,一端是陶瓷器皿的图纸设计,另一端就是创作,而忽略了中间的制作工艺环节。”谈话的开始,周老师给我们分析了当前教育形势。周老师认为,这中间的“过程”正是这个精品课程申报的最初原因,作为一个优秀的专业设计师,不仅仅需要具备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必须熟练掌握专业的实践技能。认识的偏颇将直接影响学生日后的专业发展和综合素质,学生毕业后往往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谈到这里,周老师感慨着课程开设的紧迫性。因此周老师和他的团队一直要求学生在每一个环节都有自己的体验和探索,尝试通过该课程把设计从纸面中解放出来,淡化固有的惰性思维,改变以往依据图纸进行陶瓷器皿造型立体化的单一模式,强化图纸与实验制作相糅合的设计方法。
周老师对于课程的核心理念做了更详尽的解释。比如在制作过程中,作者虽对材料、工艺有所了解,但创作作品的每一个步骤环节都蕴含着不同的可能性,完成的作品通常和原本的想法会有所区别,会发生一些变异,这些过程和体验对于创作者都是极为重要的。在课程的设想和框架中,明确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设计、完善设计、深化设计,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直接面对材料,进行思考和设计,通过陶瓷器皿泥稿实物制作过程的实验学习,发现设计的乐趣,激活设计的语言,深化对对陶瓷器皿的认知。借助直观、感性的接触,到艺术的升华、审美的体验,来提升陶瓷器皿设计的专业水平,并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寻找陶瓷器皿设计的切入点。学生们也反映这样的教学方式会激发自己更多的灵感,从而真正实现“自由的创作,创作的自由”。基于这种认识,课程才有了今天的成果。
十年探索 渐入佳境
从开设、探索到现在,《手工陶瓷器皿设计》课程走过近十年的岁月。其间,遇到多种困难:上世纪80、90年代,学校没有拉坯机,没有设备,手工拉坯成型课程就无法开展,在教学内容上,前期也一直陷入因循守旧的迷茫中。领导的关心、同事的执着、学生的投入,让这门课程在建设中获得强大动力。经过教学改革和不断的摸索,并通过和西方艺术院校的学术交流,大家的学术视野逐渐开阔起来,课程也随着文化的交流逐渐地充实,并走出了一片新天地。周老师说,他由衷地感谢为课程付出努力的每一位成员,同时也真诚地感谢参与到该课程学习中的学生们,是大家的共同努力和付出成就了这样一门精品课程。
“教”与“学”的融通,该课程改变了以往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淡化了传统的教学中“教”的概念,强化了进入课堂中“学”的理念。课堂上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讨论,营造学生主动求知的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周老师特别希望学生能和老师多做交流,和老师一起去完善这个课程。他认为,师生在年龄上有时会有“代沟”的问题,但是,学习没有“代沟”,艺术也不存在“代沟”。老师当初也是学生,也都有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进步过程。比如,对辘轳车(拉坯机)的操作,大家也是由最初的手足无措,通过慢慢练习到熟练直至驾驭自如的阶段。所以在课程中,老师们提倡师生们共同参与,让学生自己介绍自己的方案,在阶段性的学习环节中让学生阐述自己的体验和困惑,探索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逐渐摸索中推进自己的创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习是“阶梯”式的,上一个“台阶”会平移一段时间,有的时候甚至会下滑,这就是学习的过程,不能急躁,要循序渐进。而在这些过程中,这个课程也渐入佳境。
设计与人文 传承与超越
“真正好的教育是包容的!”在课程建设与传授的过程中,周老师在思考着陶瓷艺术教育的理念。“造图、造物、造境”,他将艺术设计与人文的关怀,传统的继承和不断地超越融为一体。生在瓷区长在瓷区的周老师,曾就读陶瓷专业技术学校并在陶瓷研究所一线生产工作多年,然后再进入高校学习,既受过传统师徒传授的教育,又受到学院式的熏陶;经历了一个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一个完整的深造过程。周老师认为,学院式教育有她的优势,但传统师徒的那种手艺的传承,也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方面。学习传统并不意味着简单的模仿传统,而是要解读、理解、分析传统好在哪里。如果一味的去复古,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你没有自己的认识。学习经典是很重要的,听好的音乐、看经典电影等等,都可以提升自己的素养。但是,学习传统对于创作者而言,是基础和手段,并不是目的,而当代的艺术创作最重要的是要培养独立思考的方式,不是简单的模仿和“解构”。周老师还强调,艺术学科能走多远,与地域文化特色的建构有直接关系,而在这方面,周老师一直要求学生对传统手工陶瓷器皿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又特别注重学生的自主创造性。让学生能在晓古的同时也能在创作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教书育人、服务社会”周老师立足课堂的同时也关注着社会的需求,他认为,当前我国的手工业处于一个特殊的阶段,是一个聚集能量但还没有推到一定高度的阶段。虽然中国做外加工陶瓷的厂家很多,还存在许多亟待思考的问题,目前我们的生产企业获取的附加值非常的低,没有自己的品牌和创意,从事的是低端商品的生产,这是中国陶瓷产业的短板,也是产业发展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那么如何去提升呢?这一点单纯的靠厂家变革和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周老师认为学院教育这一环节至关重要。从这方面来讲,自己有一种责任感,也有紧迫感,那就是如何尽快的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产业后备人才,为我国的陶瓷事业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他说,学生不能只是为创作而创作,为艺术而艺术,毕竟人除了个体的属性之外,还有社会的属性,在物质生命之外,还有精神生命,更有社会生命……在采访周老师的过程里,我们被周老师质朴和真挚的言语打动,那样古拙的话语正如他一贯主张的陶瓷风格。带着那一份与生俱来的“瓷”情节,怀着一种叫责任的情怀,他植根于实践,强调手工操作的重要,相信这一切都会让这个课程的影响越来越大!
(学生记者 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