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八五·85”与“无墙的学院”展览已经圆满闭幕,而在过去一年的时间内,由众多跨专业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展览团队,分为制片组、出版组、展览组、板报组、研究组,由一群年轻教师带领着80、90后学生一直忙碌着,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夜以继日、全心投入。相信,展览承载的内涵与精神必将在新一代的青年身上延续下去。为此,本报策划“我与八五”专题报导,与读者分享这些青年心中的八五。
他们的故事,我们的故事
艺术人文学院博士生 许嘉
1928年,时年28岁的林风眠受命于蔡元培,带着时年28岁的李金发、27岁的李朴园、27岁的刘既漂、25岁的吴大羽、25岁的林文铮、24岁的蔡威廉,34岁的郑午昌、34岁的李超士、35岁的陶元庆、31岁的潘天寿以及22岁的雷圭元,创立中国第一所美术学院杭州国立艺术院时,一定想不到,在1985年,这所学校会经历一个怎样的转折点,发生怎样的故事,他们更想不到,85年后的2013年,将会有另一批和他们年纪相仿,甚至更年轻的血液开始涌动,为他们写故事,为这个学校85年的历史写故事,为1985年那一年写故事,为85个人写故事。这一支年轻的力量,褪去今日的浮躁与自我,以一颗颗谦卑敬畏之心,小心地叩开历史的柴扉,去捉摸已渐浮尘的故事,用新的声音以新的视角讲述出来,这次延绵历史的往返记录,从而成为几代人超越时空的创作。
“八五·85”展览在2012年便已启动,今年3月份正式进入85个片子的拍摄工作中。不久,“八五”办公室在跨媒体艺术学院的4号楼306成立,从那时起,跨媒体艺术学院的三楼和四楼就几乎天天灯火通明。第一时间,微信群“85调研制作组A”、“85调研制作组B”,以及QQ群“85计划”也同时建立,这些虚拟的大平台从此成为85工作组发生故事最多的地方。就这样,在高士明、高士强两位70后高老师的领导下,一群80后甚至是90后的同学们成为“八五”展的主力军。我们通过整理史料和调研,通过和这些亲历者零距离的接触,仿佛重温了85往事,也仿佛经历了一回85的激情。把可能性还给历史,两代人的青春以新的方式激情对话,这种跨越时空的几代人之间的心灵交流以及灵魂碰撞本身就是一个漫长而有趣的故事。
85个片子无疑是“八五”展的核心,85个故事是历史的故事,是前辈们的故事,而在整理他们的故事之时,我们还在发生属于自己的故事,一个个片段都已悄然融入“八五”这颗火热跳动的大心脏中。“空中大飞人”高士明老师总能在各种大小会议中将“八五”精神不断推进;85个片子的总导演高士强老师每当思考问题或讨论剧本时就会拿出烟来,一支接一支;有着两颗可爱虎牙的唐晓林总喜欢穿着小红帽式的花裙子,轻声细语却果断有力;公鸭嗓的王子月喜欢穿着松垮的衣服,做事爽快麻利;总感觉睡眼惺忪的张顺仁最令人期盼的是每日两次的微信呼唤 “吃饭了,吃饭了,小食堂”;倪导的磁性中年男子声音已经渗入85个片子的角角落落;孙善春老师总在众人忙成一团时气定神闲地临摹小楷;卢意在某日升级成为爸爸,却因为八五的工作而不能回家为孩子换第一片尿不湿;张迪献出了自己的处子作,几乎全裸出镜;张海深带领拍摄团队冒着45度的高温在室外取景拍摄空镜头;姚聪为了片头抓破头皮、苦苦思索,但还不忘说冷笑话;人文艺术学院的有力支持郑小千翘着圆圆的小鼻子,人小能量大;小个子路程刚在三年展帮助法国艺术家完成作品,就马不停蹄投入“八五”接管道具箱;卷毛头翁桢琪在306留下了多组“歪睡照”……在史上最炎热的2013年的夏天,所有的参与者们冒着40多度的酷暑,用他们自己的故事,去书写“八五”的85个故事。
令我们感动的是,实际中的85个故事的主人公,并不是神坛上的艺术家和教育者,而是和蔼可亲的长者。他们欣然接受采访,积极配合,亲切作答,令他们在我们这些80后、90后心中的地位更加崇高。就拿我负责的第一个受访者,老院长肖峰来说,我们因为种种原因前后去了三次,每一次他都非常欢迎,极其配合,事先做了功课,所有时间节点都去图书馆查阅,以求确切,同时,他为“八五”展与学校写了多幅书法,最后还即兴作诗一首祝贺校庆。对父亲许江的采访是整个“八五”的压轴大戏,由于在赵无极的片子中他已经讲述了许多关于赵无极学习班的经历,于是这个片子他将重点锁定在素描教学上,他将当年出版的《从素描走向设计》拿出来重读了几个晚上,写了厚厚一叠笔记,并在采访前对我预讲了一遍,才在采访当天保证能如此顺利而有条理地将一本书及其历史意义分析透彻。1985年,这些受访者甚至比今天的我们都还要年轻,他们也曾激情,也曾迷茫,也曾纠结,也曾失落,也曾战胜自我。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学到的,无法用言语细数。
85个片子,是85个发光体,85个发光体的背后,燃烧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激情。高士明老师将85个片子分为几个类型,有创作片,纪录片,采访片,以及展示资料片。我们将自己对受访者的经历与作品的感受与理解放入片子中,变成自己的创作;我们会不断地追问如果当年不发生这一切历史将怎样改变,做一些假设,将可能性还给历史;我们将新的网络语言、技术手段融合当年的黑板报等低技语言放入片子中,产生多种形式。从“我”的角度观看社会、生活、历史,标示自我的感受,是整个80后、90后一代的特点。
今天,“八五·85”展已经落下帷幕,我站在丁天缺的片子前,看着老先生的双眸,他眼眶湿润,欲言又止,说不出话来。在我们正准备邀请丁老来参加开幕式的那一天,他离开了我们。这个片子便成为丁老留给世人最后的影像资料,弥足珍贵。从丁老的眼神中,我看到的不是哀怨和愤恨,而是平静无悔和为艺术奉献一生的满足,这是一个经过怎样的大风大浪的人的胸怀,对于他来说最幸福的恐怕就是投身在艺术海洋中的时刻吧。成长在美院又屡被学院抛弃却从没有丧失对学院的信念,极具天赋又被剥夺画的权力却从来没有丧失对艺术的热爱。这,正代表了学院的85精神,为艺术奉献,为艺术教育事业奉献。今天,这种精神仍在继续。
时光的微笑
跨媒体艺术学院四年级 姚聪
时光如微醺的佳酿,甘甜过后余留回味与不舍。
雨滴,硕大而混浊。带走尘埃与最后的那丝清凉,砸向坚实的外壳,叩响那扇渴望与悸动的大门。一场迅猛的洗礼过后,湿热的空气中蒸腾着绿叶的晶莹与湖水的剔透。文件开始传阅,任务开始下放,寂静中传来有序的骚动。八五动员,将可能性还给历史。
这是一场信息碰撞的交响,这是一场个人与集体相融的协奏,这是一场时间与空间交替的变奏。时间随着气温的抽离、聚合、升腾,散落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从六月下旬到八月下旬,两个月的时光,不长也不短。那些点滴是与八五同事的欢笑、争辩与协作。每部片子,每个道具箱都是此刻与往昔真诚的凝视,都是此刻与往昔智慧的碰撞,都是此刻与往昔珍贵的邂逅。审视当下,回顾往昔;总结过往,思考当下。在历史的经验与艺术实践中感悟几代人的人生智慧。
八五在个人创作之余,更重要的是一种对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认真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表达能力,为人处事的真诚与大气,都是必备的智慧。八五正好提供于你检验与训练的机会。在一次次接到任务,再将它转化为自我与团队的艺术创作,都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从有选择性的获取艺术家相关信息,到与合作者讨论并敲定剧本,再到后期拍摄剪辑。看似简单明了,清晰流畅。实则步步有料,商讨、争辩,是一味的坚持自我,强硬而决断,还是一味的妥协与不屑。正确的处理,合理的掌控,会让你事半功倍。因为这是个人的智慧,更是集体的智慧。它足以让你在实践中习得经验,丰富自我。将任务转化为个人创作,是一种态度的转变,态度决定一切。将其纳入你的艺术创作,并带着积极的态度开始创作。那会让你一而再再而三的在实验中不断总结自我,以接近或达到自己追求的结果。这可能是使你坚持并依然激情满满的原动力,因为你有一个积极并正确的态度,愿意跟自己较劲,需要给自己一个交代,那是历史教会你的责任感。从第一部的传统样式,到第二步的想要突破,到第三步的放手一搏,再到第四部的平稳收尾。不仅是应片子类型与艺术家性格不同而定的变化过程,更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自醒的过程。怎样将自己的审美经验与片子更好的结合,怎样将之前习得的艺术创作方法运用于当下创作,这些问题都直截了当的摆在面前,让自己在实践中寻求答案。这不仅是对自己具体艺术创作能力的提升,更是对于自己生活艺术的熏陶。
两个月的忙碌而充实,让你跟历史握手,庄严而亲切。
两个月的忙碌而充实,让你跟当下握手,真实而热烈。
两个月的忙碌而充实,让你跟未来握手,神秘而温和。
在母校八十五周年的狂欢中感受历史的宁静与旷远。
我与“八五”校庆
版画系2013届毕业生 刘美惠
2013年的暑假,刚刚毕业的我本该像其他毕业生一样去找工作,但恰逢母校八十五周年校庆,偶然的一个机会,我被叫过来一起帮忙,于是我以校友的身份参与到了这热气腾腾的“八五·85”。
艾青有一首诗,"要不是偶然的海浪,把我卷带到沙滩上,我从来没有想到能看到这么美好的阳光。"我和八五恰恰就是这样的关系。这偶然的机缘,让我更了解了以八五年横向纵向展开来的母校,那段历史,那些人,那些思想,那些所谓新的、旧的,时髦的、保守的,那些刺激、冲击和碰撞。八五年的那场毕业答辩,毕业作品,学生和老师,让我看到了一张张青春不羁的脸,让我想到了我们,我和我最可爱的同学们,我们也曾激烈地论争过,吵过,互不服气过,但毕业的那一刻我们都哭了,男孩子们也顾不得坚强的形象,哭的稀里哗啦……
“沐浴着夕阳,心静如水,我们向云雾飘荡的远方眺望.其实啥也看不到,生活的悲欢离合远在地平线之外,而眺望是一种青春的姿态。”也许青春永远都是看不清楚,但八五校庆让我感受到我们的老校友、老先生们那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也鞭策着我不断前行,继续努力。最后,祝愿母校八十五岁生日快乐,永远保持这动人的青春姿态!
“八五·85”这个独一无二的节日
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生 张骋
“八五·85”主题展是我进入美院之后浸入的第一件事,更是我作为“展研”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展览。
今年春天,我被录取为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策展研究方向研究生,几乎是同时,我开始正式介入“八五·85”主题展。直到今天夜里,撤展在闭馆之后的几个小时之内有条不紊的顺利完成。拆卸师傅们一起奋力吆喝地把 “将可能性还给历史”的巨幅喷绘拉扯下来,不断卸下的桁架们相互碰撞、被搬上卡车时发出金属质地的回声。美术馆中所有的展品已被重新包装妥当依次贴上标签安静有序地排列在了陈列馆中。从各院系借来的作品、三十余块撤下之前被重新喷胶固定的黑板、85个液晶屏以及耳机……四层楼展品的收纳归档不过只动用了一个陈列馆,最后一遍清点确认完成之后上锁闭合的玻璃门就像一个刚刚闭合的句号。而它所诉说的,是我个人的,一段小小的,始于2013年希冀涌动的春末,凝结于桂花馥郁的早秋夜风中的历史。
而我为什么在这里。
作为一个本科生涯不在美院渡过也并非应届毕业生的展研新生,这是个被频繁问及的问题。而这个宏大的设问,却也有三两句话可以陈述的方式,全凭提问的初衷终究想抵达何处。就如同关于“一九八五年,杭州,一所学院”此事,每个人所企图回溯的、讲述的、深掘的、重返的历史纵深都不尽相同。米兰昆德拉说,“美,是编年的废除,是对时间的对抗。所谓美,就是星光一闪的瞬间,两个不同时代跨越岁月的距离突然对抗。”所以今天,1985年已是彼时学院前辈们曾经置身的历史,那么“八五·85”则是我直面的当下。1985是我不曾踏入过的时代,这一次的浸入对于我来岂止是返身重占,更是探索积累,倘若过往是一种综合,那在“二零一三,杭州,一所学院”,依旧有一群人,将独立批判的思辨和真诚勇敢的情谊化作自身的笔触,企图把那些被岁月模糊了面容的,散点式的、异变的、隐藏在历史的迷雾中的轮廓重新勾勒。
如果说本文的主题是我与“八五·85”,那我真的恨不得把所有成就我的这段历史的人们,连同我与之粘连的琐碎事件纤悉无遗地罗列一遍。
制作第一个个案的合作者朱昶全以及唐潮;第一次外出采访时配合的摄影组成员张海深、杨凯、王登峰,以及前来协助的展研学姐刘杨;介入八五片场之后第一次与翁桢琪、李晟曌、胡亮、刘杨的头脑风暴;编辑画册时给予毫无经验的我极大指导与信任的展研博士唐晓林;一起熬夜通宵,指导鼓励我的师姐王洋、画册设计师洪展、展研博士设计师刘益红;全力协助、冷静校对并且安慰我的焦躁的师姐张静、学姐袁安奇更有拨冗帮忙的赵星老师和唐晓林;还有共同工作了一整个夏天的金亚楠、王子月、张顺仁、邹舒、赵娟、魏臻;以及每一个尽责的个案负责人和面对前辈艺术家们气势十足灵感激动创作组同学们。而学院的诸位老师,一方面以实践作为教学给予我们从创作上到执行上无比大的信任与自由,另一方面,在同学们困惑迷茫停滞不前之时必定会在无比繁杂的工作之中抽身,事必躬亲地指导、通宵陪伴。
此时我所看到的,于“八五·85”这个历史切片中迸发出的,不再仅仅是85个发光体与道具箱。不同世代同时在场打捞历史碎片之后的斑驳大网,在被煦日晾晒凉风封干之后凝固附着在其之上的那一层闪烁的矿物,是每一个参与者滋长磨砺后的心灵的净度,依旧以“继承传统、扎根本土、活化转换、挑战实验、坚守抵抗”的姿态昂首挺胸,为艺术战。
对于我来说,“八五·85”早已不是一个囫囵的事件,而是陈列馆中的凝固在某一块黑板中的,高士明老师在繁忙的几乎透支的日子里,在夜幕中依旧通明的美术馆中思考良久坚定的说“还是再推动一把它生产出来”;是画册中的某一页在无声地复述曹晓阳老师在设计时的声声叮嘱;包裹在静伫画架上的是佟飚老师亲自搬运时留下的印记;流转的影像投射出的是高世强老师亲手刻划的叙事;而封存在某一张已被卷起收在角落的是魏臻与我连夜修改完直接送去印刷等待至凌晨四点拿回依旧灯火通明4号楼406的海报;散落一地的展签上是开幕式雨水的印记依旧恍惚而明晰……这些所生发出的是我书写的关于 “八五·85”的倒叙,而不仅是一场关于校庆命名,有太多东西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致敬学院85岁生日,致谢“八五·85”这个独一无二的节日,祝,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