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其他

【社会实践专栏】梁鸿:触摸生活的质感

发布时间: 2014-07-20

   

  2014年7月12日上午, 我院入选全国20强“青年中国行”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代表在北京聆听了梁鸿教授为“青年中国行”2014暑期实践培训带来了关于关于梁庄调研最切身的经验。梁教授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作者,以下和大家分享梁教授讲座节选:  

  我今天来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这几年做调研的心得。大家也是怀着这个目的来到这个地方,想来找一些经验。因为如果从宏观来讲调研可能题目太大,我就从自己经验的角度来谈起。 

  我想从几点,第一,我为什么回梁庄?第二,怎么回?第三,怎么写?我们到什么地方去,这段经历怎么变成一个生活体验的象征?我们的生活可能彼此之间的隔离和分裂特别大。因为现在中国的生活处于一个极其多面化的生活状态,我们彼此之间对面不相识。尤其是中国近些年快速发展和扩张,这个扩张带来人与人之间的错位,生活与生活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包括现在的一些追求,都带来一个极大的裂痕。我们要想去熟悉一种生活,要想了解一种生活,必须要仔细观察生活。比如说你们小区的保安,你有没有观察过他的眼睛?你有没有观察过他的一些细致的生活状态?现在这种割裂的生活状态,在现在社会特别普遍。比如你生活在乡村,你离开了乡村十几年,等你再回到乡村可能变化就非常大了。 

  现在有一种说法,乡村沦陷,我们故乡沦陷,已经无家可归,当然这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但是现实来讲,确实很多人无家可归,你想想,你们村里的那条河还在吗?你小城镇周边的房子,周边的楼房有没有改变?都是非常快的,就是迅速之间就没有坐标了,我们就找不到一个坐标。我们知道,人的生活中,需要一些恒定的东西来支持的,需要物化的。比如说,我一想到家里的那条河,我的心里就会很舒服,很安慰。所以,一定要说中国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是一个迅速让你没有根的生活。所以今天我们坐在这个地方,调研某一种生活,某一类人,或者某一个形态,是非常非常有价值的。最起码,在这十几天里边,我们的心是慢下来的,我们是真的看周边的生活,周边的人。我们要慢下来,目的性不是非常强,当然我们也是有目的的。 

  因为我自己也有很多的困顿,我本来是教文学的,也写文学论文,2008年我之所以心里特别郁闷,要做一个梁庄的调查,是因为我当时内心非常困顿,不知道怎么样寻找自己。因为我们知道,文学跟社会生活联系最为紧密,跟人类的情感也联系最为紧密。你想从文学当中寻找这片大地的影子和这片大地的情感。而你自己离生活也越来越远。所以也是这样一个困顿之中,2008年,我就带着我的儿子回到我的故乡梁庄。我在那里生活了20年,20岁之后,我又外出求学,可能跟大家一样,20多岁离开家乡,不管这个家乡是村庄还是小镇,我们都是20多岁离开家乡。我每年都会回家乡,我的父亲和兄弟姐妹都在村里。一个回乡探亲的人和有意识回家的人的眼光是不一样的。 

  当你用一种有意识的眼光,重新看村里的状况的时候,你的心里完全不一样,因为你看进去了,看到了。我会跟村里的人打招呼,也会跟村里的村支书聊天。我们村支书非常幽默,说话都是顺口溜,非常智慧,非常幽默。我也经常用小纸片记录他的话。我要去看这个村庄,要理解这个村庄,以一种相对的外视角来重新回到家乡的时候,这是完全不一样的。你可以看到,村里那条路居然被野草覆盖了。我们知道,盛夏是暴雨之后植物疯长,一种既繁荣又荒凉的景象,完全杂乱无章地长。那个杂草几乎把这个路给长满了。这就意味着这个路走的人少了。而原来那条路是从来不会被野草长得满的。 

  我记得,2008年7月份,我回家之后第一次站在村口,就是刚刚暴雨之后,以前村里有两个坑塘,小时候我在里面游水,我还差点被淹着。当我再去看那个坑的时候,那个坑塘已经没有了。你发现那样一个坑塘的水没有流动,被水草遮蔽了,那个水是不流动的。岸边全是各种各样的垃圾和各种腐烂的东西。如果从一个更大的角度,这十几年的乡村是一个大的垃圾场。原来农村生活的模式,背后是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现在工业化的发展,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是一次性的。比如说尿不湿,我们小的时候,谁用过尿不湿?它可能是很方便。我们小时候用的是尿布,用脏了以后,再洗一次,很环保。那个时候的生活是可持续的。现在的生活一次性产品的出现,在乡村的呈现,就是一个垃圾的存在,就是一个工业文明的垃圾的再现。 

  城市里面是光鲜的,到乡村以后,你发现所有的问题都出现了。乡村背后显示的是文明的负面、文明的阴影。在城市生活看到的是文明的光鲜。我觉得作为一个青年人,你就是要看到这些阴影的存在,负面的存在,这是我们一定要看到的。所以当我站到那个村头的时候,我对自己说,我要站在这个地方,我要真的看进去,去理解进去。所以我觉得,我们这样调研是非常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你抱着一种心态和走马观花完全不一样。我很少去看景点式的旅游,没有任何价值。但是,当你真的在一个地方,在景中生活一天,两天,三天,这个时候你停下来,走进去,触摸到生活的质感,你才和这个景之间有呼应,有交流。 

交流热线:87200059/87164622
团委微博:http://t.qq.com/y11caa

微信号:caa87200059

友情链接: 中国青年报 | 共青团浙江省委网站 | 中国美术学院网 | 中国美院学工网 | 浙江大学团委 | 中国共青团中央 | 美术报 | 中国文化报 | 东方早报 | 团委网站登录 | 浙江省教育厅 | 中央美术学院 | 广州美术学院 | 西安美术学院 | 四川美术学院 | 鲁迅美术学院 | 湖北美术学院 |

中国美术学院版权所有,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来浏览本网站 你是第 位访问者
Copyright ◎2010 China Academy Of art 浙ICP备050145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