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我以为,这段话是直接指向中国城市与乡村的发展现实的。过去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依然存在问题,唯经济发展为中心、过度相信所谓总体规划、过度依赖大型房地产开发的做法,也导致了大量历史文化遗存的破坏,很多的城市与乡村成为几乎没有文化记忆的地方。这不仅丧失了真实的、可体验的实体文化基础,也深度破坏了城乡的文化凝聚力,还有可能会动摇社会的稳定,让自主创新失去自我文化根基,变成只能以西方商业流行文化形式为追逐模仿的范本。具体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这种情况的发生,是长期缺乏对实体文化的重视、缺乏对传统城乡建筑文化审美与价值认识的表现。在很多地方政府的工作清单上,文化保护与发展不仅占的分量少,且总是排在清单的末位。过去三十年,粗略估计,传统城乡建筑实体遗存基本上被毁坏了百分之九十以上。与之相比,现有的保护政策显然力度不够,或者是有政策但执行力度不够。
2、城市与乡村的文化遗存不仅在于实体建筑物,也在于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混合肌理与多样性,在于历史沿革的连续性和时间的痕迹。在城市过去三十年的发展中,摧毁了大量历史建筑,以保护的名义重新设计,用单一化、简单化的所谓历史风格代替真实多样性的状态,甚至有的大型房地产规划设计直接抹去以城市历史街道为载体的肌理,而使用某种所谓统一历史的风格,破坏了连续变化的真正历史街区,比如明清一条街之类。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地方政府对肌理保护、多样性保护的认识显然不够,或者有所认识,但过于相信所谓整体规划设计、过于强调工程完成速度的现实导致这种深度保护根本不可能执行。现实中,这种所谓保护实际上是另一种破坏。
3、中国城乡建筑传统最动人之处是它的真实、接地气、它的生活味道,它和西方不同,有很多自然材料,很多看似容易朽坏的材料,经常看似有点混乱,有点临时,这是我们自身文化的特质与特征。受西方城市文化观念影响,我们的城乡治理中过度强调整齐划一,导致过于僵化的统一店招出现;简单化清理街边小摊,不仅导致城乡文化中的烟火气、人气流失,城乡文化的魅力也随之流失,这会动摇文化记忆的根基,也会导致城市低收入人口被迫从城市中心迁出,割裂了传统中混合居住、共同生活的方式,也不利于全社会共同富裕的文化基础。
4、目前大拆大建的时期已经过去,大规模房地产开发的高峰亦已过去,城乡建设将会进入以建成区的改造为主体的阶段。但在城市可用于开发的土地越来越紧张的局面下,原本因拆迁成本过高被看作鸡肋的老城区又将会进入地方政府与开发商的视野,这些老城区的历史建筑又有可能面临被拆毁的可能性。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城市的道路肌理与空间的历史结构还依稀可见,文化记忆依稀尚存,状态脆弱,但若改造过程中稍有不慎,极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尤其是全国各地所谓统一规划下的高楼大厦加大马路高架桥的发展模式,就是彻头彻尾的西方城市郊区模式,这根本是反城市化的,而各个城市乡村的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的拆毁,导致的亦是自我文化的城市衰落。
5、应该说,近年来各地城乡对文化记忆保护是越来越重视的。但也要看到,好的保护少,有问题的保护多。主要问题有两种:一种是所谓修旧如旧,将真实历史形成的多样性痕迹抹去,统一成某一时期的历史风格,从而造成多样性、真实性和历史连续性的破坏;另一种是受西方观念的极端影响,把保护看成是博物馆化的封存,不容许任何发展与创新变化。
过去三十多年,我们国家取得的成就无疑是巨大的,当然这种高速发展带来的问题也不能回避。尤其是城乡文化记忆,是各个地区的地方文化的纽带,是我们这个多样性丰富文化休戚与共、和谐共存的载体,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如何将这种文化记忆进行保护,我以多年的思考、实践和调研为基础,提出如下建议:
1、迫切需要从国策的角度来面对这种传统城乡实体文化记忆濒临灭绝的危急状况。面对这种实体文化记忆整体的、成片的、在生活中曾经真实存在的体验环境的过度消失,以及拆无可拆的现状,需尽快制定明确的政策,实行对现存城乡历史文化区域的完整保护,对具有文化实体记忆的载体,建议发布全国范围内的禁拆令。
2、需要认识到城乡文化记忆的实体保护,绝不等同于古建筑的文物保护。这种专业性文物保护当然需要,但范围过于狭窄,不能完全承担城乡整体文化记忆的全部真实作用,并且常常还会被当作用于一俊遮百丑的道具。城乡文化记忆保护的实体应该是连续的、多样性和真实的。尤其是肌理的保护在大量历史建筑已经被拆毁之后就显得更加重要。所以,文化记忆保护的区域不仅是在历史文化街区,它的范围应该扩大到城市原有的整体肌理范围,包括那些已经新建建筑区域,但街道肌理和多样性依稀可辨的区域。这种保护原则有些地方已经先行先试,但需要国家法规的明确支持和细腻规定,需要建设、农村、文化多部门联动的推动与实施。
3、要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不要直接用西方化的法规与治理方式简单、粗暴的处理自我城乡建筑文化的问题。中国城乡普遍以高密度、多样性的混合居住为模式,以自然材料的建造为体系,从而形成一种高度自然、高度可持续的建筑文化。与现代西方化的水泥森林相比,中国的生活方式与建筑体系更接近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比如传统建筑的墙,无论砖石还是夯土都是强调呼吸和透气的,但现代西方法规都以热量隔绝为根本,执行这样的法规显然会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造成破坏。而长期不自觉的西方化更是导致现实中的很多误区,将城市与乡村的多样性简单当作混乱进行治理,甚至用整体拆迁这种粗暴手段彻底破坏实体文化记忆。因此,迫切需要国家级的法令,通过禁止强拆来保护城乡生活的实体文化基础,来保护适当的摊贩经济和与之相关的空间形态及生活器具,不要让城乡文化记忆保护只是变成一个形容词。
4、目前中国城乡建设全面进入以建成区域改造为主的认识是清醒的、及时的,但也要认识到,大规模房地产的收缩尽管是必然的,但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会有相当规模的扩张。在用地紧张的局面下,老城区、历史乡村都可能成为房地产开发的对象。尽管城乡历史街区以有机更新的方式进行保护越来越成为共识,但在已经遭到大量破坏的城乡历史区域内,最后一点儿的文化记忆载体,有可能会在建成区的改造中彻底消失。所以,需要认识到有机更新不仅是针对历史保护街区的对策,而应该是针对整个城市的新发展对策,需要围绕肌理保护、多样性保护、历史连续性保护、生活方式保护、混合居住保护制定更加细腻的法规,指导以中国自我传统城市文化为启示的有机更新和文艺复兴。肌理保护尤其是当下中国城市文化记忆保护的底线。
5、健康的城市与乡村发展应该以保护为前提,但应容许新事物的发生,新旧混杂是正常的,在保护区也应容许做高质量的新建筑,容许创新才能保持生命力。且往往老街区原本都是混合街区,它不仅仅是风格混合,也是功能混合、居住混合,这种混合居住,共同生活的状态正是自我文化传承和共同富裕的文化基因,保护这种混合是探索共同富裕的建筑文化基础。实际上,一些地区已经进行了有意义的先行探索,如杭州2007到2009年期间实践的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项目,在2013到2016年期间推动的富阳文村有机更新项目,就分别从城市老区和历史村落两个不同角度探索了这种新旧混合的发展与创新模式,也探索了在保护和发展之间的破题方式,前者的本质主题是中国城市的复兴,后者的本质主题是中国乡村的隐形城市化,都是很好的可用于研究的案例。
总之,不能让中国城市与乡村变成没有记忆的地方。自我建筑文化遗产的消失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继续实施从国家层面启动城乡历史建筑区域全面禁拆的保护措施非常必要。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要让世界各地的中国游子有真实的寄托。在大拆大建的阶段注定过去之后,高质量的有机更新必然是下一阶段中国城市与乡村发展的主要策略,是城市与乡村保护文化记忆,破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探索共同富裕的道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观念下中国城乡文化伟大复兴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