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团委

2023 毕业典礼|高世名: 自由之辩证 创造之精神

发布时间: 2023-06-15

各位老师,亲爱的毕业生同学,各位家长,大家晚上好!

今天没有分会场,我们近五千人济济一堂,这是久违的景象,这是最美好的时光。

今年毕业的同学们是真正的“疫情一代”。相较于前几届,你们的大学生活实在很不容易,但比起世界各地的同年,你们又是幸运的。因为这三年里,中国美院的线上教学只有两个半月,其他时间全部都在线下,在全球范围内,这都是极为罕见的。

疫情期间,我们尽可能地将教学工作保持在正常状态;同时,这三年里中国美院高歌猛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些成绩离不开全体师生们的共同奋斗,在此,我代表学校感谢大家,尤其感谢2023届毕业生同学们,感谢几年来你们与学校的共同担当,一起努力。

我们曾经长久地在校园中“闭环管理”,现在想起来恍然若梦,好在我们的校园有山有水,够大够美。无论如何,那是一段前所未有的共同生活,同学们或许会有些抱怨,也不乏吐槽,但更多的是彼此理解、相互包容。那段日子一定会成为我们难忘的记忆,相信时间会让一切都变得温暖。此刻,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过去几年中坚守岗位、不辞劳苦、数倍付出的老师们和辅导员们,感谢那些始终坚守第一线、从来不放假的保安、后勤工作人员。更要感谢在场和不在场的家长们,感谢他们对国美的支持、对子女无怨无悔的付出。感谢你们!

同学们,疫情三年,我们的毕业季走出校园,艺术的能量满城爆发,青春的花朵处处绽放。为什么要在校外办展?最重要的原因,是希望同学们的作品能够直面社会,在正式的展厅中接受公众检阅,以专业的展示与同行交流。毕业展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最后一步,更是同学们进入社会、开启职业生涯的第一步。毕业创作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让每个人自我拔高一度——此刻,你们不是学生,你们是前程远大的青年艺术家、青年设计师,是充满希望的学者和导演。

今年6月1日开始,我们建造了一座全体国美人的“大脑花园”,用2710位毕业生的作品,带给这座城市一派生机勃勃的创新气象。

“大脑花园”这个主题是一种召唤,它所召唤的是自由之辩证、创造之精神。艺术的责任是创造,是为庸常生活创造出崭新的身心经验,是为人类历史创造出丰富的未来图景。而这需要我们去探索创造的密码、感觉的逻辑,去叩问每个人的大脑花园,去探索人类创造力的多重象限。

同学们,你们的毕业展览还没有结束,到昨天为止,本次毕业季的线下观众已经超过30万人,百余家媒体报道,全网阅读量超6亿,海外平台阅读量超过450万,覆盖五大洲近百个国家。同学们,你们的毕业是一个全社会瞩目的大事件,你们的创作受到上亿人的激赏,我为你们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祝贺你们!

这次毕业季的几个大展场我都看了多次,也跟一部分同学做了现场交流。我觉得今年的毕业创作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与经典对话,与日常对话,与自我对话,与未来对话,同学们在这多重对话中让艺术的光谱充分展开。

与经典对话。中国人的创造从来都是由历史和传统中生长、嬗变出的,始终伴随着对历史经典的回溯与响应。中国艺术传统注重“穷源竟流”,学院教育强调“守正创新”,今人的艺术创作始终与古人相往还,与先贤共吐纳,与大传统绵延一体。在中国画和书法专业的创作中,我们感受到一种纯正的学脉传承,那是一股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在艺术人文学院的论文和展示中,我们阅读到一种贯通中西的经典意识;在媒介展演系的跨媒介巨构中,我们置身全球现代史的象征的丛林,展厅里遍布着对于现代经典的回望和交响。

与日常对话。同学们对日常生活的敏感、对社会议题的关切,在绘画学院、设计学院、实验艺术系、电影学院导演系、艺术管理和美术教育等专业的作品中表现得分外突出。

这次,不少同学的作品实现破圈儿,有的还冲上了热搜,赢得五六百万的阅读量,其中油画金奖作品《父母》的视频,单条播放量昨天已经高达826万。这说明同学们的创作真正回应了社会意识,唤起了公众的共鸣与共情。对于学艺术、学设计的人来说,日常生活就是最前线。在这里,我请同学们思考——日常与现实的差别是什么?怎样才能从日常感知进入现实深处?

与自我对话。这是同学们这一阶段最普遍、最真切的命题。“认识你自己”,不但是哲学的终极命题,同样是艺术的根本关切。绘画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实验艺术、动画与游戏等各专业的展览中有大量作品都立足于自我状态的表达、内在情感的抒发,同学们以形形色色的媒介汇集而为一部精彩纷呈的“青春启示录”。

与未来对话。这是近些年国美毕业创作中非常突出的倾向。创新设计、开放媒体,直面数字科技前沿,以多种AI工具进行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AIGC实验;影视制作系、网游系和版画系也都有同学以自己的方式对人工智能时代做出了饶有深度的回应。更重要的是,同学们从各自的专业出发,借用新技术、新媒介、新工具,充分展开了对于未来生活场景的激进想象。可以说,在当前铺天盖地的AI创作中,同学们的实验是领先的、是有深度的。

这次毕业展,由于场地原因,设计学科的展览时间最短,但是在短短的一周时间里,同学们的作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高度的赞誉。五年前我提出,国美设计学科的使命是“重新发明日常”,在本次毕业展中,我们看到了大家的努力。重新发明日常,不只需要行动的勇气、精神的动力,更需要蓬勃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我们在这个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增强现实重新构架的生活世界里,发明出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新的路径,藉以开启一种朝向未来的生活美学实验。那将是一种创造性的力量,一种使文化价值再造、使感受力蔓生的潜在能量,这种能量将自下而上地改变日常生活的内在机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整个中国美院将会成为一个未来生活美学的实验室。

当然,从这次展览中,我们也看到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开展前一天,许江院长带领学术委员会对整个展览进行了系统的检查,之后又召开了专题讨论会。我想了很久,决定在这里分享两点思考。

第一点,同学们的创作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形态更是丰富多样,但依然需要进一步凝练本体语言。蚕吃桑叶,吐出丝,结成茧,人们抽丝织锦,蚕最终破茧成蝶——这就是艺术发生的过程,艺术创作和艺术家的自我创造相统一,织锦和化蝶是其中产生质变的关键阶段。但是在一部分作品中,我们只是看到了蚕和桑叶,看到了吐丝、结茧,却没有看到最重要的锦缎与蝶变。所有的社会议题、现实素材、符号形式都只是感性的现成品,需要经过艺术语言的提炼与转化产生质变,才能形成新的审美经验。专业语言的演练、身心经验的塑造、感觉经验的发明,这是艺术创作最重要的东西,足以抵御今天这个自动生成时代感性的粗糙与平庸。当然,这是极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细心琢磨、耐心打磨。

第二点,展览中有许多的团队创作或“整体性构作”,尤其在设计、建筑、影视、跨媒体等专业,联合创作的方式非常普遍。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悉心辩证的问题。因为,西方现代主义以来的艺术价值体系是建立在“自由个体”这个假设之上的,从这一立场出发,必然会存在一种质疑——这类团队创作的方式是否会导致自由、个性和自我的丧失?

其实,问题不在于创作者是集体还是个体,这背后的本质性追问是——我们如何理解自由,如何理解个体和自我?

“艺术是独立个体的自由表达”,这一信念并非自古而然,它始自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这种信念背后隐含着的,是一种原子化的个人主义以及个体化的自由观。19世纪末,随着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等诸多思潮的兴起,艺术自治的观念逐渐在欧洲文艺界大行其道,其实质是将艺术与生活实践分割开来,将艺术生产从社会生产中抽离出来。艺术从原本的现实语境和社会关联中、从日常生活的功用中被割裂出来,单纯地成为观赏和消费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艺术与社会、与生活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现代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自动成为艺术的观众或潜在观众,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消费者,失去了艺术生活的权利和艺术生产之可能。

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我们看到,“独立个体的自由表达”逐渐成为“自由艺术家”的自我放纵,而自由艺术家的神话成为消费主义社会大众化、平庸化的精神补偿。艺术自治导致了审美的专门化,继而造成了感性的不平等,随之而生的是趣味圈层化、艺术商业化,一种“艺术拜物教”随之兴起。这一切都是现代性的代价。

然而,个人从来不是脱离历史的孤立存在,自由也不是无限制的为所欲为。自由不是前提而是目的,不是起点而是终点。人必须在具体的实践与斗争中、必须通过自我的解放才能赢得自由。所谓“自由艺术”,并不是一个无所顾忌的自我的任意表达,而是超越性的精神生产和创造性的生活实践,是通过艺术获得自由,因艺术而自由,在艺术中自由。

在此,自由不是前提和假设,而是一种实践的能力——一种感通社会并参与社会进程的能力,一种把握自己的时代并超越这个时代的能力,一种在自我解放中自我发展的能力。

青年艺术家们,不要过度迷恋此刻的自己,要致力于创造未来的自己、更好的自己。艺术教育的过程首先是创造艺术主体的过程。我们走上艺术这条路,也就走上了一条自我创造之途——在艺术的创造中进行自我的创造,在一种大于自我的事业中发展自我,在一个高于自我的目标中超越自我。

百年之前,我校创办者蔡元培先生指出,艺术之价值正在于其普遍性与超越性,可以“破人我之见,去利害得失”。蔡先生身上那种会通东西、兼容并包的大格局,正是基于他对艺术之普遍性与超越性的把握。他那代人身上都有种大气,梁启超诗云“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大时空跨度中的自我。梁漱溟有句诗与之相类,“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从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改造世界、再造山河的宏伟愿力。陶行知,这位伟大的平民教育家,也写过极有气度的文字——“宇宙为学校,自然是吾师,众生皆同学……”。比照这些人的生平,我们就会知道以上所引并非假大空的虚言;比照他们的心志,我们对“自我”的理解和迷恋就显得有些狭隘与渺小。这些年,我反复琢磨百年前那代人的胸襟和抱负,反复思量——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恢宏艺教成为一种“有情之学”和“有为之学”,如何才能让我们的青年获得心灵的自主、胸襟的坦荡、智识的通达?

老师们、同学们,今年是我们建校九十五周年,我们的校庆主题是“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作为艺术家,我们要到源头饮水。只有追溯到文明生发之际,艺术才能汲取到开端的力量,才能体味到创始之气象。作为国美人,我们要与伟大同行。学校历史上名师云集、大家辈出,那是国美人的荣光,但如果只是以师为范,步武其后,我们就只能看到他们的背影。我们只有与之比肩而立,才能面对他们眼中的世界,才能领略他们所看到的风景,才能与他们大道同行。

时间关系,只能将我的思考以最简省的方式粗略分享给大家,希望对你们将来的艺术生涯和自我建设有所助益。

我一直强调——“不要只做艺术界的艺术家,要做世界的艺术家”。无论你将来在哪个城市生活,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无论你的人生走到怎样的境地,希望你善用在国美所学到的一切。这所学校给予你的,不只是技艺和方法,不只是专业能力和美学品味,更有一颗作者之心、一种创造精神。只要你保留一颗作者之心,只要你守持这创造之精神,你就永远不会丧失希望,生活就永远不会山穷水尽。

同学们,几年前,你们从五湖四海来到国美,今天,你们将从国美走向全国、全世界。你们走到哪里,国美之路就延伸到哪里。无论你们走多远,都要记住:学院是你们永远的家园。

同学们,你们是骄傲的国美人,国美必将因你们而骄傲!

现在,又到了这个期待已久的时刻。我邀请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我们亲爱的老院长许江教授上台,与我一同主持这个庄严的仪式。

同学们,请大家起立,伸出你的右臂,横在你的前胸,托起胸前的绣穗。我们喊“国美”,大家一起喊“为艺术战”,同时将绣穗抛向身后——在校时你们备受呵护,自由成长,毕业后它将化作一份担当。你们将背负着这份担当,去行动,去创造,去改变世界

交流热线:87200059/87164622
团委微博:http://t.qq.com/y11caa

微信号:caa87200059

友情链接: 中国青年报 | 共青团浙江省委网站 | 中国美术学院网 | 中国美院学工网 | 浙江大学团委 | 中国共青团中央 | 美术报 | 中国文化报 | 东方早报 | 团委网站登录 | 浙江省教育厅 | 中央美术学院 | 广州美术学院 | 西安美术学院 | 四川美术学院 | 鲁迅美术学院 | 湖北美术学院 |

中国美术学院版权所有,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来浏览本网站 你是第 位访问者
Copyright ◎2010 China Academy Of art 浙ICP备05014581号-1